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十二五”计划的收官之年,是我县全面认识、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之年。2010-2014四年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2.1亿元跃至26.4亿元,总量翻一番,平均增幅达到21.5%,实现了县域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全县经济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县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财政工作应适时调整,切实做好“加减乘除”运算,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一、做好“加法”,三力齐发促增收。一是狠抓税收征管,深挖增收潜力。着实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税种征收,做好对涉税信息的预警监控和资料更新,堵塞征管漏洞,确保应收尽收。二是细分收入任务,内化征管压力。落实收入分工负责制,层层分解收入任务,加强税源控管,摸清底数,跟踪把握收入进度,及早谋划弥补税收缺口的来源及增收措施,确保收入按序时进度入库。三是密织增收网络,形成征收合力。完善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和综合协调机制,建立财税收入增长监测分析机制,形成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财的工作局面,共同为壮大支柱产业,培植新财源,挖掘税收增长点做出努力。前两个月,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9亿元,同比增长10.1%,高于全市、全省的平均增长水平。
二、做好“减法”,三举并行控支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继续从严控制行政经费和一般性项目支出,行政经费在上年基础上下调5%,做好“平衡”文章;强化预算约束,提升预算执行能力。严格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安排支出,控制预算调整行为;强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支出,腾出更多财力保重点、保民生。
三、做好“乘法”, 三种思维添动力。一是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根据国家规定继续加大各项财税优惠政策清理力度,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打破地区间、企业间的无序竞争。二是创新扶持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利用财政贴息、专项补助等财政资金乘数效应和财税杠杆调节作用,引导各类要素资源聚集到促进良性发展的轨道上,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探索“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道路。三是完善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多元投入,扎实做好银企对接、银地联合、努力扩大民间投资,吸引了各类投资主体参与茌平项目建设。
四、做好“除法”,三项改革添活力。围绕当前财政体制机制问题,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对不符合发展实际的制度进行整改,对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流程进行消除、重构,不断提高资金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增强财政工作的内生力量。一是充分转变财政职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二是加快集中支付速度,在全县所有预算单位全面推行“零余额”支付,实现预算单位用款从“逐级转”到“直通车”,开通拨款绿色通道,审批时限由原来的7个工作日压缩为2个工作日,对需紧急拨付的款项,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先拨付后补签”的原则,由主管业务股室打电话或发信息与主管领导沟通确认后,直接送国库支付机构拨付,减少了资金在途时间,提高了资金的管理效能。三是依托国库集中收付电子监控预警平台,制定完善了《财政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办法》等制度,建立了用款计划审批、资金审核支付、银行账户监管、内部印章印鉴管理等管理制度和岗位制衡机制,形成对财政资金执行各个环节的动态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