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看起来既现实又不乏骨感的目标。
周遭金融生态变了,平安银行也要变——想让目前营收占比27%的零售和对公业务并重,逐渐跻身股份制银行第一梯队,且实现零售客户破亿。
现实是因为,零售业务是已开启3.0时代的平安集团与银行未来发展之内在要求。
骨感则囿于“国内尚无此类智能化零售模式的银行,金融服务如何主动嵌入场景海量客户的承接与经营”等都是未知数。这些都需要平安银行去找寻解决方案。
一位平安银行人士直言,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主动嵌入场景方面目前存在瓶颈。原因有二:某些互联网子公司和银行产品有基因差别,场景嵌入方面显生硬;另外,目前客户迁徙仍是依赖业务员的推荐为主,互联网式的嵌入和融合仍在摸索中。“其中有成功的例子,但总体发展仍处于非成熟期。”
不过,趋势大方向已在那里,平安银行别无选择。有别同业竞争者的是,她可以祭出类似“515”的秘器,揭盅其转型路径,或能发现银行业的智能化生存样本。
三个关键步骤
想象一下,无论何时何地,需要消费贷款或者购买理财产品的你,只需指尖在移动端轻轻点几下,就能轻易完成交易指令……
这个画面渐行渐近。从国际和国内经验看,针对个人的零售业务在商业银行中之贡献占比正逐步提升。其已成为与对公业务、金融市场业务并重的三大业务核心。像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国际先进同业2015年零售业务占比分别达到49%和47%。
国内而言,按照平安银行副行长蔡丽凤的话说,实体经济下行、息差收窄和不良攀升等因素对银行的对公业务造成较大影响,“零售板块是各家商业银行未来转型方向,营收贡献呈上升趋势。”
目前现状是,零售业务占比接近50%的招行之市场份额最大,其次是占比为41%的工行;接下来,依次是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中信、兴业银行。
诚如,平安银行三季报如此表述:公司不良贷款率上升主要是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本行部分民营中小企业、低端制造业等企业面临经营不善、利润下滑、融资困难等问题,导致企业出现资金链紧张、断裂、无力还款等情况。
相反,好消息是,前三季度,受益于银行卡、理财、资产托管、代理等业务的快速发展,平安银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274.05亿元、同比增幅19.43%,非利息净收入占比为33.43%、同比提升1.18个百分点。
如此,与其说,平安银行选择了现实,不如说现实的金融生态与需求造就了平安银行的当下选择。
2B或2C在平安银行的“三步走”战略中,已有明确答案。
它被量化在第二步,即2016至2018年,平安银行将以对公和零售业务并重,跻身股份制银行第一梯队。第一步是过去式,如2013-2016年,对公业务为主,构建零售业务快速发展的强大基础。第三步看起来美好,其表述是,使零售业务成为平安银行的主导业务和利润的主要来源。“零售业务可以分散风险,像温州很多人跑路,但并非所有人都跑路;”蔡丽凤说,“这就需要通过大数据去甄别风险。相信很多国内银行,不光是平安,都在做零售转型。”
其实,不只是外部环境生变,内部条件也在改变。蔡丽凤直言,全面开启3.0时代的平安集团以全球领先的个人综合金融生活服务商为目标,如果做个人金融生活没有银行为支撑可能不成气候。
事实上,平安银行在平安大家庭中被赋予“货架”、“收银台”、“抓手”等诸多功能,其对客户的资金沉淀、理财管理,能提供比保险账户更强大的服务功能。因此,在平安“传统”业务中,现在与未来的重头戏可能都是平安银行。
而平安集团所谓3.0时代是指打造开放式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就此,“我们银行内部正不断探索怎么做互联网银行。”蔡丽凤说。
平安银行想做的那个智能化零售银行,其有三个关键步骤:嵌入客户的场景;通过精准大数据推送功能;互动+有趣——把严肃的金融话题变得生动起来。
不妨看看智能化零售银行的大致模样。即:主动嵌入场景,使生活和金融更加便捷;可精准为客户画像,个性化服务;更多互动更加有趣。
蔡丽凤解释,就金融机构前台而言,有“四化”趋势,如小型化、社区化、智能化、多元化。
其演化历程是:传统模式—1.0互联网模式—2.0数字化模式—3.0智能化模式,但目前智能化模式的银行在国内是空白。这意味着,平安银行需要从1.0互联网模式跨越至3.0智能化模式。
按照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的话说,未来5-10年,商业银行将在区块链等新兴科技驱动下,由依赖“存贷汇”业务的传统信用中介,向以“理融商投咨”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信用价值创造者转变。
黄剑辉预计,商业银行将逐步演化为三种形态:大型银行将顺应时代要求,利用新兴科技实现行业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升级为跨界融合的智慧型全能银行;善于创新的商业银行和新兴金融科技企业,将聚焦专业金融服务,进化为细化聚焦的智能型专业银行;部分传统银行将逐渐沦为通道,提供金融服务却不直接拥有客户,成为快捷低廉的基础型批发银行。而智能型专业银行于平安来说,也许并不遥远。
不妨,“以‘前台一体化、中台专业化、后台集约化’为目标进行系统化‘互联网+’改造,促进体制、机制和平台落地实施,支撑金融与科技有效融合。”黄剑辉建议。
一位平安银行人士坦陈,海量客户的承接和经营,尤其是用互联网方式来承接的问题可谓银行之短板。但就此,目前在银行同业鲜有成功的例子。这或许有待金融机构在不断实践与试错中去摸索与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