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少儿意外险

你这么努力,为何还如此焦虑?

  你这么努力,为何还如此焦虑

  文/小岩井

  一

  有个学生,暑假报名来学日语。因为半年后要去日本留学,所以很认真地每天在学校上课和自修。

  然而他学得并不好。应该说是很不好。他是某重点大学的理科毕业生,按理说智商肯定没问题。也很努力,可就是学不好。

  一般人一周可以掌握的内容,他不知咋的一个月了还掌握不了。发音和语法更是一路跑偏,而且我看得出来,他很焦虑。他反复问我这个句型重不重要,那个动词变形会不会考,以及多久可以考N2,应该准备什么教材等等。

  我忽然想起了我健身开始的时候,经常缠着教练问多久会有效果,结果三个月发现没什么明显效果后就很少去了…

  我每次健身也是很努力,练得头晕眼花,大汗飞洒。结果是过犹不及,练伤了好几次,反而对健身越来越兴趣淡然。

  学习语言和健身都一样,越是急着要结果,越是没耐力坚持。

  他也跟我讨教了好机会,然而我渐渐发现,在他努力却学不好的背后,有着类似的问题。

  其实他对日语和日本文化根本没兴趣。完全是因为学校有一个推荐的机会就争取下了,然后因为对日语的等级有要求,他就很上进的来报了班。

  他根本不喜欢学语言,也对学习日语本身不感冒,不看动漫,也不看日剧,他想要的只是一个结果,一个证书。这当然沉浸不下去,因为每一刻的学习,他的心不在上面,看上去很努力,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

  这就像,如果我和一个姑娘恋爱不是因为相处愉快,而是因为她适合结婚,直接为了结婚而去。那么在一起的每一刻,我的脑海里都有可能精神出轨。

  当人一味求快,对事情本身漠不关心,只想早点结束拿到结果,那么事情本身也不会给你好的反馈。因为心不在那,杂念就会纷拥而至。

  二

  网上有一句话说:以多数人努力的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然而我并不认同。

  首先我想说,“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天赋。

  注意我说的“努力”,是有引号的。

  真正的努力,应该是一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又能时刻投入在当下和其中的自控力。而非内心烦躁焦虑,表面废寝忘食。

  多数人的努力,只是让自己看上去很忙碌。

  有极少一部分人,做什么事都可以很快投入专注进去,不受打扰,努力精进。这是一种极大的天赋。

  我认识的那些学霸,给他们一本无论什么书,都可以很认真地看完,并且总结出自己的逻辑与收获。

  这种天赋的核心是,做一件事的时候心很静,没有杂念。

  而且我认为,这其实可以后天修,比如禅宗的正念,就是驱逐杂念,驻留当下。当做一件事的,只停留在这件事,不因将来的想象和过去的回忆而打乱自己,那就是专注的最好状态。

  更多的天才,或者所谓成功者,在于很幸运地找到了自己能专注投入的领域。

  天才不是什么都会,而是知道自己不适合做什么后,就果断抛弃,专注于自己能做好的事。

  而大多数人的所谓努力是什么呢

  是勉强自己做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

  是他们自己觉得枯燥,无趣,但是却又认为是正确的,是该做的,所以逼自己去做。

  比如你让韩寒去做数学题,去研究物理,他肯定不乐意,估计啥都做不成,及格都困难。

  但是他聪明或者幸运的地方是,很早就发现了自己的擅长和兴趣所在。

  我相信开赛车,写杂文这种事,对他来说更多是享受乐趣。要说努力,这两个行业比他努力的不在少数。

  三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完全有信心,他就不会焦躁狂热。

  凡是焦躁狂热的状态,通常都是深层的自卑心作祟。

  所以你去看那些学霸,你看不到他们很拼命读书的感觉,而且通常都是面无表情,非常淡定。

  而自修室那些头悬梁锥刺股的人,往往都是临时抱佛脚者。

  只有对自己没有信心的事,人才会产生通过说服自己,可以量化的努力,和外在的痴狂,来安慰自己。

  当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先不去想着成功与否会怎么样。

  成功当然很爽,但如果不成功,我们是否还会享受当下做的事

  如果是,我认为那就是真正的成功。

  因为,你已经不需要依赖外界的承认,已经获得内心的满足。

  当我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重新开始感受健身这件事。

  不再执着身材马上变好,而是真正去热爱运动这件事。

  感受每一组动作带给我身体的变化,观察气息的流动,汗留下来的燥热痛快,拉伸时候的酸爽,享受运动后大快朵颐的畅快,第二天神清气爽的精神。

  当我真的开始投入运动之中后,我发现身体也慢慢变得精神起来。

  只要能保持当下不杂,就已经开始生出智慧。如果你能开始了解自己,不刻意去改变而只是照着自己的本质活,那么你就会开始蜕变。

  我认为一个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在世界上,完全不被人知道,没有名气、野心和残酷。如果一个人不认为自己有多么重要,他可以活得相当快乐。这是我推崇的克里希那穆提的一段话。

  也是我,今生最大的追求。

  平静,温柔,有趣。

  只要我自己认可自己,一切都是完满的。

  与诸君共勉。

  作者:小岩井。微博黑白小岩井 ,代表作《我依然爱你,我只是不喜欢你了》

  所有的失去都并非一蹴而就

  一位经理对我诉苦,说在昨天刚刚失去了多年的秘书。“莫名其妙就辞职了,没有任何预兆。真奇怪!这些年没少过她一分钱,也很少骂她,怎么就突然不做了呢扔下一堆事没人接,真让人焦头烂额。”

  说来也巧,过了几天,我与那秘书有事约见。原来她去了别的公司,我问了问新公司的职位和待遇,并没有很大的改善,难免好奇。

  “一般来说,同等条件下,做生不如做熟,那么到底为什么会离开原来的公司呢”

  她想了想,摇了摇头:“其实,没有什么大的原因,都是小事。”

  她做他的秘书第一年,因为给他出去买饮料,被小偷划了包,家门钥匙和钱包都丢了,她强忍焦虑赶回去给他送饮料。他知道此事后哦了一声,并没多问,照常加班工作到下半夜才结束。她凌晨到家,找不到修锁人,只得在门外蹲了半宿,天亮了才跟邻居借了钱找人撬开门。

  她的奶奶去世,得知消息那一天,她在陪老板跟外商谈判,她不敢影响工作,只好在午饭时躲在休息室的角落里偷偷哭。他还是看见了,问清原委后,说节哀啊!拍拍她的肩膀,然后让她帮他把合同取来。

  他去某大学演讲,主办方拿来盒饭,她正巧去工作,回来发现饭菜都没了。他一脸茫然地说:啊我忘记你没吃过了,让人都扔了。

  她病了,在家里躺着,他给她打来电话说工作的事。她实在支撑不住,委婉地说:“老板,我实在没力气说话了。”那边停顿一刻,说:“哦,那我们发短信说吧。”

  她在他身边工作了八年,她清晰背得出这个人的生日、血型、星座、住址、电话、饮食喜好……可有一次访问中,主持人无意间问起他,秘书是哪里人。他想了半天,迟疑着说:河南吧……下了台,他问她:“我说对了吗”她笑,“说错啦,我是山东人。”他也笑,却没看出她笑里的苦涩。

  她要结婚买房子,首付差八万块,借遍亲友,却从未向老板开口。她知道即使开口,他也不会有任何表示。他认为她只是他的秘书而已——尽管她为他工作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曾经超过为她的男友和家人。

  “工作就算没有感情,但亦有人情,需要起码的维系。人与人之间如果隔了一百步,我辛苦走了九十九步,对方却连一步也不愿走,我也会放弃走出那最后的一步。不如花些心思,重新找一个愿意走五十步的人再合作。”

  人情不是维系关系的唯一准则,然而却一定会是影响结果的准则之一。一句问候、一份手信、一次探望、一次站在对方立场的着想,反映的是珍惜与体谅。大事体现工作能力与工作资历,点点滴滴的小事,才是长久合作的坚实基石。

  一对情侣,男生与女生在一起三年,却在第四个年头分了手。男生不解,去问女生原因。女生说:“因为这三年你送我的生日礼物。”

  男生费力地回忆着这三年女生的生日他究竟送了什么礼物。第一年,她过生日,他送了她一块手表。在此之前,她从没戴过手表,因为觉得又沉又热,很不习惯。他送了,她不好拒绝,只能收下,但从未戴过。

  第二年,他送了她一只钱包,高兴地对她说:“你看,是国际名牌的钱包,我上次出差去香港特意买的,你很喜欢吧”她笑了笑,没有告诉他,这只钱包是去年自己帮另一个朋友选来送他的生日礼物,连缎带的颜色都没有变,只是他不知道而已。

  第三年她的生日,朋友们欢聚一堂。有人送她最爱吃的糖果;有人送她心仪很久的玩偶;有人送八音盒,里面是她最常听的钢琴曲……他则送来一束鲜花。她说谢谢,然后收下——她没有说出口的是,彼时她已经陪伴他三年,他却完全不知她对花粉严重过敏。

  她说:“你看,三个生日,已经足够证明很多东西。手表代表你对我不了解,钱包代表你对我不真诚,鲜花则代表你对我不关心。这三点,难道还无法构成分手的理由吗”

  男生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我家楼下有一间小花店,店主大约是很浪漫的年轻人,刚开业的时候,在店门外摆了一个大大的花瓶,还有一块纸牌子,上面写了一段话:“予人玫瑰,指留余香。如果你今天心情很好,经过这里时可以免费带走一朵玫瑰。”在花瓶里,插满了大朵的玫瑰,新鲜欲滴,漂亮极了。

  过了几天,我再经过那里时,却发现玫瑰少了许多,而且只剩下稀稀拉拉的几朵,半开不开的,看起来破败得可怜。我忍不住去问店主原因,那个帅气阳光的小男生一脸沮丧。“摆了几天花,每次放出去不一会儿,所有的花就都不见了。肯定是有人贪小便宜,顺手多拿几朵,甚至干脆抱一大束走,摆多少都不够拿的。”

  再过几天,我再经过那里时,发现免费花瓶已经没了。门外的纸板上也换了话,冷冰冰的一板一眼——“玫瑰二十元一束,不议价。”

  我们从未在意过生活中那些微小的伤害和疏忽,以为芝麻绿豆,无伤大雅。然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正是那些积郁成怨,积怨成殇,才会最终导致走到分崩离析的那一天。

  情感坚固如铁,情感也如履薄冰,在每一段关系中,我们自以为心中有底,其实却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九十九步都安然无恙,殊不知潜藏的危险已越来越近,下一步就可能彻底崩盘。积累在天长日久,结束却可能在一念之间。

  生活总归仁慈,留下一手复活赛的可能。近日听说前文中那对分手的情侣又有新进展,男生重新开始追求女生。这次他一改风格,先去女生闺密圈子里打听女生喜好;每天早上给女生送去她最爱吃的小笼包当早点;下班请女生看她最喜欢的文艺片,不再像以前一样只看自己喜欢的武打片;女生过生日时,他亲手给女生做了一只发卡,配的是她头发的颜色。

  我们问女生是否重新动心,她笑得很甜蜜,说还需时间和考验。但对方的确已经开始学会如何与他人用心相处,这是很好的事情。

  有心人卷土重来,日积月累,结局未必没有惊喜。只是在这加倍付出的过程中,才明白所有的失去并非一蹴而就,所有的得到也并非一日之功。

  细节决定结果,细节说明珍惜,细节亦成就每一份天长地久。

  若害怕失去,就不要轻慢每个细微之处。

  爱,成于细微,亦失于细微。

  永远不要拿别人跟自己攀比

  文/Gayscript

  我爸经常跟我说:你看看人家,哪个人像你这样的哪有人拿着一万块钱的工资不干,辞职回来的哪有人25岁闲在家里不上班你上大学为的是什么,不就为了找个好工作,不就为了赚钱养家、结婚成家吗

  我爸的意思是,我应该像其他人一样,上大学为了找个好工作,找了好工作为了赚钱,赚了钱才好结婚成家,结了婚然后生孩子,然后供孩子上大学,然后儿子找个好工作,赚钱成家。如此祖祖辈辈地循环往复。

  我觉得这只是活着,而不是生活。更不是我想要的未来。所以都当耳边风,从来不跟他理论。反正我从十八岁起就经济独立,我存了积蓄养活自己,我能为自己的人生决定负责。

  其实我爸爸说的就是很多平常人的一生。没有蓬勃的朝气,对一切缺乏兴趣和热情,志向很小,大学只求敷衍毕业,找个比较优裕稳定的工作,饱暖舒适,就此混过一生。但我不想这样。我不是谁谁谁。不必跟谁谁谁一样。不必看着人家的日子过自己的日子。

  永远不要拿别人跟自己攀比。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日子是你自己的,别人不能帮你过日子。真要去做的话,我只建议一点:戒掉所有社交网络。社交网络太浮躁了。你要静下来了,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整天不知道要干什么的人,才会总看着别人,拿别人跟自己比。

  你要有个人志向,关键要能实践下去。你说你将来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会笑话你;但如果你从现在起,每天阅读经典,研究写作技巧,每天坚持写作,每隔一段时间都有新的作品,从你的作品中读到了不断的进步,那么,就算你将来没有拿到任何文学奖,我也会敬重你。

  比如我现在辞职在家,从来没有一天是虚度的。比起从前在公司每天庸庸碌碌地看程序、写代码,现在的我,每天都有周详的计划,要看多少页的书,要完成多少字的稿子;每周也有计划,每个月也有计划;每次在豆瓣阅读上连载一篇作品前都会自己立项,用EXCEL表格列提纲,共多少章节,每个章节讲什么主线内容,每个人物有什么外貌特征、性格特征、各人物之间有什么联系、该人物有什么相关主线,计划多少天完成,收费多少,等等。读书嘛,最近在看张爱玲的作品,《金锁记》《半生缘》《倾城之恋》,在研究张爱玲的写作技巧,准备下部连载小说里实际应用。

  这世上从来没有一步登天的事,凡事都要慢慢来,慢慢学习。所谓有志者事竟成,我觉得必须要有两个大前提:一、有一个大的方向;二、有循序渐进的小计划。一步一步来,就算将来没写成任何成功的文学着作,我自己是很敬重自己的。

  拖延是绝对不好的。无论要干什么事,大事还是小事,想到了就应该马上去做,不然就别急着去干另一件事。这样发“空头愿”成了习惯,会永远活在幻想中,整天做白日梦,一无所成。

  为什么会拖延因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最好能安于现状不要动。就好像冬天的早晨,你睡在被窝里觉得很舒适,虽然知道这时候应该起床了,但就是舍不得起来。你不起来,就是顺着惰性。被窝的暖和舒适,外面的空气寒冷,多躺一会儿的种种借口,对于起床的动作都有很大的阻碍力,使你觉得起床是一件天大的难事。

  这只是一个小例子,但世间很多事情都可以如此看。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那些有大作为的人——之所以能有伟大成就,大半都靠极坚强的意志力,能够克服惰性。他们的人生中,从来没有拖延这种不好的习性。

  也不要惧怕环境,被环境束缚。很多人都有个坏毛病,对别人严格,对自己宽松。谈到别人时,总说别人不努力,轮到自己的时候,就抱怨起周遭的环境来,自我安慰。

  没办法啊,我要……学校里老师……公司里同事们……这个社会……爸妈不允许……这么做一定会被人笑话的……

  千错万错,反正不是自己的错,都是环境不好。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懦夫心理。成功是你的,失败也是你的,别把什么都推给环境。环境永远不会美满的,如果环境无可挑剔,人的存在就没价值了。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他不像猪狗,吃了睡,睡了吃。

  有了这些信念,便可以大胆放心地走你的路,不必去和任何人作比较。

  作者简介:Gayscript,红遍知乎、豆瓣的励志写手,家境困苦,努力学习,后被保送上海交大;大学四年靠奖学金和助学贷款还有兼职,赚取大学学费,毕业三年存款15万;知乎成名,凭借其独特、幽默、犀利的答案,赢得150000人关注,400000次赞同和58000次感谢。人称“知乎励志一哥”。一名“码农”却立志成为专业作家。他一直在路上,追寻真正的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
  • 添加到通讯录
  • 关注我的公众号

    请长按选择识别二维码

    即可保存到通讯录!

    关 闭

    你好,这是我的微名片!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