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3年开始,四处出击收购银行并屡有斩获。 中新社 图
6月的股票市场注定不会平静。创业板上市规则才正式发布,周一清晨,有关“中国平安将以换股的方式收购深发展A”的传闻突然在市场中广为传播,而平安与深发展股票当天同时宣布临时停牌,更刺激了投资者对这一传闻的探究热情。面对市场和媒体对公司股价近期同时异动的征询,两家公司不约而同选择了沉默,而公司对传闻不置可否的暧昧态度,更让一些市场人士认为,两家公司的并购传闻并非空穴来风,甚至可能密谋已久。而由此可能涉及的内幕消息泄露甚至股价操纵,更是应该引起监管层的高度重视。
市场影响
传闻致银行股飙升
中国平安与深发展,一个是国内保险业翘楚,总资产7500亿元,A+H股总市值近3600亿元;另一家是“深市第一股”,总资产达到5218亿元,总市值超过600亿元。6月份以来,两家公司股价双双大涨,中国平安上周放量大涨13.86%,深发展大涨12.11%,不仅远远跑赢同期大盘,更跻身上周涨幅榜前列。
本周一,有媒体突然报道“中国平安将以换股的方式收购深发展A”,报道更将6月1日以来2家公司股票大涨的原因归结于该收购计划为某公募提前获知。两家总部同在深圳的金融巨头传出合并案,无疑是向近期陷入“利好荒”的沪深股市注入了一支“兴奋剂”。尽管周一2家公司双双停牌,但银行股的集体飙升却让沪指盘中一度再创新高;而平安H股在恒生市场的停牌,更加引发香港市场对中国平安的种种猜测。
小股民热议并购传闻
突如其来的传闻以及2家公司不约而同的停牌举动,在投资者中产生了巨大影响,更引发市场对并购方案的种种猜测。一些购买了平安或者深发展股票的投资者向记者表示,对2家公司的并购传闻高度关注,希望早日能有结果。而就市场传闻中“2股深发展换购1股平安”的方案,深发展的小股东普遍表示反对,而平安的小股东更关心一旦消息属实平安的股票能有几个涨停板。
专家点评
并购可能较大
包括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赵锡军、中央大学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内的知名学者,昨日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中国平安与深发展并购,存在可能性。
赵锡军说,从新桥退出的角度来看,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很多投资机构资金紧缺,而且美联储近期公布的美国银行“压力测试”结果也显示,很多机构筹措资金存在困难,因此美国新桥投资集团的退出可能会更倾向于中国国内的金融机构。况且,中国平安集团一直钟情于银行业,其入主深发展的可能性比较大。
公开资料显示,5年前,经历了2年多的公开亲密接触,新桥与深发展最终达成收购协议,成为深发展第一大股东,同时承诺“5年内不转让”。
新桥的5年承诺期转眼将至,于是今年年初以来,关于深发行的并购对象一直绯闻不断,早前就传出国家开放银行拟收购深发展的消息。但郭田勇认为,相对于国开行来说,中国平安与深发展的发展战略更为相近,而且此前中国平安已经有收购福建亚洲银行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以及深圳市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因此两者并购的可能性很大。
换股可能较小
同样引发关注的还有传闻主角的收购方式。有分析师称,目前可能性最大的就是传闻所提及的双方换股收购方式。有市场人士认为,如果以换股方式进行,平安可利用深发展的网点开展业务,深发展也可通过渠道营销赚到钱,从而增加中间业务的收益。
但郭田勇却对记者表示,“新桥不一定愿意以换股的方式出手深发展。”因为新桥持有平安股票后还将面临再出手的问题。新桥投资作为一家专业的PE,过往的做法一般是新桥可能把深发展投资对象包装一下,然后卖个好价钱就走。如新桥投资韩国第一银行,从1999年入主到2004年退出,5年内净赚7倍。
“但不排除经双方谈判后,在如平安现金不足等一定条件下,并购以部分换股的方式进行。”郭田勇说,毕竟找买家不太容易。
另有银行人士认为,由于市场与净资产价格相差太大,中国平安和深发展换股的可能性不大。
另外,郭田勇还向记者强调,在两者并购中,估值是很重要的问题。对于平安来说,要考虑的是成本和收益比。他说,尽管现在银行业的发展速度加快,效益也很好,但金融危机以后其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平安应对深发展的股权价位做客观的评估,避免成为“冤大头”
。
不澄清将加剧股市波动
两家公司公开回应的内容并未让市场猜测有丝毫的澄清,而两家中均未对传闻予以明确的否认,业内人士表示,这种“不约而同,不置可否”的态度,更加重了市场传闻的可信度,对金融板块乃至整个股市的短期影响不容忽视。他解释,如果市场认定消息属实,则银行股为首的金融板块后市还将有较大的涨幅,而一旦消息落空,这些银行股可能又重新回头,由于银行股对股市大盘的权重巨大,这无疑将加大股市短期的波动程度。
并购案或涉嫌信披违规
尽管市场将这以并购传闻视为一大利好,但有业内人士担心,如此高调亮相的利好传闻恐最终难以落地。该人士表示,若这一传闻不属实,则其影响其他的传闻一样会很快被投资者淡忘;而一旦属实,如此重大的并购案绝非公司高层的心血来潮,很可能早已酝酿多时,其进展到何种程度,不仅事关2家公司的未来命运,更将凭借2家公司对A股有形和无形的影响力而左右股市短期表现,在市场维稳的大局下,暴涨暴跌都是监管层所不愿意看到的。
更为严重的是,这一传闻的来源据媒体报道来自“某公募基金总裁”,在上市公司没有公告前该“总裁”就提前获知确切消息,而上周2只股票联袂大涨的现实,更令相关公司内部人士难脱信息泄露和内幕交易的嫌疑。
另据深交所去年发布的《信息披露业务备忘录第13号——重大资产重组》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申请停牌时间一般不得超过5个交易日。如确有必要,可以申请延期,每次延期停牌时间也不能超过5个交易日,总停牌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30个交易日。
公司回应
两公司均不置可否
深发展银行昨日公告称,因公司正在筹划重大事项,公司股票自6月8日开市起停牌,公司将于6月13日前刊登相关公告后复牌。
对于传得纷纷扰扰的中国平安与深发展并购一事,深发展董秘办公室有关人士昨日表示,“没有超越可超越停牌公告的信息可以透露。”该人士同时称,关于停牌公告日期,除了公告中所指的6月13日前之外,并无具体时间表。
而针对有关停牌是否与市场传闻有关的询问,中国平安新闻发言人盛瑞生则表示,目前一切信息均以公司公告为准。此外,中国平安H股在昨天上午9点30分起停止在恒生市场交易,平安表示“停牌将直至发出有关可能发生的交易公布,当中可能载有若干股价敏感数据”。
相关背景
历次收购助平安起飞
中国平安是一家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业务包括保险、银行和投资三大块。中国平安做大做强银行业务的“野心”早已表露无遗。平安银行作为一家跨区域经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超过1300亿元,落后于诸多上市银行。
从历史上看,中国平安银行的每一次重大发展均由收购而起。中国平安的银行业务最早起源于2003年,彼时中国平安通过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共同收购福建亚洲银行,获得福建亚洲银行73%的股权。此后福建亚洲银行更名为平安银行,在2006年通过收购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27%的股权,中国平安集团完全控制平安银行。
2006年7月,平安集团49亿元收购深圳市商业银行89.24%股权;2007年6月,深圳市商业银行吸收合并平安银行并更名为深圳平安银行;今年2月,更名为“平安银行”。去年年底,市场盛传中国平安将收购广州市商业银行,不过因为后者高企的坏账率使得此事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