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路、天河路、寿带街、新梗街……这些在绝大多数南京人听来还是很陌生的路名,就是未来河西南部的主干道。
在距离青奥会只剩下400多天的日子里,河西南部的道路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很少有人知道,如果不是国土部门启动“绿色通道”,加快行政审批流程,河西南部的道路恐怕很难在青奥会之前修好。正在上演的河西建设大戏当中,国土部门如同一位站在幕后的演员,默默参演,却鲜为人知。
两个工作日完成18条路的呈报资料
“能不能快点,再快点”去年11月份,王莹匆匆来到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一来到南京市国土局行政审批服务处窗口前,这句话就脱口而出。她是河西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单位与国土部门的用地对接,也是这个窗口的老面孔了。
河西指挥部要修路,王莹这次就是来申请道路用地手续的。既然是老面孔,她自然知道国土部门对道路用地审批的严格流程:国土部门在看到用地规划许可证之后,要对这些道路进行勘测定界、上报市政府、经过省国土厅网站公示的程序,如果把这些程序全部走下来,至少也要两个月时间。
但问题是,这次送来的18条道路用地申请,并非普通的工程,而是事关青奥,需要争分夺秒抢工期的工程。“这18条道路的意义可不一般。”她说,从去年开始,以青奥村建设为契机,南京正式启动河西南部的开发建设。而要进军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道路建设就得先行。此前,河西南部还没有什么像样的道路,这18条道路的建设就是要为亚青、青奥抢时间。
时间紧张是个大问题。因为,她的手上连用地规划许可证都没有,自然谈不上后面的流程,如果正常办理,工期肯定来不及。而要修这些道路,必须通过国土部门的审批才行。
时任建邺国土分局业务一科负责人的朱长春清楚记得,对方送来的手续不全,按照正常的程序是不能受理的。“这些道路首先要进行一个月的环评公示,通过之后才能拿到用地规划许可证,但当时尚且在环评公示期内。看不到用地规划许可证,国土部门就没法给出用地手续。”
但是,岂能因既定套路而影响到青奥村建设的工期经过研究,建邺国土分局局长王世平拍板决定“两条腿走路”:要求河西指挥部用道路用地的选址红线直接进行用地报批申请,等河西指挥部拿到用地规划许可证之后,再完善之前的程序。
看似不起眼的改变,扭转了18条道路建设的被动局面。王莹说,行政审批服务处是在去年11月14日接件的,用两个工作日就完成18条路的呈报资料,报市政府审批,市政府批准后立即进行省厅公示,这下项目如期顺利施工。
南外分校、河西儿童医院都争取到时间
国土部门看似不起眼的审批流程优化,为18条道路的推进,至少缩减了长达两个月的工期等待。两个月的时间,对青奥之前为数不多的时间意味着什么,谁都清楚。
建邺区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同样在窗口感受到国土部门的速度。由建邺区教育局负责建设的南外河西分校,同样坐落于河西南部地区。“南外是河西南部引进的重磅教育配套,将有效解决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说,为了保障这个项目的用地,国土局行政审批服务处提前了解情况,帮助和指导准备报批材料。结果是,南外河西分校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划拨报批局内办理时间为4个工作日,以最快速度走完流程。
事实上,在涉及保障青奥、滨江环境综合整治、河西南部建设等重大项目的用地时,国土部门都默默承担了争分夺秒的工作。
河西南部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河西儿童医院),是为加强河西地区医疗卫生配套设施,拟建以儿童诊疗为特色的现代化三级甲等大型综合性医院。“我们医院的医技病房楼一层将作为青奥会的官方医院使用,所以不光是工程量大那么简单,建设进度也很紧张,每个事项都需要加快推进进程。”承建的河西国资集团方面表示,在项目申报前期,国土部门就联系他们,将需要办理的用地预审、勘测定界、供地报批及土地登记等环节的要件材料及受理标准,采取一张清单、一次告知,做到快速便捷完成申报;同时,国土部门还及时掌握相关手续办理进度,做好用地报批准备,申报条件具备,立即办理供地手续,各环节做到无缝对接,确保了河西新城建设项目及时供地,将供地报批时间缩短到了4天。
河西中部最后的“城中村”将消失
日新月异的河西,也有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的“城中村”。这个“城中村”,就是万达广场以西、扬子江大道以东、应天大街以北的河南村和河北村,占地面积达到800亩。
“这一带我过去走路都绕着走。”在万达广场里做销售工作的黄小姐说,她印象中这是一片低矮的棚户区,里面很狭窄,连车都很难开进去。她从附近的民警口中得知,这一片多年来都是集体土地性质,主要由民宅和少量企业组成,其中民宅大多是破旧的平房,里面很少有原住民,基本上都是出租给外来人口,最多的时候里面常住人口有3万人,里面的环境、治安、消防都是大问题。
让黄小姐感到惊讶的是,曾经人声嘈杂的棚户区,正变得安静,里面的居民似乎也少了很多。她并不知道,为了在亚青会和青奥会期间更好地展示城市形象,河西中部正在抓紧清除这最后一个“城中村”。
建邺中心国土所所长蒋怡说,接到启动土地征收的任务时,已经是去年11月份。按照规定,这800亩地块力争在亚青会之前以净地形象出现。“时间太紧,我们接到任务之后就马上行动起来。”蒋怡说,国土所要对土地上的人员、性质展开核查,要反复解释政策,要进行农业进保人员安置公示,这些都是相当繁琐的工作。去年11月底开始启动的土地征收,到今年3月份就全部完成,这当中光政策咨询会就开过4场,国土所接待过五六百人次的咨询。经过加班加点的工作,这个河西中部最后的“城中村”,预计在亚青会之前就会彻底消失。
在这次征地中,身份已经变更为“城里人”的李燕(化名),是目前已经进入社保的116人之一。“这一片确实太脏了,早点拆掉也好。”她说,国土所的政策是“一碗水端平”,大家仔细摸清楚政策之后也就打算赶紧配合政府部门,自己和绝大多数邻居已经交了钥匙,接下来的安置虽然还没有最终确定,但她有信心。
连婆家人都敢“得罪”
“她连婆家人都能得罪,我们还搭什么违建呢”双闸街道曾经的农民曹震(化名),对国土所的王园园印象深刻。
几年前,双闸地区内滨江大道南延,江东路南延一、二期,河西南部一、二期等项目的征地相继启动。双闸街道国土所开始对青苗和定附着物核查、进保劳动力名单审核、对上对下协议签订,所长王园园得罪“婆家人”的事,至今还常被一些人谈起。
在江东路南延一、二期项目征地工作中,王园园挨家挨户调查青苗和定附着物时,发现天保三组邢某家有违规现象,这家一片丝瓜架子是调查前一天晚上才抢搭的,按照规定这片价值千元的丝瓜架子不能登记补偿。
“姓邢的是王园园老公的堂姑母,算是她的婆家人啊。”曹震说,看到王园园查到了自己亲戚的头上,附近的村民都悄悄地“看热闹”,一方面感到意外,另一方面也想看看这还怎么查下去。
果然,见自家人“胳膊肘往外拐”,邢家立刻通知来几位亲戚长辈来劝说。可面对亲戚,王园园依然坚持。“后来那个丝瓜架子真的没给算。”曹震说,本来自己已经联系好人,打算偷偷搭个棚子的,没想到国土所“来真的”,自己想想就算了,其他有几个村民也没再吭声,“其实大家都公平也不错”。
征地牵涉切身利益,除了“小打小闹”,国土所的一人面对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危险场面同样并不少见。在大范围的征地拆迁中,受到利益驱动总有少数人悄悄抢搭违建。有一次,沙洲地区一家企业私自搭建200平方米的厂房,这很快被沙洲街道国土所的巡查车发现。所长马良安赶紧来到企业门口,要求立刻停止施工。谁知老板带着几十个工人将他团团包围,威胁称“再让停工就用砖砸你”。马良安一面向上级汇报,一面解释土地政策,终于让对方停止搭设违建。
“没有这些敢得罪人的国土所工作人员,征地推进太难。”南京市国土局一位负责人表示,这几年来,建邺国土分局在河西中南部完成了两万多亩土地征收,安置农民1.2万人,工作量占同期城区总量的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