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中国社科院财经院赵早早副研究员在绩效预算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2017上的主题演讲。
今天非常荣幸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城市政府绩效预算改革的制度变革、领导力与领导策略:基于一个城市政府的案例研究”。演讲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开展这个研究的背景;第二,以中国一个城市政府为案例研究对象,对话制度性理论构建解释性框架,重点围绕三个研究问题展开分析:一是为什么该城市要推动绩效预算改革二是有哪些因素推动或限制该城市改革的进程三是在改革中,财政部门领导者是如何冲破困难推动改革成行的第三,最后一部分就是提出一些思考和结论。我们希望能够在实践与理论之间建立良好的对话,实现有效互动。
关于如何把很多的实践和我们的理论进行对话,这是我们作为研究者一直关注的问题,也是我要谈的第一个问题。在座的各位中,有很多来自实践部门的领导,对于实践你们比我们懂得多,里面的实践、里面的故事、里面的问题,你们比我们研究者更了解。像刚才财政部郑处长说的,我们需要把中国过去十几年的改革历程、经验、困惑等通过有效的方式讲给国际和各国朋友听。我们作为研究者非常愿意承担这个责任。通过研究者的视角去讲实践的故事,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起桥梁,推动良性互动而非自说自话。在这里讲的不好的地方,也请实践部门领导们要给我们提出意见。我们更希望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者与实践者一道,互通有无,共同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上升到理论,推动理论的发展。
我们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案例研究,而研究对象主要是城市政府,尝试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对话制度主义理论,构造制度主义理论的解释框架。为什么选择中国的城市政府大家都很清楚,一个政策要落地,最主要的还是城市政府如何去做。中国的城市政府,在绩效预算改革推动的十几年时间里,其实做很多的事情。在座的地方政府领导们,他们走在绩效预算改革的一线,遇到的困难最实际,实际工作远比我们看到的或者听到的内容更丰富。他们需要考虑,如何让政策落地,让很好的绩效评价的理论和政策能够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既能符合上层的要求,又能满足公民的需求,同时还能让改革适合中国本土的政治和行政文化,不至于水土不服。城市政府鲜活的改革故事,是我们选择其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进入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如何构建制度性框架来解释和分析中国城市政府的绩效预算改革,我们首先选择解释一个中部城市政府的绩效预算改革进程。重点关注前面提到的三个问题。第一个,案例城市为什么选择推动改革中国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建立绩效预算评价体系”开始,一方面自上而下地战略性引导绩效预算改革,另一方面配合自下而上的地方改革试点,同时总结试点经验反馈政策制定者重塑政策。对城市政府来说,因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政府有了大政方针,所以城市政府必须去做。不过,为什么要推动改革,每个城市也还有自己的改革背景。我们所研究的案例城市,自1994年分税制开始后的近五年时间里,财政收入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