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有到了那个层次,才会有相应的圈子
某人加我,附加信息是“求入精英圈”。我瞬间凌乱了。木有搞错吧本人可从来都和精英圈木有关系噢。想入精英圈的话你去加北斗嘛。就是那个高富帅和白富美成堆儿的北斗嘛,有流行歌曲为证: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你跑我这来是“法门猛叩无方便”嘛。
好了,不贫了,言归正传。我能够理解这种“求入精英圈”的心态。不过我认为这个路子不对。一个人就像一台新出厂的电脑,只要你具备了某些配置和性能,自然就会被归到相应的圈子里。而不是先把自己丢到一个圈子里,再慢慢打磨更换自己的配件。屌丝们都很希望自己周围都是白富美,这样就容易把自己想象成高富帅。问题是,世界上总是先有鸡,后有蛋,而不是反过来。你要首先是高富帅,周围才会有白富美,而不是等周围有了白富美,你才成为高富帅。有这种倒因为果的认识,是上了成功励志派的当了。
成功励志派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是:你的收入,等于你关系最近的五个朋友收入的平均;你的社会地位,等于你关系最近的五个朋友社会地位的平均。所以,你要想了解这个人的收入和地位如何,就去看和他关系最近的五个朋友的收入和地位如何。——难道去了解一个人不比了解五个人更简单更轻松吗要了解一个人,先了解他的一堆朋友再倒推出他的情况——这不是舍近求远吗
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会把太多心思花在取悦和亲附别人上面。所谓的圈子、资源,都只是衍生品。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内功。《水浒传》里梁山一百单八将,有人在山上吃肉喝酒,有人在山下看门放哨,地位究竟不同。韩伯龙入伙,在山下开了一间小店,碰见李逵吃酒不给钱,大怒说:“老爷是梁山泊好汉韩伯龙的便是!本钱都是宋江哥哥的。”李逵压根儿不带问底细的,直接一板斧把他砍死了。可怜这家伙自以为入圈很久,被圈里人砍死的时候人家都不认识他。
水泊梁山一直都没变,王伦在的时候是个3分屌丝圈,林冲入伙就变成了5分屌丝圈,晁盖一行人鸠占鹊巢后就变成了7分屌丝圈,宋江孤身一人以阶下囚的身份加盟后就变成了9分屌丝圈。宋江入伙之前,无论发配到哪个地方都有一干地痞流氓狱卒杂役来膜拜。宋江不想去梁山,梁山高度欢迎他。卢俊义不想去梁山,梁山高度欢迎他。韩伯龙挤破头想去梁山,梁山还是没给他名额。所以说,圈子给不给力不在于圈子,而在人。一个大学某学科全国第一,可能只是因为某个高寿的老头还健在。你拿不到教职不是因为名额满了,而是因为你的影响因子还不够。
只有自己修炼好了,才会有别人来亲附。这叫“近者悦,远者来”。自己是梧桐,凤凰才会来栖;自己是大海,百川才会来归。你只有到了那个层次,才会有相应的圈子,而不是倒过来。
不要说你和温家宝见过3次面,和奥巴马握过5次手,没有意义。对慈禧太后的饮食起居最了解的人,也不过是个太监。与其仔细观摩一千张白富美的照片,不如在远离屌丝的路上迈出一步。
分页:123
心里明白道理,真能付诸行动者有几个人
文/梁凤仪
怎样可以做事有成就、做人有人气问题在于你是否真的“做”起事来、“做”起人来。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十个人没有九个坐言起行。心里明白道理,真能付诸行动者有几个人
我也曾多次按照常规礼数去策划投资,可是,只止于“想”,并无实践。
那年的全球股市大崩围,其时我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任职,为着应付停市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忙得几天没睡。心里不断地想,黑暗总会过去,既如此也就等于乘低吸纳的好时机到了。可惜,只有念头没有行动。
多年过去,那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刮得香港人脸如土色,我一边忙于收拾家族业务一边想,再大的飓风都不可能刮上一两年,哪一场飓风不是早晚登陆,就烟消云散了应在风暴把市场吹得七零八落时,也像狂风扫落叶般在市场上扫“货”,才是正办。结果呢,又是空想,没做。
到那年非典肆虐,香港的房产跌得一塌糊涂。还记得发生了几宗肺炎的那个屋苑,楼价急跌一半。我当时笑说:“这样的价钱,不买白不买。”结果是白白没有买。高卖低买是硬道理。
市场上有价资产一定是升到泡沫就会爆,跌到谷底就会升,也是亘古常新的走势。道理不需要专家提点,人人皆懂。可是,按着道理来做事才会成功。成功者其却寥寥可数,就因为知而不行。做人也一样。
回顾香港地产,最保守的估计,一九九八年投资三百万元买优质房子,现在房价可以达一亿元,吓死!
别用“忙碌”做借口,去原谅自己当时没有坐言起行。最忙碌的人都不会忘记吃饭,因为不吃饭会饿死,生死攸关,就自然不会掉以轻心。之所以懂了道理都不实行,就是信心不够,决心不强,定力不足,脑子灵活却行动犹疑、缓慢,以致失之交臂,其责在已。
在个人投资上,我错失的良机,数之不尽。辛亏我做人和工作方面,说得出做得到,这还算好。
我认识一位商业上的合作伙伴,她做生意的调研功夫很特别,非常注重业务对手的言行,于是在跟我们公司合作之前,她与我相交半年,认识我的个性,然后她悄悄地读了我的作品,更在网上下载了很多篇我的访问,熟读我对记者与读者的回应,然后她就和我公司签约了。理由是她没办法发现我所说的、写的跟我的真人言行有什么差距,她认为与我这样的人合作,她不会失算,对日后合作有利。
所以言行一致,还是真有好处的。
分页:123
现在问自己,你该坚持些什么
有一天上网,收到这样一份短消息,标题是:“现实中,我们该怎样权衡放弃与坚持”
正文是这样的:“老师,在我看得许多有关励志方面的书中,有些里面提到要学会坚持,而且举了很多因为坚持最后取得成功人。而在一些书中,里面也会告诉你要学会放弃,学会转身另辟蹊径,然后重新寻找适合你的道路。可在现实中,我们身处其中,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很难分辨我们到底是该继续坚持还是重新回到起点,做出新的选择。在此,还请老师帮助指点迷津。”
看到这份留言,我也深有感触,毕竟这也是很多人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我想更详尽地把这个问题给大家谈一下。
人的一生当中要面临很多选择,这并不是问题,因为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而变得成熟。问题是正如文中这位朋友所言,到底什么选择才是对的,什么才是错的;哪些是应该放弃的,而哪些又是应该坚持的
励志方面的书籍,大家并不陌生。他给了普通人一个伟大的梦想,并告诉你,在遇到难时,一定要坚持。同时书中还会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案例告诉你:他们都是通过坚持,最终达到了成功的彼岸。
现在回到现实,我们身处其中,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到底是该坚持还是放弃我想,这无非要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们为什么坚持
目标是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源自内心的最原始的驱动力。有了目标,我们才不会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唐僧能够坚持不懈19年,行程5万余里而不放弃,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普渡众生,把佛教发扬光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生活的激情全部来自于目标的追求:有的人是为了成就事业而坚持,在商场上忘我地打拼;也有的人是为了让女儿上学能够背上一个新书包,起早贪黑卖茶叶蛋。不管目标是什么,也不管目标的大小,但只要目标存在,就足以在很大程度上支撑我们前行。
对于大多数在校学生而言,也同样要问一下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很多人迷茫、困惑、没有动力,到了职场上依然是这种状态,其根源便在于目标的缺失。而目标,则是支撑我们前行的最高信仰。
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有这样一篇调查似乎也说明了什么: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穿越各自的玉米地。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临出校门前,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
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25年,他们穿越玉米地。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又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为什么要穿越玉米地,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故事到此完结,具体到底是真是假,我也不知道,因为我看到的时候就是不具名的,不知道是何人所写。不过,在这里,我们的确看到了人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将这个规划细细拆分,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发呆。而对于那些还在困惑、迷茫、郁闷、无聊中虚度光阴的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呢
如果是我们生命中追求的东西,我们无疑要坚持。而对于那些无所谓的东西来说,过度坚持,则会更多地浪费我们的时间。所以,把精力花在你认为该做的、值得做的事情上,才更有意义。如果方向本身就是错的,一味坚持,只会把我们推向深渊。
第二,我们凭什么坚持
一旦遇到困难坚持不下去,我们常常会听到来自亲朋好友的劝慰,“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等。
对于坚持,我同样深信不疑。因为坚持的过程,是对我们毅力的一种考验,也是我们成功的必经历程。“磨杵成针”的典故,更是说明了这样一种道理。我们都渴望“平步青云”,但那种几率,还不如买彩票中500万更为现实。
回头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个典故:“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铁杵”之所以能够磨成“针”,是因为“功夫深”。这个道理,世人皆知。但大家却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前提,那就是“铁杵”。要想磨成针,只有“功夫深”是不够的,还需要“料”——铁杵。如果是一根木棍,到最后只能磨成一根棒槌。所以,在强调“坚持”的重要性的时候,我们还要问一句自己:“我到底是不是这块料”如果不是这块“料”,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你到底是哪块料如果放对了地方,木头也会有他不可替代的作用;否则,钻石也可能一文不值。
那么,决定“料”的性质的因素又是什么呢主要有两个:一是性格,二是优势。
首先来看性格。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顾问罗杰安德生有一个惊人的发现:98%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性格相适应,相反,失败者们则总是想在自己性格不适宜的领域获得成功。上帝是公平的,他对每一个人都寄予了厚望,他给了别人那样的天性,就一定会给你这样的天性,他让别人在这个领域成功,就一定会让你在那个领域获得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种性格都有其擅长的职业,有的人擅长这一行,有的人擅长那一行。无论是哪一种性格,你都应该接受它,并按照这一性格去寻找适合的职业。然而,遗憾的是,世界上几乎有近一半的人正在从事着与自己的性格格格不入的职业。
性格无好坏优劣,只有合适与否。如果找对职业,每一种性格都能成功。本人一直信奉一个观点:天下无不可用之人,关键是用在什么地方。这种用人观念,在一些优秀的外企,比如IBM,应用得非常成功,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也异常地高。而国内的企业,在这方面则连是起码的认识都不具备。他们更多地相信“磨杵成针”,相信只要坚持努力就会取得成功。由此造成本土企业效率低下、员工积极性不高,根源之一也就在这里。
所以,一定要认清楚自己的性格是哪种类型。有人向我求助职业规划方面的问题时,我通常第一步就是要看看他们的性格类型。在这里给大家推荐我在第一职场论坛常用的《DISC性格测评》,一是因为这个工具比较实用,分析起来相对简单,容易掌握;二是因为大多数的世界500强都在使用这个工具进行人才测评。许多想进世界500强的朋友们,一定要想清楚应聘的职位是否与性格相吻合。这样录用的可能性也会更高一些。同时这也为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一定要认识自我,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其次看优势。
盖洛普将其称为“才干”。而中国人更习惯将其称为天赋。我们常常会发现,做同样一件事,有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轻而易举地完成,而且相当优秀;而有的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则仍然不能达到要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在于后者不努力,而在于后者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如果你从事的工作能够充分发挥你的天赋,那么,你极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成功率。同样,中国与此相反却非常盛行的则是“木桶理论”:更强调补短的重要性,而忘记了长处的发挥。
不是说补短不重要。相比较而言,补短能够使我们达到“及格”,而发挥优势则能使我们达到“优秀”。在现实工作中,“及格”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一个起码要求,让我们不被淘汰;而“优秀”则会为我们的事业成功贡献更多的砝码。
奥托·瓦拉赫是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老师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在绘画艺术上是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同学,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质,建议他试学化学。于是,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在同学当中,这位在文学和绘画艺术上的不可造就之才竟然成为公认的在化学方面“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找准属于自己的道路,踏踏实实干适合自己的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就是奥托·瓦拉赫给我们的启示。如果你看不到自己的优势,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是你今生最大的缺憾。
自尊和自信来源于对自己优势的确认,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确认自己的优势是人的“精神生长点”。你必须独具慧眼,善于发现自我,把握你的这一最重要的“精神生长点”。
切记:即使是智商很低的人也有自己的天赋。在中国,有一位无师自通的指挥天才——舟舟。这位重型先天愚患者,500万分之一的发病概率,却在音乐指挥方面取得了常人难以想像的成绩,这足以说明天赋的重要性。
所以,对于坚持还是放弃,我的观点是:如果你所做的事符合自己的目标,并且符合自己的性格、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困难对你而言只是暂时的,坚持下去,你会取得比普通人更大的成功。
如果目标本身不符合自己的性格,也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建议你放弃,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目标、性格、优势三者吻合,才是最佳的选择。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目标,那就做你适合的,同样会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