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苏州核雕的传承人,72岁的宋水官从未缺席长春民博会,他把长春看作自己的福地,在2009年第五届长春民博会上,他的核雕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山花奖”。宋水官说,那一年,他还是个隐身在普通展馆、名不见经传的手工匠人。
16年来,有多少像宋水官这样的手工艺人借助长春民博会成功开拓市场,这个数字不好精确计算,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长春民博会一路走来,见证了中国民间艺术从挖掘、抢救,到传承、创新的发展历程。
从第一届开始参加民博会、借展会打响“木艺”“瓷艺”品牌的古尘坦言,“如今文化会展业正处于冰冻期,不应势而变就没有出路。”据统计,2017年第十届民博会观展人数由往届的日均20多万人次,骤降到日均仅10万人次。“在大数据时代,价格愈发透明化,我们必须思考‘谁最需要民博会’这一问题。”古尘认为,文化会展首先要变的是招展思路——与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德化白瓷等知名民间工艺品厂家直接对接,吸引迫切需要打通东北市场的厂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避免中间商哄抬物价或以次充好。今年,古尘就把自己策划了数年的“南瓷北移”理念付诸实践,将德化和景德镇优秀生产厂家引入长春民博会,尝试一种品牌与优质产品、展会与厂商、厂商与大众“抱团取暖”的文化会展合作新模式。
“当文化会展业和实体店受到‘互联网+’冲击时,我们要从消费型展会向专业性展会转变,为厂商拓展市场,有效惠及百姓,吸引更多大师级民间艺人参展。”这一点,本届长春民博会承办单位、吉林民博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成全与古尘“英雄所见略同”。
王成全自2002年首届长春民博会就参与制作展会手袋、门票,16年来与长春民博会结下不解之缘,这也是去年民博会走向市场化运作之初,王成全接下这个“艰巨任务”的原因。然而,第一次以一己之力承担展会,市场化催生的资金运转压力、与艺术家对接的难题,都让第十届长春民博会成为王成全记忆最深的痛。本届展会,他痛定思痛,一方面促成主办单位提档升级,继续将维系品牌价值的“山花奖”初评留在长春;另一方面,借助本土艺术家的力量,为展会引入“外援”。“我们在每个艺术门类里都接洽一批行家里手,如果能为1000个厂家开拓市场提供服务,民博会的‘短板’也有望被补齐。这就是双赢。”王成全是这样“算账”的。
长春民博会成就了宋水官、朱炳仁、张汝财等数十位民艺大师,它不仅是展会,更是一个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大舞台;而对于市民来说,民博会也不仅仅是“淘宝”之地,更是每年夏季获悉国内外艺术流行趋势、见识最前沿民间技艺的如约守候。从这些层面来说,长春民博会以其“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节日”融于一体的样貌,有了区别于其它展会的特殊属性。
“民博会在突围自身发展困境、寻求转型的同时,仍然是一个需要依靠政策扶持的展会,只有顺应市场大潮,闯过这道关卡,民艺大师们才能像过去一样抢着来参展,长春民博会的展品质量才能获得整体提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王成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