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防癌险

大潮奔腾四十年继往开来谱新篇

2019-04-16 昆明防癌险

昆正平

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总会有那么一道光芒,照耀着大地,指引着方向,塑造着格局,开辟着天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一道光芒,引领着中国这艘巨轮,开启了波澜壮阔、激情澎湃的现代化航程。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号巨轮坚定航向,闯险滩、战激流,开足马力、劈波斩浪,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置身于中国号巨轮,40年来,昆明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澎湃前行,春城大地发生了恢宏巨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对外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谱写了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壮丽篇章。

改革开放是正确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

40年来,昆明始终站在全省的前沿,解放思想永立潮头,扩大开放一路领先,起到了带头探索、率先突破的示范和创新引领作用。站在新起点,回望来时路,一切都那么清晰明朗,那么刻骨铭心。昆明迈出的每一步,都顺时应势、击水行舟,融入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在春城吹响。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昆明在国有企业、财政分配、私营经济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率先在全省对国有大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在农村全面推行“包产到户”,及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成功举办昆交会、世博会,开放发展迎来新机遇;对主城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实现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单项改革进入综合改革,各行各业迸发出新的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资国企、创业创新、财税金融、行政审批、农业农村、对外开放、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党建纪检等各领域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呈现上下联动、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有效结合。把抓落实摆在突出位置,全国首创签订“全面深化改革目标责任书”,出台改革决策、督察督办等17项制度,建立“五张清单”任务管理模式和“12345”督察考核体系,实施“四办机制”“五级提醒”“五类督察”,有效推动了改革落地见效,形成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的“昆明样本”、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的“昆明模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昆明示范”、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昆明探索”等改革经验。

特别是2015年,在昆明发展历史上是值得永载史册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中,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着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着力发挥党组织作用,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为昆明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描绘了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明确了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昆明改革发展步入新境界。

改革开放是强市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得益于改革开放,昆明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强劲引擎。风雨兼程中,昆明谋长远、重全局,精心绘就发展新蓝图;调结构、促转型,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深改革、扩开放,活力动力得到新增强;抓统筹、提品质,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补短板、惠民生,群众福祉获得新改善;强治理、保稳定,依法治市走出新路子;转作风、从严管,管党治党取得新成效,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取得长足发展。

经济总量不断跃升。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57.64亿元,为1978年15.06亿元的322.55倍。

人均GDP实现跨越。2017年,全市人均GDP达71906元,为1978年415元的173.3倍。

40年来,昆明主动抢抓历史机遇,主动进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13.0:60.9:26.1调整为2017年的4.3:38.4:57.3,服务业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引擎。

所有制结构深刻变化。2017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270.73亿元,占GDP比重达46.7%,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农业经济加快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积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蓬勃发展。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决打好“工业经济攻坚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经济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优势主导产业稳健发展。立足昆明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和大数据产业。其中,在文创产业方面,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大力实施文化引领发展战略,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积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大昆明格局跃然而出。40年间,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78年的22平方公里,猛增到2017年的420.5平方公里,从一目了然的“翠湖时代”进入豁然开朗的“滇池时代”。

交通运输体系快速发展完善。到2018年,全市已基本构建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以及城市交通等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昆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现在,昆明已经是国家一级枢纽城市、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第一批国家“公交都市”“低碳交通”“出租汽车信息化”的试点城市。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昆明树立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理念,强化基础支撑,突出精细管理,努力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路更畅、城更美,“春城绿”“昆明蓝”“四季花”成为城市靓丽名片。

在昆明的生态文明建设中,“高原明珠保卫战”一直是重中之重。从“九五”规划开始,一场不见硝烟的“明珠保卫战”在春城打响。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始终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头等大事、“一把手”工程,全市上下按照“科学治理、系统治理、集约治理、依法治理”的思路,加快推进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不断提高滇池保护治理科学化水平。2016年滇池外海和草海水质类别均由劣Ⅴ类提升为Ⅴ类,实现了20多年来的首次突破,摘掉了“劣”的帽子。水质的改善给滇池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滇池治理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大提升。

改革开放是富民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民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致力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民生领域投入持续加大,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群众福祉稳步提升,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至今,昆明城乡居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几组数据最有说服力:

1978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7.19亿元,2017年达2590.95亿元,是1978年的360倍。

2017年昆明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092.67元,是1980年的67.3倍;2017年昆明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142.14元,是1978年的83.59倍。

……

如果说数字不够直观,以下这些变化人人都有切身感受: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通信资费的逐步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
  • 添加到通讯录
  • 关注我的公众号

    请长按选择识别二维码

    即可保存到通讯录!

    关 闭

    你好,这是我的微名片!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