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防癌险

一条中英街 百年风云史

2018-12-13 昆明防癌险

“1899年3月18日,中英两国完成对沙头角边界的勘界,清朝政府代表王存善垂头丧气,英国代表骆克趾高气扬,以及眼巴巴望着土地被勘划的老乡,它让我们想起唐代诗人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片凄凉的景象。”

  而这一次勘界,可以说是沙头角居民骨肉分离、背井离乡的开始。沙头角被一分为二,小街“一街两制”,两边的华人居民经历了整整100年家园分离的历史。尽管鸡犬相闻,居民相互往来,人生走向、际遇却有了完全不同的走向。

  中英街的涅槃新生

  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潮流冲开了中英街的闸门,中英街犹如凤凰涅槃而获得了新生。

  孙霄讲述,1978年7月,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来到宝安县调研时,提出首先要发展经济。于是沙头角发挥深港资源优势,铺开一条“大胆创新,引进外资和管理经验”的道路,居民艰苦创业,换来了巨大发展。

  1978年底,沙头角丝花厂作为特区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功开办,被认为是“点燃中英街繁荣的第一盏灯”。虽然丝花厂规模不大,但由于发展思路对头,产品远销欧美国家,带动了中英街商贸业的兴旺。此后,玩具厂、手套厂、牛皮加工厂纷纷建立起来。沙头角丝花厂在深圳改革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金银首饰成为中英街的销售热点,当时中英街金铺有89家之多,中英街成为全国第一条“黄金街”。当时的金铺现金贸易入账惊人。孙霄讲述了他采访中英街明珠珠宝店的老板何集庆的故事:“像冰箱那么大的保险柜,当时何老板家中就有六七个。而他只是这么多家金铺老板中的一人。”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中英街发展最旺的10年。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的国人就像潮水一样涌进中英街,在250米长的小街体验了市场经济带来的自由交易的快乐,中英街因此成为“购物天堂”。

  中英街的未来发展

  “一街之兴衰,关乎国势;百年之荣辱窥于一斑。”对中英街的未来发展,孙霄介绍,将通过深港合作,活化开发中英街,合力打造一个以文化旅游、免税购物、国际教育、健康医疗和研发服务为主导产业的国际化商贸旅游文教区域。

  孙霄1991年从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调进深圳特区,在市文化委员会工作,后借调到盐田区文化局,负责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筹备工作。1998年7月,他克服了缺少文物和史料的重重困难,从历史调查和文物征集入手,仅用了十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中英街博物馆的筹备开馆工作。

  作为一座位于特殊地理位置的博物馆创馆馆长,在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使下,孙霄致力于把中英街历史文化传播给公众。馆内工作17年,经他接待讲解的观众已逾10万人,举办各类讲座近百场,编辑各种书籍和馆刊十多本,多次承办全国性馆长论坛。时至今日,他仍然退而不休,不坠青云之志推动深圳市文博事业的发展,同时为继续传播这段中英街百年历史而不懈奔走。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
  • 添加到通讯录
  • 关注我的公众号

    请长按选择识别二维码

    即可保存到通讯录!

    关 闭

    你好,这是我的微名片!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