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已成为今年温州企业最关注的焦点之一。有关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兑美元共升值了4%,离“破7”仅一步之遥。在过去的两年多来,人民币兑美元已经累计升值逾16%。
面对人民币从慢跑到快跑的大环境,温州外向型企业是怎样的生存状态在汇率风险上,他们都有哪些应对之策有关专家又有哪些锦囊妙计呢今起,本版将推出《关注人民币加速升值下的温企应对之招》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昨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7.0020 ,再度创下汇改以来的新高,距“破7”心理关口仅一步之遥。
对于温州的外向型企业主来说,关注汇率数字成了他们的每日“必修课”,因为这个小小数字的变动,关系着外贸的订单,关系着企业的利润,关系着企业的竞争环境。
自2007年12月以来,人民币升值突然疾驰进入加速轨道。今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似乎,只剩下一层窗户纸的距离,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就“破7”进入“6时代”了。而在2005年7月汇改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8.11。
对温州大量的外向型企业来说,“破7”不仅意味人民币累计升值已逾15%,也意味着到了企业利润蒸发的临界点。
来自汇率变动的考验,时刻牵动着温州外向型企业的神经。
利润日益缩水,
企业生存压力加大
在汇改以来的两年多时间里,最先受到影响的是服装企业,他们的利润临界点是最早被打破的。
“人民币升值幅度每增加5%,就意味着我们出口的1美元货物要少赚0.4元左右。去年,公司的出口额比2006年已下降了约10%,很多订单都被泰国、越南等发展中国家抢走了。汇率一旦破7,并继续升值的话,我们的利润将会进一步蒸发。”在采访中,我市某服装企业的负责人徐女士叹气着说。
市外经贸局的数据也显示,目前,温州大多数服装企业的出口利润率在5%左右,人民币每升值一个百分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利润就会大大减少。该局副局长刘铤表示,近一两年来,确实有许多的温州服装企业相继倒闭,部分企业虽然厂房仍在,但已经不开工或转行了。
如同剥洋葱一般,如果说服装业是在汇率变动下被卸下的第一张“洋葱片”,那么,汇率“破7”后,企业利润还将一层层被剥离。同样,温州一些皮革制品、打火机、眼镜、机电产品、鞋类等出口企业也正面临着一定的生存困境。
据我市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自人民币升值以来,温州不少出口行业的利润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幅最大的是皮革和服装行业,利润率降低了一半左右;受影响最轻的是机电产品,由于其本身的利润率最高,利润率降幅为一成左右。
产业短腿凸显,
出口蒸发10亿美元
一直以来,“附加值少、知名品牌少”是温州出口产品的短腿所在,在人民币升值情况下,产业短腿带来的弊端日益凸显。
刘铤表示,去年我市共实现外贸出口总额101.48亿美元,按照今年出口增长率为15%预测,今年的出口总额将达到116亿左右美元。按照目前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速度,保守预测2008年将升值到6.8,即升值幅度约为8.11%,在国际采购商报价及国际市场供货等不变的情况下,因人民币汇率的影响,预计温州出口额将减少10亿美元左右。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2月份,我市主要出口市场与商品的出口增幅出现少有的下降,其中出口欧盟增幅下降66个百分点,出口美国增幅下降60个百分点,而鞋类出口增幅下降59个百分点,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增幅下降了48个百分点,温州外贸出口增长明显放缓。
业内人士分析,最近两个月我市出口增幅明显下降,固然有受春节因素的影响,但我市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利润率较低却是重要因素。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趋势下,靠低价竞争赢得市场已充分暴露其脆弱的一面。再加上部分企业汇率避险意识淡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对汇率风险有较强处理能力的经营管理人员较少,都增大了企业抗升值风险的难度。
进口依然疲软,
升值利好面未显现
从理论上来讲,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抑制出口,扩大进口。有关人士表示,从今年前两个月的海关数据来看,我市进口呈现疲态,人民币升值在“抑出的同时但却没有扬入”。今年1月至2月份,全市进口总额3.61亿美元,同比增长21.34%,分别低于全国和全省9.6个和6.4个百分点。
温州市进出口公司总经理陈宪林表示,温州大部分是民营中小企业,是一种内生型的产业组织形式,而且还普遍处于产业链的底端,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进口原材料和进口设备依赖度低,进口需求不旺。另一方面,我市加工贸易占比很小,仅为4.7%,而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商品的原材料又主要依靠国内采购,导致进口发展滞后。温州外贸“出口长、进口短”的特点使得我市企业因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进口利好较少,对整个外贸经济总体来说还是弊大于利。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