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买重疾险

开放乘东风?跨越崛起路

2018-12-17 自贡买重疾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纪实

 开放,成就大格局;开放,引领新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成效显著。

  发展乘东风,开放正当时。2013年6月28日,市委六届三次全会将“开放引领”作为助推淮安跨越发展的先导战略,此后,全市上下高举开放大旗,抢抓国家和省新一轮对外开放机遇,全力招引优质项目,不断夯实开放平台,积极优化发展环境,以大开放推动了大发展。五年来,我市开放型经济地位日益突出,发展速度加快、竞争优势彰显,对增强全市综合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放大特色品牌效应,台资高地加速崛起

  2017年8月9日,“与您同行”——2017淮安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周在台北隆重开幕。众多台湾著名企业家齐聚一堂,畅叙友情、共话合作,画出了淮台两地的“同心圆”。淮台经贸文化合作已从精致的“盆景”变成了靓丽的“风景”,已由闪亮的“珍珠”串成了精美的“项链”。

  2017淮安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周的成功举办,再次见证了淮台的深厚情谊,诠释了淮安建设台资集聚高地的决心。五年来,我市始终把打造台资集聚新高地作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率团赴台开展“台湾·淮安周”、“淮安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周”活动,连续举办了十一届高规格“台商论坛”,5000多名台商通过台商论坛走进淮安、认识淮安、投资淮安。其中,市商务局牵头组织的2016年第十一届台商论坛项目集中签约活动,签约落户台资项目36个,总投资18.9亿美元。

  五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台资项目倍增、交流平台拓展、101%服务升级“三大计划”,“南有昆山,北有淮安”台资集聚格局基本形成。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批准台资项目1200多个,总投资180多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 50多亿美元。实联化工、富士康、臻鼎科技、旺旺食品、敏实电动汽车等台资企业有力引领和支撑了“4+2”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辛勤付出收获硕果累累。2014年,我市创成国家级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淮安也连续五年被台湾电电公会评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

  集聚优质要素资源,利用外资质态提升

  2017年2月,市政府第一时间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含金量十足的政策,灵活、务实、高效、有序扩大对外开放。

  一枝独秀不是春。201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在巩固台资集聚高地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拓展欧美日韩招商策略,组织开展德国、意大利等一系列境外招商。五年来先后引进韩国纳沛斯半导体、德国麦德龙等欧美日韩项目96个。2014年、2015年、2016年,全市新引进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数连续三年均位列苏北第一。

  项目是利用外资的生命线和主抓手。五年来,全市上下毫不动摇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全力招引项目、培育项目、服务项目,更加注重提升外资质态。总投资17.5亿美元的德淮半导体、10亿美元的臻鼎科技多层挠性板生产组装、5亿美元的敏安电动汽车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淮安。

  外资企业带来了先进技术、生产设备和现代管理经验。2016年,我市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外资企业达84家。全市工业企业开票销售前100强中,外资企业35家。外资企业缴纳税收20.98亿元,占全市的12.6%;实现进出口23.2亿美元,占全市的56.2%。同时,利用外资转型发展成效显著,2014年,我市创成省级利用外资转型发展示范区,理士电池等3家外资企业获批省级跨国公司功能性机构,敏实集团成功获批全国第五张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牌照。

  加大载体培育力度,对外经贸稳步增长

  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为让这驾马车跑得更快更稳,我市狠抓载体培育、市场拓展等重点,稳步扩大外贸规模。

  发展对外贸易,企业是主体。五年来,我市持续实施外贸“双百工程”,即重点培育百户骨干企业和百户新增长点企业,2016年全市外贸进出口35亿美元,有进出口实绩企业809家,当年培育新增长点企业152家。韩泰轮胎、庆鼎电子、富士康、理士电池、共创草坪、新国纺织等6家企业进出口超亿美元。

  参与国际竞争,离不开政府的保驾护航。我市充分发挥展会主渠道作用,市商务局每年组织超300家企业参加广交会、大阪展等境内外知名展会,全力帮助企业拓市场、抢订单。特别是我市抢抓机遇拓展“一带一路”市场,2017年上半年对沿线国家出口同比增长30%。同时,积极推动发展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新兴业态。2016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引进谷歌Adwords淮安体验中心,帮助企业利用大数据拓展国际市场。

  与此同时,我市企业“走出去”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全市境外投资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投资方式和项目质态显著提升。2017年5月,淮冶科技并购乌兹别克斯坦钢铁项目通过省商务厅备案,总投资1.15亿美元,将建成中亚地区第一条年产50万吨的优特钢生产线,是我市规模最大的境外投资项目,对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突出园区创新发展,开放环境持续优化

  好巢筑就凤自来,搭好平台好腾飞。开发园区集中了全市最优质的资源和功能配套,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平台、主阵地。

  五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开发园区作用,着力放大园区功能,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目前全市共创成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及8个省级开发区。据市商务局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市开发园区累计入园企业4600户,其中列统企业1700户、外资企业1863户、有进出口实绩企业570户。全市开发园区集中了全市80%以上的先进制造业和70%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特钢及装备制造、盐化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园区到账外资和外贸进出口占全市比重分别达70%和90%以上。在2016年度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评中,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国219个国家级开发区中综合排名第32位。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
  • 添加到通讯录
  • 关注我的公众号

    请长按选择识别二维码

    即可保存到通讯录!

    关 闭

    你好,这是我的微名片!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