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合肥文化工作的成果与亮点,本网在此予以转载,让更多读者、网友了解合肥这座城市的文化密码。
央广网合肥2月19日消息
《神秘的小屋》
——摘自合肥市潜山路学校五班陈姝灵获得蜀山区读书月征文奖作品
我家附近有一个神奇的小屋,名叫——森林书屋。
在通往书屋内部的一段长廊上,我总是赞不绝口:哇,这墙壁好有特色! 哇,这地板真美!哇,这壁纸好有新意!……
这段长廊的地板是立体、动感的设计,有时像地上飞满了萤火虫,亮光一闪一闪;有时则是极有亲切感的草坪,绿油油的一片;两边的墙壁定期会展示不同的画,很有艺术感;头顶上的墙纸则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颜色。
再往里走,一处一处的书架上整齐排列着精美的书籍,供大人或青少年阅看。还有一些不同功能的小屋,如绘本室、观影厅、国学小课堂等,造型独特,装饰美观,好像让人步入了童话里一个个神奇的小世界。
沿着扶梯上到二楼,则是小朋友们的读书天地了。这里不愧是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乐园:有像海洋般的环绕式座椅,有像坐在气球上的沙袋座椅。墙壁上有许多大书法家、画家的作品,充满艺术气息。往里走,依次是一间间精致装修的小屋,里面静静摆放着褐色沙发、藤木桌椅和各种绿植,好像在等待我们去享受美好的读书时光。
这里,有时会有画风筝比赛,有时会有童话剧,有时会有共读一本书的活动,有时会有大作家、书法家的作品欣赏。每周六上午九点开始,都会有专门的老师来教我们诵读《老子》等传统国学书籍。
其中,童话剧也许是众多小朋友最最喜欢的活动吧!比如,上一次,就有真人演的《小猪佩奇》,里面活灵活现的精彩表演,给我们带来美妙的体验。
我希望这样有益的书屋,越来越多!
1
过年到现在,天一直阴冷,不见阳光灿烂,这让合肥市庐阳区文化局局长宋燕心里很着急:菱湖公园里菱湖书院的内部装修已经全部完成,但天不暖和起来,周围的道路就不能铺沥青路面。过年拜年,碰到的许多人已经在跟她打听,菱湖书院什么时候开门,急着一睹它的芳颜呢。
菱湖书院是庐阳区建成的第10个阅读空间,今年全区还将建设4个阅读空间。到2018年,合肥全市已经建起80个阅读空间,2019年将再建起30个,这些阅读空间都有一个统一的文艺范的名称:悦·书房。
今年春节,阅读空间除初一、初二休息外,其他时间全部开放,逛商场、看电影、进书房成了市民的节日菜单。
春节在悦·书房淘书的市民
宋燕是学建筑专业出身的,她说,没想到的是,2017年底到区文化局后,自己学的专业知识居然在文化部门有了用武之地。
选址就费尽周折,必须是存量国有资产,更严苛的要求是必须方便周围居民。
菱湖书院的前身是公园的闲置房,近3000平方米的面积拿来做阅读空间,值不值?这里地处庐阳经开区,文化设施相对较少,书院建成后,可以覆盖5-6万人和一批科技型企业,最后市里拍板:干!而开业最早的一里井阅读空间直接空降在社区。六小淘沙阅读空间的选址则更有意思了,它利用了六安路小学的校舍,为了既满足学生阅读课程教学又对市民免费开放,采取了双开门的办法。
临水而立、环境优雅的菱湖书院
从组织招标到落实设计、施工、运营、审计、验收各个环节,千方百计保证进度。区文化局人手紧,满打满算4个人,宋燕笑着说,真是绞尽脑汁,有时都感觉自己快崩溃了,好几次,市文化局局长郑家余带着分管的社会文化处副处长孟宪磊风风火火地跑来,和区里领导一起现场办公。
宋燕给掰着指头算:2017、2018、2019三年合肥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每年都列出了建设阅读空间的具体指标,压力层层传导,她说,当看到周围的百姓朝她翘起大拇指,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2
阅读空间日渐累积起的百姓口碑,引出的是深层的探究和思考。
庐阳,合肥的中心城区,文化底蕴深,文庙隐身于闹市区城隍庙边,清朝康熙年间建起的庐州书院,在1902年又成为安徽首批新式学堂。
如果我们再把眼光放大,会发现,明清时期,合肥所出的进士数仅次于徽州、桐城,而现代又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成长于庐阳的四古巷,耕读传家一直写在这座城市的门楣上。
阅读空间的建设,是对合肥读书、教育传统新的推波助澜,是对地域文化进一步的唤醒,是对文脉的再造。
最近两年,在合肥开展城市管理年提升行动、推进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整治的过程中,复苏文化也成为一种共识。
瑶海长江180艺术街区
庐阳区淮河路步行街一轴三区十八巷改造请来了中国美院的设计团队,提出的口号是再现老城记忆;蜀山区请来省市文化学者,挖掘合肥之源、运河遗迹的历史价值,把塑造梦合肥作为蜀山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区建设的重要抓手;瑶海区的合肥钢铁厂工业遗址旅游项目借鉴德国鲁尔工业区转型的路子,要给昔日的钢厂重新锻造出文化的模具。
这些年,合肥科技城的标签越来越醒目,高新企业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从海内外汇聚到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投身到企业、公司、科研院所,阅读空间这样的文化新地标的破土而出,把不少从工作场所到住地两点一线人的生活,拉成了平面。
蜀山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区规划图
文化元素的不断加入,正淬炼出合肥新的亮点,而闪耀的光芒之下,是这座城市的市民对自己家园更多的自信、认同和喜爱。
不管他或她是老合肥人,还是新合肥人。
3
周玲,皖新传媒合肥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运营组组长;
孙昕荷,皖新传媒合肥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活动组组长;
宇琼,庐阳区海棠书院店长;
许丽丽,高新区华地紫园·修远小驿店长;
唐钰萍,经开区森林书屋店长;
王品,蜀山区林间书舍店长。
清一色的娘子军,80、90后,来自五湖四海,我们不妨把她们称作新的文化从业人员,虽然收入不高,但她们都提到了,在阅读空间这个岗位上,她们获得了人生的成就感。
每个阅读空间一般只有4到6名管理员,两班倒,要负责市民购书、借书、看书以及每个月多场活动,这些活动,虽然还说不上眼花缭乱,但已经可以初步冠以丰富多彩了,毕竟,阅读空间还不到两周岁、一周岁,每个阅读空间,基本上都有两、三个微信群,号召着几百上千的读友,负责运营的皖新传媒公司建起了合肥城市阅读空间微信公众号,华博胜讯公司建起了牧心书友之家微信公众号。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悦读合肥的辽阔边界。
皖新传媒合肥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运营组组长周玲
皖新传媒合肥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活动组组长孙昕荷
周玲说,这两年,自己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女汉子。图书下单配送、上架,上万册各类图书,往往只有两天时间,公司物流配送员朝她吼,她也吼。她有过两天两夜只打个盹的经历,也有过半夜三更回家的经历。去年10月,她因为一边用力搬书一边看手机工作信息,年纪轻轻得了颈椎病,只好躺倒。
孙昕荷说,第一次举办爱心姐姐故事会,一开始只有两个小朋友听众,但她讲故事的声音不仅没有小下去,反而大了,她欣喜地发现,妈妈和孩子渐渐聚拢过来了。为了扩大阅读空间举办的公益活动的影响,她说她们象楼盘营销一样进校园、进社区搞地推。
海棠书院店长宇琼
宇琼在四个阅读空间当过店员,800平方米的海棠书院日均入店已经超过450人次。
华地紫园·修远小驿店长许丽丽
许丽丽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入店人流量、借阅数、活动开展却做到了前五,为了专心工作,她专门请人替自己带孩子。
森林书屋店长唐钰萍
去年暑假,唐钰萍的森林书屋搞深夜悦·书房之旅,报名的太多,唐钰萍和店员睡在地上,把帐篷让给小朋友,结果自己感冒了。
林间书舍店长王品
王品是学历史的,她说,阅读空间的从业经历,让她开始读懂社会和人生。
其实每个人都不是匆匆过客。许丽丽说,一次一位读者执意要将自家做的热腾腾的包子塞到她手里,让她挺感动的。采访告别时,忽然发现,孙昕荷手机背面的机壳图案,贴着滚去学习四个大字,哈哈大笑中,她说,这是我给自己的‘警句,真的,我要学习,我在成长。
4
当阅读成为一种自觉,首先需要的,是文化从形象工程的阶梯上走下来,走进市井,贴近百姓。
在建设阅读空间的过程中,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一再强调,把每个阅读空间建成老百姓满意的工程。
阅读空间的建设和方兴未艾,其实映射出的是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
合肥市文化局局长郑家余对阅读空间的标准有两个浅显的概括:一是建在市民家门口,二是比家里的书房还要有看头。有了这两条,还愁没人上门?
实际上,刚开始,阅读空间遇到的最多询问就是要收费吧,望着装修精美的书屋,许多市民不敢迈步。其实,读书、借书、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动都是不收钱的,而且,各个店之间,店与市区图书馆之间的图书,也是通借通还的,甚至,空间里的咖啡座,也是可以只坐不买的。
阅读空间的运营理念,在矫正着人们对城市公共服务的认识,重塑着城市公共事业的形象。
是的,我们的城市理应如此,让市民心存温暖。
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凌云说,让城市阅读空间如‘珍珠一样,散落在大街小巷。
当城市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越来越成为百姓生活的平台时,文化小空间,打开的,是这座城市的大空间。
以15分钟阅读圈为大致半径,通过把握空间均衡原则,合肥正在打造开放型的城市生态。
阅读空间起于阅读却又不限于阅读的运营格局,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生活。
一直关注、研究阅读空间现象的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陆和建,在对比西方发达国家后指出,合肥现象的核心是阅读空间的生命力,联系到在它土地上诞生的全球首个共享书店、24小时书店等案例,线下阅读,这一在许多城市已经开始走向衰落的媒介,正成为焕发这座城市力量的新场景。
事实证明,书中自有颜如玉,散发着浓浓书香的阅读空间没有过时,互联网时代,需要这样的场所,联络我们彼此,不让中国传统社会所珍视的情感和人际交往落空。
我们或许可以说,合肥找到了打开未来之城的一把钥匙,找到了与国内外大城市竞争的一种新的资本。
5
两边坐着的是长三角的同行,统计数据上对标的是杭州、南京的数据。
合肥市文化局局长郑家余说起最近这两年的工作,颇有感慨,他用压力山大来形容自己的担子。
2018年,杭州文化产业增加值1500亿元,占GDP比重15%以上,合肥400亿元,占GDP比重5.4%,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但同样是最近几年的发展,让合肥有底气了。
滨湖卓越城文华园
2018年12月24日,坐落在包河区的安徽省首个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在滨湖卓越城文华园举行签约仪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科院安徽分院、3D打印创新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北京电影学院影视科技创意产业园等8个重点项目签约,总投资204亿元。对这个目前全省唯一的文创产业战略性基地,市里给予了1000万元的扶持资金。
合肥跃入长三角,展开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画卷,也在蝶变出新的机遇。
竞合变合竞。
第二十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合肥分会场演出活动
去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第一次设立了合肥分会场,分会场机制,比例分摊,上海拿大头,合肥拿小头,只投入500万。世界十大乐团之一的英国BBC乐团全班底来了,观看演出的市民的票价是30元到100元。
人才也能逆江而上。
《红颜》剧照
以长丰县草莓发展为题材的庐剧《红颜》,请来的编剧是上海演艺公司副总经理喻荣军,先后五易其稿,而导演则是上海昆剧院的导演。
在采访中,郑家余谈起,在推进合肥重大文化活动开展这点上,市里领导要求把惯常的顺序全国性、国际化调个个,把国际化放在前面。
眼界再高一些。
去年合肥市一共拿出2300万元,举办了13场国际化、全国性活动,公益文艺演出已经成为常态。
合肥,需要更多的领风气之先。
国内人工智能领航企业科大讯飞
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拓,正在为合肥的文化产业打开新的窗户。
合肥市图书馆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