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出路,走出去才有路
文/一直特立独行的猫
这是我妈常说的一句话,每当我面临困难及有畏难情绪的时候,我妈就用这句话来鼓励我,这真是鼓励离家出走的节奏呢。
很多人有一样的困惑和吐槽,比如在自己的小家乡多么压抑,感觉自己的一生不甘心这样度过,自己的工作多么不满意,不知道该离开还是拔地而起去反击。你问我,我也不知道你应该怎么选择,人生都只是自己的,谁也无法代替你做怎样的选择,因为没人能保证你未来的路就再也不会有任何困惑。
我有一个和我熟识的快递员,我在之前公司与他合作了三年。最开始合作的时候,他负责收件和送件,我搬家的时候他帮我安排过两次公司的面包车,有时候他送件的时候会顺路把我塞在他的三蹦子里当货物送回我家。他时常跟我提起在老家农村种地的生活,以及进程之前父母的担忧及村里人为他描绘的可怕的城里人的世界。那时候的他,工资不高,工作辛苦,老婆怀孕,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了,住在北京很郊区的地方。一定有很多人想说:“这还在北京混个什么劲儿啊!”但他每天都乐呵呵的,就算把我快递送跑偏了也乐呵呵的。某天他突然递给我一堆其他公司的快递单跟我说:“赵姐,我开了家快递公司了,你看得上我就用我家的吧。”我有点惊愕,有一种“哎呦喂,张老板好,今天还能三蹦子顺我吗”的感慨。之后我却很少见他来,我以为是他孩子生了休假去了。再然后,我只能见到单子见不到他。某天我问起他们公司的小快递,小伙子说老板去了上海了,在上海开了家新公司。我很杞人忧天的问他:“我擦,那上海的市场不激烈么新快递怎么驻足啊!”小伙子嘿嘿一笑说:“我们老板肯定有办法呗!他都过去好几个月了,据说干的很不错呢!”“那老婆孩子呢!孩子不是刚生还很小吗”“过去了,一起去上海了!”
那个瞬间,我回头看了一眼办公室里坐着的各种愁眉苦脸的同事,并且举起手机黑屏幕照了一下我自己的脸,一股人艰不拆的气息冉冉升起。并不是说都跳槽出去开公司才牛逼,在公司瞪着眼睛看屏幕就是呆逼,我是想说,勇气,改变自己的勇气。
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越活越内向,越来越自闭,不想说话,不让见生人,越长大越孤单,以至于滋生了“换个新环境我这种性格估计也不会相处融洽所以还是呆着忍忍也能过就算了”的思想感情。与其说自己自闭,其实就是懒,不想突破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安全区域小圈圈。工作难受不能忍的想到去了新环境还得重新认识人闹不好还有几个合不来的工作起来前三个月肯定要往死了干就算了,生活中觉得环境不好向往大城市于是看看蜗居中北漂青年自觉自己只能住一单间这还怎么过得下去于是也算了,想要开个淘宝店一想到还要苦逼兮兮的天天PS进货发货闹不好还得旺旺吵架那还是算了。于是大家都活在了对别人的羡慕嫉妒恨与吐槽抱怨生活不得志,搞得刚毕业的人都活的跟30岁一样。
前几天看《拒绝平庸》看到一句话:很多时候我们为什么嫉妒别人的成功正是因为知道做成一件事不容易又不愿意去做,然后又对自己的懒惰和无能产生愤怒,只能靠嫉妒和诋毁来平衡。哎呦,我的小心脏都害羞了。
其实走出去不一定非要走到什么地方去,而是更强调改变自己不满意的现状。有人问我那你常说要坚持,天天跑出去怎么坚持。其实要坚持的是一种信仰,而不是一个地方,如果你觉得一个地方让你活的特别难受,工作的特别憋屈,除了吐槽和压抑没别的想法,那就要考虑走出去。就像歌词里说的:“梦想失败了,那就换一个梦想。”不能说外面都是大好前程你赶紧去吧出门都是大蛋糕,但是肯定你会认识新的人有新的机会,甚至树立第二人格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的机会。
比如很多人觉得在一个公司做不下去,是不是自己能力有问题从而自卑了起来。前几天给猎头推荐人,顺便提了一句这个男生被我们公司辞退了,所以你们要小心点,看看哪里是死穴,别再淌上去。猎头笑笑说:“职场上的合适不合适,有很多可能性和干扰因素,不是仅仅是能力的事,谁说他在这里干不好,去别的地方也不行呢”想想,真的是这样,职场上总能见到在一个地方死活呆不下去而另一个地方就如鱼得水的人。有时候走出去不仅仅是找到新机会,更重要的是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树立起人生新的自信与欢乐。
这么想来,别在同一个地方折磨自己太久,别跟自己长时间过不去。出路出路,走出去了都是路。
失意时苦练内功,得意时努力绽放
文/一默
这代人压力太大,竞争激烈、时间紧迫,因此虽然不奢望一帆风顺,但总希望人生的路是笔直一道,哪怕中间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但始终是在前进——不走弯路、不停留原地、不浪费时间。只是可惜哪怕生活是电影,我们也没有大牌到自编剧情,于是意外总是会不断出现。其中最让人难受的,往往并不是失败和挫折,而是无能为力的煎熬。
所谓失意,就是这种感觉。不是一场巨大挑战后的失败,而是根本没有挑战的机会——无论现状在别人眼里看来是好还是坏,在自己看来都是没有希望的牢笼。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还是一个普通的基层销售经理的我,莫名其妙的牵涉到集团的内部斗争,而被派遣到一个总人口刚过百万的北方工业城市负责当地市场。由于当地消费水平较低,因此我的物质生活倒不见得有多清贫,但是精神上非常苦闷。
首先,我原来工作的分公司有非常好的信息交流机制,通过这种交流能学到很多新的战术和思想,同时通过实验和分享验证自己的创意,总之这种交流能让人快速的成长,并且有利于形成思维体系。可是在现在所在的地方,不仅与同行其他公司交流成为一种禁忌,而且内部同僚之间也讳莫若深,极少交流。在这样的地方待上一段时间以后,我感觉自己成为瞎子和聋子。
其次,与信息闭塞随之而来的,就是员工心态的僵化。这种僵化一方面表现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论是对业绩还是对收入都没有任何不满,对未来也没有更多的追求和期待;另一方面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抱残守缺——既然对现状没有什么不满,自然也拒绝接受工作方式上的任何改变。
可是,作为新上任的销售经理,尤其是作为还想有更多作为的年轻人,我毫无疑问是希望能通过一些改革来获得比前任更好的成绩。奉行个人努力可以逆转不利环境这种逻辑的我,在当时的环境下尝试作出各种努力,包括灌输新的愿景和价值观、建立新的奖惩制度以形成对行为的激励、设立试点部门以结果来带动其他人、招聘新员工组建新部门用鲶鱼效应来刺激老员工等。这些方法并非毫无成效,我所辖市场的业绩也是逐步攀升;但是,无力感仍然挥之不去——我最终发现我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公司,只要我的推动力稍微减退,公司马上恢复到原状。更可怕的是,我自己从这个过程中得不到任何能力上的进步,我感觉我的前进之路在这一站停滞了。
我终于承认,人有无能为力的时候。我所能做的,就是像西西弗斯一样每天重复着不能不做却徒劳无功的工作。这样浪费生命对我这样心性的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可是我无法逃脱。后来我回头想想,自己当时的状态近乎抑郁症——幸好我当时不知道这个名词,否则很有可能陷入自我暗示的恶性循环。
有趣的是,经过几个月这种煎熬以后,我开始产生一种想法:无所事事本身也是一种成长。既然在工作上我做不了更多,那么我尽我所能做到极限就好。于是我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自己身上——白天出门工作,晚上回到自己的住处读书,睡前出门溜达一个多小时,抽烟、思考。那半年我读书的量不大,但读书的认真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关于自己的现状和未来,关于自己的心性,关于行业和职业的发展,我进行了一轮又一轮苦闷无解的思考。
这种经历的价值在当时是体现不出来的,可是在沉寂了一年后我重新获得一个释放才华的机会的时候,我惊喜的发现自己虽然在具体工作的技能上跟以前并没有太大进益,但是性格却成熟了不少,在处理问题的全面性、柔和度上都有了不少的改变,也更能体会工作中处于不同角色的人的不同立场和想法。可以说招数还是那些招数,但是内力已经大涨。
沉寂一年的另外一个作用是,重新获得舞台的我不再把机会当做自己才华和努力必然的结果,而是把它当做上天的恩赐而格外珍惜。我把每一项工作的细节都做到臻于完美,对每一个同事或客户的困难都尽力帮助,对任何一个承担责任的机会都格外珍惜,因为我知道它们未必会再来。一年积累后的尽情释放让我大放异彩,我就像一个闭关后刚出山的江湖新秀一样吸引了很多的眼球,一下子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小角色成为行业内年青一代中略有名气的人。
之后,我又经历了一些起起落落,但这时我已经明白了起落之间的真意。人生的发展永远不可能是匀速或者一直加速,而是走走停停,偶有走弯路和掉头的时候。所谓“自知之明”的重要一点,就在于清醒的判断自己现阶段所处的状态,也就是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对周遭的环境和事情的结果具有掌控力。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什么,这个时候强迫自己逆势而为,不仅徒劳无功,让自己更挫败,还可能让自己的生存环境更恶劣;而当我们有能力去影响事情的结果的时候,如果无所作为,则是对自己生命和才华的最大浪费。
在失意时苦练内功,不仅仅是因为此时对其他事无能为力,更是因为这是难得的静心学习的机会。我们有很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因为忙于事务性工作一直没有时间去做,遇上难得的闲时,正好补上这缺失的一课。我看很多成功者在失意时,都不约而同的做了两件事:读书、跑步。因为这两件事都具备以下特点:第一,很重要;第二,得势时没时间做;第三,当下能自由的做而且是唯一能做的。
在得意时努力绽放,也不仅仅是为了补回失意时落下的时光,更是因为这是难得的机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人生的舞台亦是如此。再好的功夫,都未必有展现的机会,因此有了机会就一定要做得精彩,不留瑕疵,在有限的机会中尽可能多走一步。此外,得意时的绽放给人留下的印象,很可能是把自己拉出下一次失意的力量。
有一位做投资的朋友告诉我,成功的专业投资者并非总是准确预测市场变化的人,他们也常犯错误。所不同的是,这些人能够在自己正确的时候最大化的取得战果,而在自己错误的时候尽可能的避免损失。无论这个说法是否真实,我觉得都可以适用于人生的其他方面。
做就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不做就彻底没有
在我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除了在家和我爱人在一起。工作的时候,我跟领导和原来同桌待得时间比较长,我领导是深受《古惑仔》影响的那代人,影响到还真的去混过黑社会,他的口头禅是电影里的台词“做就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不做就彻底没有”,当然对着我的口头禅就变成了“你不好好学习,黑社会面试都过不了。”很多时候,看着他,就会觉得很励志,这个年纪有了宝宝,虽然房贷没还完,但是也算有房子。虽然还在读但是也算是高级知识分子,在这个城市里,可能不算典型,但是也算是励志典范了。
记得有一次,我们办公室愤青不知道受什么打击了,说咱们再怎么奋斗也赶不上富二代了,balabala.大家被他引导的群情激奋。领导只是低头问我,中午吃什么。午饭的时候,我就问他,他们说的是不是真的,咱们再怎么奋斗也赶不上富二代了。他从面碗里抬起头说,不要随便听人家的建议,他说的建议,他自己可能都没去试过,你想听建议得找那个已经把事做完了的,不能说一定找成功的,但是也得找做过的。如果实在分不清该听谁的,就自己试试。试过了才知道,不试就放弃了,在看到别人成功了的时候,你就只能说,当年我也想过就是没做……
自从领导来之后,很多事情,我都会受他影响。比如还没谈恋爱的时候,我一开始总是把心思放在其他地方。他就跟我讨论这事,我就说,你看你也不是高帅富,还不是找了大嫂那么好的女人。他就跟我说,我是男人,你看她优秀还不是嫁给我,她的同学都单身好不好。你不着急,回头选的都是人家剩下的我说我不会谈恋爱呀,跟人家在一块不知道说什么。他说你不试怎么知道,天天在办公室里怎么可以找到男朋友。
我找兼职的时候,去出版社应聘营销编辑前,因为没有经验很犹豫,纠结了很久,最后他说,成不成还不知道,你现在纠结什么,成就试试呗,不成就干脆没事了。后来听他的去试了,过了不久当我高高兴兴的在办公室写方案的时候,他就打趣我说,你看我说你适合这种工作吧。
后来当有豆友问我意见的时候,我也会更多的建议他们都自己试试,其实很多事我也不懂,但是我总会想到这句做就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不做就彻底没有。我们要做一件事,总会面临很多困难,有些需要花心思解决,有些你只能接受,而我们只能尽人事,听天命。如果连人事都没尽,直接放弃,等多年后回头再想,会不会很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