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09年~2010年开展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水平,差距明显。作为科技与教育的交叉环节,科普工作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有关人士解读认为,国家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科普工作也将迎来更好的形式和氛围。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网络技术、新媒体等科普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给科普工作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和挑战。
自2009年3月起,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创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搭建了良好的科学普及平台,也为我国科普工作带来了诸多启示。
特色鲜明的平台建设
一直以来,国土资源部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在制定的“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了科普工作的目标任务:实施《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建设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开展系列重大主题科普活动,创作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科普作品,形成特色鲜明的国土资源科普体系,提高大众对国土资源国情的科学认知程度。
据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土资源科普基础平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全国已有139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其中科技场馆类46个、资源保护类74个、科研实验类19个,遍布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强化对各类型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的指导,国土资源部分三类组织编写了《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指南》。通过工作研讨会、开通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网站、编写《国土资源科普基地通讯》和《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工作动态》等刊物,搭建交流平台,推进科普人才培养。同时,对部分科普基地进行了系统评估,请专家提出完善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和推进科普作品创作,并开展优秀科普作品评选,在国土资源科技奖中增加相应比重。
国土资源科普探索了一些成功经验,如,中华恐龙园打造“中国常州国际恐龙节”;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合理设置科考线路,打造科普旅游精品;成都理工大学地灾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对地震防治的科普;《海洋地学科普丛书》的编撰等。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博物馆数量快速持续增长,作为国土资源科普重要场所的地学类博物馆数量也明显增加。据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刘树臣介绍,中国地学类博物馆已经形成类型众多、功能有别、规模不一、特色鲜明的地学博物馆体系,即以国家级地质博物馆为龙头,省级地质博物馆和省自然博物馆为骨干,专题博物馆和专业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
“我们已经搭建了一个良好的科普平台,初步构建了地学知识传播的网络体系。”刘树臣总结说。
不同类型基地存在不同问题
平台建设仅仅是基础,科普工作核心还在于“科普”。目前,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工作中还有很多方面亟待完善。
一是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未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科学素质监测评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对于部分科普基地来说,与科普基地相关的工作就是每年开个培训会,年终再写个工作汇报总结今年的工作、安排明年的工作。
二是科普服务对公众需求变化缺乏更深入了解,某些内容和形式与公众需求脱节,科普服务理念相对落后。
具体来看,不同类型科普基地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大差异。
资源保护类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需要强化科普的专业化、表达的通俗化。这类科普基地地理位置偏僻、专业性强,人才也相对不足。“很多地质现象离普通群众的生活较远,理解起来较困难。有人曾用‘不说人话,不干人事,不走人路’来形容地质工作,其中‘不说人话’跟科普工作紧密相关,如将‘东北’说成‘北东’、‘东南’说的是‘南东’。这需要我们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告诉他们帮助他们理解。”刘树臣说。资源保护类科普基地的管理体制机制有待理顺,有的科普基地并非国土资源部门进行专业管理,有的领导对科普工作不重视。
科技场馆类,存在“硬件”过硬而“软件”过软问题。主要表现是:规模宏大而科普内容单调,展品开发不够、互动性不强;设计雷同,特点不突出;展品更新缓慢,缺乏吸引力。刘树臣说,一些场馆动不动就一两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空荡荡的,场馆千篇一律、千馆一致。
科研实验类科普基地存在的问题是,科研是“主业”,科普成“副业”。这类基地,从领导到专家对科普重视不够;科普工作找不到工作点,工作人员不知如何做科普;科研人员专业知识强、科普能力弱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科研实验类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未建立开放日制度,或者虽有开放制度,但对公众开放程度还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