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要行动起来,就不会再哭了
文/特立独行的猫
“之所以我们的生活里充满了对生活的抱怨和吐槽,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里没什么大事儿。倘若有大事情等着我们去解决,怎么会有那闲工夫抱怨”
——写在前面的话
每天都收到各种同样很多自认为自己跌入很烂环境中,不知道该如何努力回到人间的同学的来信,信中无一例外的提到自己对不起父母,想想自己考到这种烂校就很想哭,想想自己这没多少钱还特别累的工作就绝望,到底该怎么办如何才能出淤泥而不染的让自己变优秀
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如何定义烂环境的,因为同事智商不够高还是社会地位都太low学校建设不够美还是老师烂的不够为人师表我也不知道应该把你放到哪儿,你就对自己未来有信心了,当你抱怨别人的时候,其实你也是被别人抱怨的其中一员。你吐槽这个环境太烂周围人素质太低的时候,你也是别人口中素质不高的人。
当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或者真正认为自己的环境很烂要崛起的时候,根本没心情跟那儿哭哭啼啼,也没心思问来问去自己该怎么办怎么走出第一步。好朋友Valencine曾经跟我说过:“之所以我们的生活里,充满了对生活的抱怨和吐槽,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里没什么大事儿。倘若有大事情等着我们去解决,怎么会有那闲工夫抱怨”我一直记得这句话,每当自己有点不满的时候,就要先问问自己,是不是又闲的没事儿干了。
我也是很一般的学校出来的,尽管现在的我并不认为我的大学不够好,但大一入学的时候,我也不太满意学校。可当我在报到后的十天内明白了,想要证明高考是个失误,想要证明自己不该是这种学校的学生的时候,那就靠自己努力学习,一根筋的学习,不光要有勤奋,还要有灵气,不光要有吃苦,还要有眼光。
那时候的自己,现在想起来,总觉得那时候一定是被逼入绝境了,脑子里根本没闲工夫跟别的同学一样,去抱怨去难过或者干脆去谈恋爱去旷课,满脑子都是正能量,每天信心满满的起床走向新一天的太阳。有人说那你如何去判断自己的未来一定有阳光其实这不需要判断,未来不是用来判断的,未来只能用来打造。
这世上很多事情,比如瞄准目标,确定梦想,就好像谈恋爱一样,当你认准一个人的时候,浑身都是力量,连放屁都都充满了芳香;当你觉得这个人还OK,没那么坏也没那么好的时候,才会无所谓怎样都OK的态度去交往。
没有人会知道未来会怎么样,这世上也并不是付出了就一定能收获梦想,但只要用功一天,你的人生就会好过昨天,即便最终并没有预想的那么那么好,那也好过什么都没开始做的最开始的时光。
我大学时只很努力的学习英语,别的什么事儿都没干,尽管我的水平并没有北大清华的同学那么好,但是我努力向他们靠近。他们考什么我就考什么,他们学什么我不知道,我就把图书馆的所有英语教材和书籍都借出来挨个看。
毕业聚会的时候,一个同学翻着白眼跟我说:“你有什么啊,不就是英语好点才有个好工作吗”哦,是的,就因为我英语好点,所以我有个好工作,而你毕业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我不是骄傲,而是想说,只要你努力,只要你肯下功夫每天变好一点点,尽管你未来可能还是什么都没有,但有哪怕一丁点优势就不会饿死人,这世上最不会贬值的投资就是为自己努力。
很多人想问,我喜欢AAA,但是我现在的工作或者专业是BBB,我想自学BBB,但我该怎么学如果你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学了16年,还不知道怎么学的话,我也不知道还能怎么说。因此,大部分的人问这种话,并不是想要知道学习方法,而是想知道走捷径的方法。
如何能每天不需要学习就能考高分如何能每天吃喝玩乐不耽误就能记住单词如何能每天10点起床10点睡觉还能上班没压力月底拿高薪如何能每天下班后吃饭看电视娱乐都不落还能有时间学新东西
这世上没有什么学习方法是通用给每个人的,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经过自己不断尝试与碰壁后,摸索出的属于自己的方法;这世上也没有多余的时间给谁,无非是抓紧时间和早睡早起。总说“我就是背不会单词怎么办”你真的用脑子背过吗背不会就抽你一鞭子,或者背会一个单词给你一万块钱,你还是背不会吗
最近在读一本书《请让我慢慢长大》其中一段话是这么写的:“我们常常在课堂中发现,那些乖宝宝们总是等着老师给他们一个标准答案或做法,当他发现老师并不提供这样的服务时,就会手足无措的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他们怕没有固定答案的题目,怕写自由命题的随笔,怕自己在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犯错。他们心里有一种不确定的恐惧,除非不断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美,否则就会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我们总埋怨国家的教育不够好,可如果你也是这样的人,那无论教育如何改革,你的孩子也会如此长大。
别再哭着说你有多么不幸的家世,以及多么饱含期盼的父母,富二代官二代的父母也没有不饱含期待的。关键是,倘若你觉得自己家境平庸父母懦弱,那就努把力,横下心带领全家走向发家致富成功新道路,好吗别埋怨他们给不了你什么,而要想想自己长到二十好几给过他们什么。
别再给我写信问我怎么办了,我更希望看到你说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目前的计划和打算是什么,现在做出了如何的行动,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不敢说我能解决你的所有问题,但我相信你只要行动起来,就不会再哭了。
有过痛,才懂得生活
文/陆苏
有时候,一样食物给人留下的记忆,远比一顿暴打更深刻,更烙入骨髓。
对小素而言,不能对她提一种叫做麻球的小吃。金黄黄的,包了红糖馅、滚了白芝麻、入了油锅炸的糯米点心。
童年时,家境清寒。三间外面大雨、里面小雨的草房,三棵李树、两株桃树和屋后的一片竹子,就是家里的全部不动产了。好在那时也没过过好日子,并不觉得有多苦。
爸爸出门做工去了,小素和哥哥、弟弟跟着妈妈、奶奶在家务农。村里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庄稼相依为命。汗流进土里,饭盛在碗里,日子过得简单而寂静。只是,妈妈一个人的劳作对一个家庭的生存来说,几乎就是螳臂当车,饿肚子是经常的事。
一天午后,村里给在田间割稻的人每人发了一个麻球,这在当时是极为奢侈的享受了。别人领了麻球都就势到田边坐下,边吃边歇歇力,妈妈拿到麻球后却以不饿的理由用报纸包了急急揣入怀中。
傍晚,当妈妈小跑着回到家,献宝似的把那个珍贵的麻球展示在全家人的面前时,却没有等来预想中的欢呼,谁都没有说话,唯有麻球的香迅速弥漫了整间堂屋,那个香啊,要人命的香。妈妈突然意识到,这一个小孩拳头那么点大的麻球五个人怎么吃呢似乎坚强得什么都难不倒的妈妈突然崩溃大哭……
那个麻球是在一家五口人的抱头痛哭中,奶奶拿菜刀切成了五小块,大家就着泪水分吃了。那麻球的香甜和妈妈泣不成声的辛酸,成了小素心里永远不能忘怀的痛。那天,她在心里暗暗发誓,将来自己如果赚了钱,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人买一大筐的麻球,让妈妈再不用为了如何让全家人分吃一个麻球而纠结,而伤怀。
多年后,小素在城里赚到了第一份工资,除了留下吃饭的钱,她真的全部买成了麻球,拿竹筐装着,一路换乘长途汽车风尘仆仆地送回了家,虽然那时家里的境况已好多了。那天,全家围着一筐麻球又哭了,不过,这回是因为高兴。
即使现在什么都吃得起了,即使已随时买得起几个车皮的麻球了,小素依然不能笑谈麻球往事,一说起仍会哽咽。而让妈妈高兴,让亲人幸福,也成了她一生追求的理想。
麻球很小,岁月很大。岁月都滚过去了,麻球却留下了。
如同,断腕之痛容易忘却,针尖似的痛,却可能会跟随一生。
而有过痛,才会懂得生活,才会珍惜不痛和学会感恩。
摘自《小心轻放的光阴Ⅱ》
你高估自己吗真像鸵鸟那么大时,小鸡才会心服
从年初起,把中断了一年多的羽毛球爱好重新拾起,自我感觉水平提高很多。总觉得目前羽毛球俱乐部里面那个能打赢我的老家伙,其实也能打得过他——如果我水平发挥得好的话。当初被打得找不到北,没几分钟就输了,我这个拉吊型的选手碰到老家伙的平抽快打型,感觉身体还没活动开,就莫名其妙输掉了,很是不忿。
然后开始努力追赶,到最近,好的一次还赢过。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类似15:21这种比分输掉。直到最近上周一次俱乐部之间的友谊交流赛,男单比赛遇到另外一个哥们,两局以21:10,21:15干掉对方的时候,突然体会到那个老家伙的感觉。我和老家伙之间确实有差距,就像我和单打的这个哥们的差距那么明显,只是我一直不愿承认。
坊间流传着这么一段故事:柳传志曾经在写给杨元庆后的一封信里面说:只有把自己锻炼成火鸡那么大,小鸡才肯承认你比它大。当你真像鸵鸟那么大时,小鸡才会心服。只有赢得这种“心服”,才具备了在同代人中做核心的条件。
火鸡那么大,小鸡才肯承认你比它大。真像鸵鸟那么大时,小鸡才会心服。
为什么会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会高估自己。这是“虚幻的优势”,属于一个认识上的偏差,使人们高估了积极的素质和能力,低估其负面的素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克鲁格效应”.邓宁和克鲁格在1999年提出这个效应。当时他们做了一系列研究,研究受试者的自我评估的逻辑推理能力,语法技能和幽默。研究结果发现:实际测试得分在末尾的参与者严重高估他们的测试能力:虽然成绩排名在末尾,但他们估计自己是在中部。
研究揭示了人们自我判断偏差的一个潜在原因:人们对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具有根深蒂固的看法,这些看法对自我评价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真实表现本身,使人们对自己作出不切实际的判断。同时,研究还指出:高质量的反馈是纠正自我评价偏差的有效方法。
与此对应的,今天有一则新闻:《94.6%受访者承认批评他人曾遇抵触》: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155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57.3%的人表示身边很少有能虚心接受批评的人,其中20.0%的人表示 “非常少”.仅12.9%的人认为这样的人还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