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夏杰长
在当前制造业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服务业被寄予了 稳增长、促就业 的更高厚望。 服务业很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22日上午,市财政局主办的第七届 公共管理与公共财政 活动首场系列讲座上,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夏杰长在以 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与厦门的机遇和挑战 为主题的发言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四万亿投资带来的负面效应,再一次证实中国靠投资、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未来不可能再有这样的粗放型发展举措。他认为, 中国制造 当前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必须要借助现代服务业、借助新商业模式创新来实现华丽转型。
服务业成吸引投资的 主力军
夏杰长说,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就业比重稳步上升,投资占比也稳步提高。商务部2011年12月15日发布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显示,2011年1至11月,我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87.68亿美元,同比增长18.54%;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73.15亿美元,同比增长7.56%。服务业利用外资金额占整体比重首次超过制造业。这个简单的数据实际上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服务业已经成为为中国创造税收、吸纳就业、聚集固投、吸引外资的主力军。而且,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服务消费已经占到了38%,未来必定将超过衣食住行,成为消费的主力军。而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将对民生改善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对外开放是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强大动力。 夏杰长指出,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在这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目前国内的政策环境也有利于厦门服务业发展。比如,国务院批复的 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对厦门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贸易、文化教育、旅游、部分社会服务业等都非常有利。而 岛内外一体化 战略全面实施也拓展了厦门服务业发展的空间。此外,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服务外包、两岸金融合作等试点工作全面铺开,更为厦门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营改增 激发现代服务业活力
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 贝尔在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把社会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在经济上由制造业经济转向服务业经济。 厦门现在其实也已逐步进入 后工业化 时代。 夏杰长说。统计数据显示,厦门正在从人均GDP1万美元向2万美元跨越,城市化率已突破85%,城市居民服务消费是农民的3-5倍。应该说,已经具备了城市化率和较高收入水平这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两大基础。但是,腹地狭小,对外辐射能力不够强;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缺乏实质性突破;高端服务业人才欠缺等不利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厦门服务业的发展。
像厦门这样的国际化都市,未来应走高端化、精致化、便利化、国际化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之路。 夏杰长指出。他认为,商业模式也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科技进步必须结合商业模式的创新,催生新业态、新行为、新领域,才能转换为生产力,否则只能是实验室里的花朵。而现代服务业,许多就是科技进步结合商业模式创新的产物,如网银、网购等,电子商务前途无量。
国务院常务会已经通过了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规划,从今年8月1号起,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 营改增 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和厦门、深圳10个省市,而且明年还将继续扩大试点地区,并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试点。 夏杰长说, 营改增 有利于降低现代服务业的成本,这机遇将极大激发现代服务业的活力。作为海西经济 龙头 的厦门,也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构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同时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走国际化道路,融入国际主流。
夏杰长: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服务经济学科带头人。他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首席专家,国家 十一五 、 十二五 服务业规划研究主持人,参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起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