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国人寿

理性看待平安再融资风波

2018-03-09 天津中国人寿



平安再融资风波是目前弱势股市最关注的话题之一。1月21日,公告发行12亿股的A股和412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融资规模可达1600亿元,随后股市大幅深跌,平安股价也连续跌停。于是,平安此举被口诛笔伐为造成股市大跌的“导火索”。然后,监管层发表声明,反对上市公司恶意圈钱,希望上市公司融资要考虑市场承受力。管理层这一表态被市场解读为“保盘之举”,有趣的是,随后国家税务总局对平安进行的例行税务稽查,被认为是“平安融资将大幅度延迟”的一个依据。最近,平安高层在回应税务稽查时表示,“如果再融资发生延后,也不会是因为税务稽查引起的。定于3月5日举行的股东大会,也不会因为税务稽查而延后。”

市面上对“平安再融资”的大多评论都夹杂着高度的非理智和过分的妖魔化。“灭市”、“外资控股下的”掏空中国股民为汇丰损失埋单“等等指责不绝于耳。毫无疑问,平安此次再融资方案显然只是考虑技术问题,对当前的市场全局考虑不周,更没有充分体会到中国大陆市场参与者心态的细微之处,有明显的欠妥之处。但是,对”平安再融资“的妖魔化和过度诋毁是没有必要的。例如,市场上传言平安已被汇丰控股48%以上,并据此称中国平安为”外国平安“、”汇丰平安“。但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这些指责当属误解和以讹传讹。A股和H股合计,平安总股本为73.45亿股,其中外资持股为25.58亿股,持股比例为34.8%。在外资中,汇丰控股有限公司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合计持有H股12.328亿股,占H股的48.22%、总股本的16.78%,所谓”平安集团已被汇丰控股48%以上“之说,恐怕是将持有H股比例和总股本比例混为一谈所致。

不仅如此,称中国平安为”外国平安“、”汇丰平安“并否决其再融资计划,可能恰恰有违这些人所宣称的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降低外资控制力的目标。如果我们认为外资持有我国优质金融机构大量股权是不好的,是有风险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回答这个问题——如何降低外资持股比例美国独立之后,外资也长期扮演着重要角色;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仍有大量优质资产掌握在英国和其他欧洲投资者手里,是筹措战费的压力迫使他们抛售美国,美国本土势力借机购回了大部分原来控制在外资手里的优质资产。那么,中国本土投资者要收回目前控制在外资手里的优质资产,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抓住外资股东陷入母国市场危机泥潭的时机,要么回购原来外资持股;要么通过增发来稀释外资股权。平安此次再融资是在A股市场公开发售,实际上是创造了一个稀释外资股权及其控制力的机会,而中国的股民和评论家们奈何一心只往”圈钱“的牛角尖里面钻在目前的企业制度下,作为股东的汇丰又哪能像某些人说的那样轻易挪用平安的资金!


1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
  • 添加到通讯录
  • 关注我的公众号

    请长按选择识别二维码

    即可保存到通讯录!

    关 闭

    你好,这是我的微名片!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