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局2013—2015年对口帮扶的高车村位于阳春市西北部,距市44公里。该村改革开放前以水稻为主业,后改为种植柑桔等水果。近年来,因严重的病害,果树老化,果林荒废。“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带给这个典型的深山农村以深刻的闭塞和贫困。
2012年底,全村贫困人口占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536元,如何尽快摆脱困境,带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凝心聚力 建扶贫机制
扶贫工作惠及千家万户,涉及千丝万缕,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借助2013年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春风,我局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对群众满腔的深情厚意参与其中,通过实行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制,分管同志具体落实,形成了“党政负责、全局参与、对口帮扶、挂点驻村”的扶贫工作领导机制,将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重点工程纳入年度工作计划,设立专门机构,层层落实责任。
立足资源 寻脱贫之路
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以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小龙、我局周昌局长、李九泉副局长、黄峻组长等领导已先后九次赴高车村进行调研。通过多次深入调研,结合市委、市政府关于产业对接的扶贫思路和部署、驻村干部在入户摸底调查工作中多方位接触到的信息,对如何尽快摆脱困境,带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一难题有了清晰思路。
积极发展集体经济项目。高车村林木资源优势明显,有开发式扶贫具备良好的项目基础,较为适合发展茶叶、苗木等产业;稀少的集中连片水田用于种植凉粉草、蔬菜。
积极打造“大户带贫困户”模式进行开发扶贫。选择有一定生产能力和规模,并积累一定种养技术水平,但却缺乏资金的农户,重点扶持其生产上规模,同时要求大户通过多种方式帮扶贫困户发展。
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大户聘请贫困户做工,领取工资。待生产经营稳定后,让贫困户以资金、土地或劳动力入股等形式参股,共担风险,共负盈亏;二是大户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包销贫困户所产农作物。
积极帮助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多渠道筹集、争取危房改造资金,帮助贫困家庭完成危房改造。
积极改善村内道路交通、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建设。
以干部职工个人捐款的方式设立贫困家庭就学、就医帮扶基金,对高车村贫困学生家庭和因病致贫的贫困家庭进行适度资助。
深耕细作 播幸福之种
通过政府促进、合作社拉动、典型带头等一系列手段,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高车村走出了一条“立足蔬菜药材、兼顾苗木、突出生态、打造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目前全村已形成100亩蔬菜、凉粉草、300亩牛大力、300亩风景树种植示范基地,组建成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1户贫困户全部参与生产、享受农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签署了与高车沣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合作协议,为村集体增加年均5万元收入。
同时,围绕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科技培训、劳务输出四方面重点,先后共投入财政扶贫、社会帮扶等各类资金300多万元,先后新建村道路1.45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新改建了村多功能文化楼、村小学、村卫生室,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年举办技术培训达200人次,群众科技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劳务输出递增18%。
水滴石穿 非一日之功,扶贫开发工作任重道远。新的一年里,我局将继续巩固发展现有产业,多途径寻求合适的项目,如水电站、入股企业等,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更大的收益;并探索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贷款难,启动资金不足的难题,增强村民的民主、互助和诚信意识,逐步走出了一条新型的群众自我扶持、互助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