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开发园区擎起跨越发展脊梁
今年以来,全市开发园区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狠抓改革创新,主攻转型升级,猛促提质增效,呈现出排名进位争先、项目加速集聚、转型稳步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今年1—9月份,全市开发园区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开票销售收入810亿元,入库税收45.1亿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5.69亿美元,进出口总额29.2亿美元,分别占全市64%、40.2%、80.9%和90%。
园区发展 进位争先
在盱眙经济开发区,建立了“全体起立、抽掉凳子、重新排队;因事设岗、按岗聘人、依绩考核”的工作考核机制。设立八个一级岗,工作任务按照平台分担,工作推进按照片区包干,把工作项目化、项目平台化、平台考核一体化。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了“大部制”“园办合一”、国有公司实体化、财税体制等改革。
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市各大园区也成为“放管服”改革的前沿阵地。今年,涟水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推动项目“帮办”向“代办”转变。39个项目开工前手续办理由去年的120天缩短到80天,效率提高了三分之一。洪泽经济开发区出台全员挂钩企业网格化服务机制,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质增效。
随着改革红利的释放,园区综合实力也在稳步提升。2016年,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219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中名列第32位。在全省经济开发区科学发展综合考评结果中,我市7家参评开发区全面实现进位,平均上升4.29位。在省政府公布的上年度全省45家共建园区考评中,我市8家共建园区有6家获省表彰奖励,淮阴、淮安、涟水、洪泽4家共建园区进入全省综合考核前1/2序列,盱眙、金湖2家共建园区进入特色考核前10名,共计获得省财政“以奖代补”5500万元奖励资金。今年2月,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获批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项目集聚 百花齐放
在淮安,经过多年发展,“项目为王、招商为要”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全市率先探索和实践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撬动等招商新模式。
招商方式创新,让一批批重大项目纷沓而至。其中,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百亿级重大项目突破,德淮半导体一厂、时代芯存相变存储器两个百亿级项目快速建设,总投资100亿元的骏盛新能源电池、140亿元的德淮半导体二厂即将全面开工建设,总投资106亿元的保斐尔新能源汽车、100亿元的中国汽车百人会“两基一院”、120亿元的中邦生物医药产业园等3个百亿级项目签约落户。洪泽经济开发区1-9月份累计新签约项目39个,累计投资79.5亿元。
在项目招引过程中,各大开发园区更加注重项目的“含金量”,摒弃“捡到篮子都是菜”的观念,招引项目更加符合地方产业发展。涟水经济开发区主攻产业链招商,围绕打造PCB 产业持续招商,先后引进中信华电子、苏杭科技、汇卓电路等12个印刷线路板项目。
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
作为我市经济发展主战场的开发园区,正在以创新为驱动,加快转型步伐。金湖经济开发区坚持把科技创新成果体现在企业升级、产业提档上。目前,该园区已有超百个类型的先进自动化流水线、智能装备得到应用。如神华药业制剂车间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引入了口服液灌装、贴签、入托等全自动联动生产线,实现了人机互换,每条生产线少用20人,可节约成本20万元左右,产能提高3倍。涟水经济开发区专项设立3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和1亿元产业发展资金,重点对企业转型升级、设备提升、科技创新、品牌打造等方面进行引导和奖励。其中,苏杭科技和源通制帽两家老企业实施技改升级后,产量逐月快速提升,线路板由原来的月产1.5万平方米增加到3.5万平方米,运动帽产量由月产130万打提升到180万打,均达到行业内最好水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样也是转型升级的主引擎。就全市开发园区创新工作来看,一方面是创新载体的建设。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标准建设占地468亩江淮科技产业园、占地186亩中业慧谷软件创意园和中德物联网传感器孵化园三大科技平台;盱眙开发区启动建设总投资12亿元、占地面积314亩双创平台项目。
另一方面则是创新人才的汇聚。全市开发园区累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616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1人,省“双创”“博士计划”人才418人,市“淮上英才”培养对象13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