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业界热议3月1日平安小非解禁造就多名千万、亿万富翁之际,全国范围内大量的“员工股份持有者”因不满平安对其权益分配,正计划集体与中国平安沟通或向证监会“反映情况”。平安员工股引发的造富热潮似乎正循着“员工门”的路径演进。
事件
解禁方案成导火索
不愿透露姓名的前平安资深人士透露:全国各地的上万名平安员工股份持有者正通过网络联络,计划集体前往深圳平安总部讨一个说法,或者向证监会“反映情况”。消息人士称,这些平安员工股份持有者主要是前平安老员工,而部分平安在职人员据称也“隐身”其中。
2月22日公布的平安员工解禁方案据称是这次风波的导火索。当晚,中国平安公告员工股解禁方案,意图在5年内以分步骤解禁的方式来维护股价,实施小非解禁。该解禁方案引起平安员工股股东强烈反应。“关于兑现权益中中国平安A股,需分5年出售、缴纳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及相关费用的消息让见证中国平安成长奇迹的员工们无法忍受、深感愤怒”,记者昨日从这些平安员工股股东计划向平安提交的《请愿书》上看到。据称,在2月22日公告后,中国平安为安抚内部员工,曾在内部网上发文解答员工的疑问,但相关解答未获认可。
解读
造富“缩水”激化矛盾
据记者了解,参与此次活动的不乏平安创建时期的前任老臣。是什么样的矛盾激发老臣倒戈
高额税赋成为刺痛一班平安员工股股东神经的直接一刀。尽管小非解禁后,外界为约1.9万名平安员工股股东算出平均身家增加200万元的财富账,但多位平安员工股股东指出,落到他们手中的真金白银实际上要大打折扣。
一位平安员工表示,按照新豪时解禁细化方案,新豪时将委托一家代理公司在二级市场并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这意味着员工股权益人首先要支付;其次向代理公司支付不菲手续费;再次,由新豪时缴纳22%—25%的企业所得税;此后,新豪时向员工股权益人支付收益时还要代扣代缴20%的个人所得税。这样一来,员工股股东将付出逾40%的税赋。
以3月10日中国平安收盘价47.24亿元计算,此次解禁的8.6亿股员工股市值约为406亿元,这意味着中国平安员工将累计缴纳约162亿元的税赋,其中,仅个人所得税就高达81亿元。
焦点
权益分配各执一词
权益如何分配也是导致针尖对麦芒的重要原因。知情人士称,不少平安员工股股东提出,1份平安员工权益对应2股中国平安股票,但新豪时等公司讨论后的折算比例却是1:1.67。
该人士称,根据中国平安公告,以中国平安A股上市前的2006年12月31日为基点,当期员工投资集合中的平安股票总额为7.2亿股,除以4.3亿份权益单位,折算出1份平安员工投资权益合1.67股中国平安股票。
但问题是,除了中国平安股份,新豪时还持其他公司的股份。“这些投资如何计算,1:1.67的权益分配比例显然不符合实情”,相关人士称。
相关人士称,若与中国平安协商无果,他们还将向证监会“反映情况”,同时不排除诉诸法律的可能。
声音
3年锁定期成“罪魁祸首”
而在多位平安员工股股东看来,未经他们同意就设下的“三年”锁定期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他们在计划向证监会递交的相关文件中指出,“深圳市新豪时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托管我们的中国平安A股股票未经过权益人大会讨论自愿锁定36个月”。据了解,国家税务总局2009年年底才出台 《关于个人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限售股股份套现后,个人所得须交20%的个人所得税。多位平安员工股股东称,“正是由于锁定期拖长到3年,才令他们损失20%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