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主题为“中国扩大金融开放与加强上海-新加坡金融合作”的第四届上海-新加坡金融论坛在沪举行。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郑杨在论坛上透露,上海金融市场2018年成交额预计将达到1600万亿元,且下个月沪伦通将正式推出,可以说,上海已成为内地金融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上海已集聚了1574家持牌金融机构
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各类国际性、总部型和功能型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机构不断涌现。郑杨透露,截至今年上半年,在沪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1574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达30%,上海外资法人银行、合资基金公司、外资保险公司数量均占内地的一半左右。
新开发银行、全球清算对手方协会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等一批重要金融机构或组织也落户上海。上海集聚了股票、债券、货币、外币、票据、期货、黄金和保险等各类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郑杨认为,上海已成为国际上金融市场体系最为完备的城市之一。
同时,上海还是内地金融对外开放的最前沿。继沪港通、黄金国际板、债券通、原油期货等面向国际的金融要素市场相继启动后,沪伦通下个月也将正式启动。
上海和新加坡金融合作大有可为
第四届上海-新加坡金融论坛由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共同主办,旨在为两地金融领域合作交流搭建有效平台。
郑杨表示,在中新经贸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近年来上海和新加坡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合作卓有成效。目前,上海正在加快推进“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桥头堡的建设,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外开放的力度,同时正在积极布局构建金融科技产业生态链,加强科创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希望以‘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开放和金融科技发展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两地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实现更高层次的互利共赢。”
以加强金融机构合作为例,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积极布局海外,上海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把新加坡作为走出去的第一站,也欢迎新加坡金融机构到上海来发展。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副行长罗惠燕表示,新加坡与上海金融合作不断加深,是过去五年里新中两国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的成果,“双边金融合作从人民币国际化和监管合作与交流开始,发展到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现在双方正在开展金融科技领域及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融资需求方面的合作,这些项目都是为了更好地支持中国与东南亚之间日益密切的经贸及金融往来。”
来自上海和新加坡的200多名政府、监管部门、研究院所和金融机构的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扩大金融开放与‘一带一路’倡议机遇”、“亚洲金融中心发展的技术推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