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西路、海甸三路等道路在改造过程中,通过雨污分流、零公差降坡、更换墨绿色新型隔离护栏、划设震荡标线、更换LED节能照明系统等措施,给市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便利通畅安全的体验。
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冯勇
新加坡系统严谨的科学规划理念、依法实施的严管重罚体制、全民参与的城市治理体系、精细高效的运营管理模式具有很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一年多来,通过对新加坡经验的总结学习,我市林业系统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方法,扎实推进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
一、落实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用途
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编制湿地保护修复的总体规划,即《海口市湿地保护修复总体规划》,海口市在建或拟建的湿地公园,将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区划范围、保护原则、修复要求及合理利用等要素,科学编制各个湿地公园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做到先行顶层设计,再实施规划;《规划》确定了4个国家湿地公园,3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湿地自然保护区、1个羊山多用途管理区和45个湿地保护小区,均实施了科学管控;全市湿地公园的建设除保留所需湿地公园配套设施用地外,对公园其他用地一律不允许占用或修改。据统计,全市7大湿地公园规划面积为4404.16公顷,安排所需的湿地公园配套设施用地57.24公顷,仅占规划面积的1.3%,其他地块均保留现状或实施生态修复。
二、因地制宜修复,创造优质产品
根据地域特色,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探索“湿地保护+水利工程”“湿地保护+水体治理”“湿地保护+生态修复”“湿地保护+土地整治”等创新湿地保护修复模式,修复了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打造了五源河、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和潭丰洋省级湿地公园等多个典型湿地公园建设案例,借鉴了新加坡的经验,为市民游客打造了一个个绿意盎然的湿地公园。
三、加大宣传力度,发动全民参与
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进企业、农村、机关、校园、社区、家庭、公共场所的“七进”活动,成立了全省首个湿地保护协会、发动和组织了诸多社会环保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参与,率先在全省创建4所
“湿地学校”,多方式、全方位进行科普宣传,发动全社会参与湿地保护工作,有效营造了良好的湿地保护氛围。
四、创新管理模式,依法保护建设成果
参与了《海口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决定》《海口市美舍河保护管理规定》《海口市湿地保护若干规定》等多项法规的制定,通过法律法规为海口市湿地保护工作保驾护航,有效维护了湿地保护建设成果。
今后,市林业局将进一步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并运用在我市的湿地保护与修复、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等工作中,为海口打造国际化滨江滨海花园城市作出更大的努力。
坚持公共交通优先为市民提供更优质服务
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健
2017年到新加坡参加学习培训,有两点给我感触最深:一是新加坡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理念,构建了高效率、高密度、一体化和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二是坚持空港和海港“双港”驱动,构建了辐射全球的国际化空港枢纽和世界级的航运中心,并带动形成高度发达的临空、临港产业。新加坡在交通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市的公交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推动海口公交运营主体国有化整合
为实现“公交回归民本”,我市完成了公交运营主体国有化整合,将原各自为政、逐利经营的六家公交经营主体,全部整合至我市国有独资的海口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规划我市原公交线网,将公交线路扩大到157条,进一步提高了公交线路的覆盖率,使我市公共交通得以按照“公益化”的模式,为广大群众出行提供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此外,借鉴新加坡经验,我对海口公交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模式提出了建议:一是要尽快推行公交专用道建设,使公交“快起来”;二是要加快公交信息化建设,让市民能实时掌握公交的运行位置和预计到达时点,打造智慧公交;三是要实行成本规制,建立公共服务购买机制,促进公交健康可持续发展;四是要将公交线路枢纽建设与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相结合,实行一体化开发,反哺公交投入和运行成本。
二、推动智慧港口建设
推行“预约过海”:在新海港和秀英港率先推行了“预约过海”模式,实现港口能力、船舶运力与旅客出行计划的信息匹配,琼州海峡客滚运输从此由“无序”转为“有序”,旅客过海更加方便快捷,车辆通行更加高效顺畅,并在国庆黄金周期间多次获央视点赞。
推行“无纸化”通关:在新海港、秀英港启用推行人脸识别身份验证和二维码检票,进一步提高了旅客通关的效率和便捷度,港口通关迈入“无纸化”新时代。
推进“不见面”办单:加快散件杂货和集装箱线上业务平台建设,实现客户足不出户,即可通过港口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办理船期和货物状态查询、业务委托、预约提货、费用结算、货物放行等各项手续,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积极打造智慧、便民的港口电子口岸。
三、推动自由贸易背景下的港口规划提升和建设
推动马村中心港区规划提升。为适应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新定位,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与省交通运输厅一道对马村中心港区进行规划调整。调整后,马村中心港区仅西部港区即可布置22个5-15万吨级集装箱和通用散货深水泊位,货物通过能力可达1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最大可达1000万TEU,能更好地满足大港口、大枢纽、大物流、大产业的发展需要。
推动新海港滚装码头客运综合枢纽站建设。推动完成了新海港滚装码头客运综合枢纽站项目的概念性设计和深化工作,并已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的建设,有效整合了旅客候船、车客分离、口岸监管、交通换乘和枢纽商业等功能,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港口的接待容量和服务水平,增强海南在自由贸易背景下口岸查验监管能力,有效提高陆岛交通的枢纽化水平,还有利于带动新海临港片区的一体化开发,对我市依托新海港打造现代临港生态新城、促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临港产业布局规划。为推动临港产业发展,加快“海港”驱动,市交通运输和港航管理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向各级政府提出依托马村西部港区设立海南自由贸易临港产业园,打造海南自由贸易区核心港口经济功能区,大力发展临港产业的建议,并委托上海海事大学完成了自由贸易背景下临港产业布局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