在今年年初的系统内部工作会议上,董事长杨超曾提出,要谨防收入负增长。
然而,从今年3月以来,保费收入“负增长”的态势,竟“顽固”地持续了5个多月,上半年的市场份额亦滑至39.2%。在业绩发布会上,中国人寿高层将负增长归因于业务结构调整。
自去年8月开展的结构调整,让公司的各种业务指标增增减减,各有变化。那么,结构调整一定要以保费规模缩减为代价吗中国人寿的“负增长”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呢
业务指标:增减之间
对于保费收入呈现“负增长”,中国人寿总裁万峰显得不以为然,“这是基于今年新的形势,进行结构调整的结果。所谓保费负增长,是‘负’在趸缴业务和团险业务上。”
上半年,中国人寿收缩了团险业务,总保费和保单管理费收入仅为3.54亿元,下降了46%。“中国团险的好日子已过去了,不会再作为主要渠道了,占比会逐渐减少。”万峰表示。
去年中国人寿借力银保业务特别是趸缴型产品,保费规模增长迅猛。随着业务结构调整令下,包括中国人寿在内的银保业务“急刹车”,开始转而发展长期期缴型业务和个险业务。“我们上半年大幅减少了三年期业务,整体来讲三年期业务上半年几乎微乎其微,十年期和五年期以上业务大幅度增长。”万峰表示。
中国人寿中报显示,上半年风险型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1.2%,投资型保单业务收入则同比下降15.3%,首年期交保费232.65亿元,新单期交比例由去年的18.34%增加到了22.15%;10年期及以上期交占期交保费比重为46.3%,同比提高了15个百分点。中国人寿副总裁苏恒轩在中报发布会上指出,上述数据表明,中国人寿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
不过,在总保费和银保保费均呈现个位数下降的同时,中国人寿个险期缴保费同比下降了15%,只有银邮渠道期缴保费占新单保费收入的比例,同比增至6.8%。
稳中求进VS转型增效
万峰表示,中国人寿今年的策略是“稳中求进”,“进的是长期期缴等局部指标,稳的是保费总规模稳步发展。”
“转型增效”亦是中国人寿的另一个工作任务。然而,在规模和效益之间取得平衡,并非易事。在去年高基数的情况下,收缩银保业务和趸缴业务,使得中国人寿3月份以来保费收入出现负增长。万峰坦言,在三年期业务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靠长期性十年期和五年期以上业务保持发展速度持平,“是非常难的”。
万峰对CBN记者表示,公司之所以在年初提出“谨防负增长”是出于对整个行业的判断,担心今年由于银保业务的收缩,全行业保费规模会出现大的降幅。“事实证明,我们年初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并不是说我们今年就要负增长,我们今年的预算就不是负增长的预算。”数据显示,上半年全行业人身险保费收入同比仅增长3.6%。
虽然7月份时,中国人寿仍未遏制保费负增长态势,但苏恒轩乐观地表示这种形势将在第四季有所改观。中金公司报告认为,去年5~8月是中国人寿保费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预计保费收入同比增速的拐点将在四季度出现。
对于市场份额是否会进一步下降,万峰表示不会担心,“我们有很大的调整余地,我们强调的是效益,是业务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