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却还要保证居民拥有足够的公共文化空间;文化服务层出不穷,却面临供给与需求的长期信息不对称;针对不同群体的精细化高标准服务,却遭遇基层文化人才数量的巨大缺口……伴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脚步,一个又一个公共文化发展难题正在寻求解决之道。
经过几年探索,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精耕细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成果不是躺在纸上,关在文件里,而是真真切切地渗透进新区百姓的生活里。一套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让新区百姓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种文化 志愿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
刘阿姨是观音寺街道的一名文化服务志愿者,手里拖着拉杆儿音箱,穿起职业演出服装,她每周都会前往各个社区演出。“只要有文化活动,我们就会到现场开展相关文化服务,将文化送到百姓身边。”
刘阿姨只是大兴区众多文化志愿者中的一员,正是这支志愿者队伍,弥补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不足的缺口,使文化服务覆盖到需求最强烈的郊区。目前我区文化志愿者2000余名,涵盖了舞蹈、声乐、文艺创作、摄影等10个艺术领域。大兴区文化志愿服务分中心则遍布我区14个镇、5个街道,开展了“送福到家”“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文化志愿者骨干培训”“百名文化志愿者连百村”示范项目等志愿服务活动,惠及群众80000余人次。
近年来,我区与北京京剧院连续推出“青年演员擂台赛”“每周一星到大兴”“岁末送大戏下基层”等活动,并把大兴影剧院确定为“北京京剧院实训基地”。推出的“院区手拉手、国粹进基层”戏曲票友系列培训,每月两次邀请京剧名家参与票友活动,面对面说戏。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继续深化战略合作,深入基层巡演,发挥“专业艺术院校及院团走进基层教、学、帮、带的合作模式”,为大兴区票友排演京剧《南海子》B版,深入推进该剧的影响力。
按“有专人、有岗位、有制度、有考核”的“四有”基本要求,采取区、镇两级财政保障的办法配备文化组织员,并组织开展群众文化组织员培训活动。截至目前,我区共有“南海子”文化名人名家15人、“新创工程”公共服务领域领军人才3人、文体活动带头人103名、农村实用人才143名、群众文化组织员719名;“星火工程”业余团队40支、群众文艺队伍800支,文艺骨干2万人;文化志愿者2800余人,常年深入基层开展文化服务。
据了解,“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文化局围绕全国文化中心的城市功能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要求和基层实际需求,制定出台“1+3”公共文化政策文件,以公共文化建设“一二三四五”为发展思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需求导向,出政策、建机制、搭平台、树品牌、育人才,加快构建和完善首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记者手记: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建设,将其列入民生工程,并立足区情、找准定位、谋篇布局、创新发展,在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服务供给、文化组织支撑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特别是首都第二国际机场的建设,大兴区将成为展示中国的首都窗口,将成为京津冀地区的活力之城、产业结构“高精尖”的创新之城。创建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正逢其时。
目前,大兴区正由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产业新区转型、由首都郊区向国际化新城转型。创建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对打造国家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国家优秀文化承载地、文化产业创新核心区、国家优秀文化输出前沿、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提升我区国际品牌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等具有特殊意义。
伴随着大兴新城品质不断提升、各镇街特色化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加快,创建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是大兴区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城镇居民快速变化的公共文化需求,推动健康城镇化、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必然要求。(记者 龚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