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商务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稳增长、促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对消费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工作,一季度我市消费品市场保持了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一季度,我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4.7亿元,同比增长11%,位居全省第十一位;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省第七位。总体呈现出运行平稳趋好,消费结构优化,新兴业态快速增长,商贸企业困难加大。
一季度,我市消费品市场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从行业看,住餐业增长高于批零业。从四大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48.4亿元,同比增长9.8%;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96.3亿元,同比增长10.7%;住宿业实现零售额2.9亿元,同比增长17.8%;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9.9亿元,同比增长15.8%。从城乡看,城乡增长速度差别不大。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44.4亿元,同比增长10.9%,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3亿元,同比增长11.4%。乡村社零增长速度高于城镇0.5个百分点,差别不大。但城镇零售额占全社会零售总额比重高达91.4%,城镇市场依然占据消费市场的主导地位,城乡消费品市场的差距突出。从区域看,县区之间差异明显。开发区增长速度最高,增速为13.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淮阴区增长速度最低,增速为9.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淮安区零售总额最大,为43.9亿元,总量居全市第一,占全市比重为16.4%。从规模看,限下份额仍占主导地位。一季度,我市消费品市场规模继续稳步扩大,限上限下零售额均稳步增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7.4亿元,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从零售规模看,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107.6亿元,同比增长12.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0.2%,限下企业实现零售额159.9亿元,同比增长9.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9.8%,限下占比高于限上近20个百分点,限下零售额仍占据主导地位。从类别看,大类商品零售增幅表现各异。一季度,在国家规定的27大类商品零售类值中,全市有23类商品有零售活动,且有20类实现增长。受国际原油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