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人寿2月保费数据的出炉,中国业2009年“开门红”局势已大抵明朗。
按往年经验,占据市场主要话语权的寿险巨头们的承保业务节奏,当随利率与资本市场周期大抵起伏相当。但这一齐上齐下的和谐在牛年春天却没有出现。
一年前井喷的太保寿险延续了保费收入负增长的势头,至2009年2月,单月保费收入同比下行累计已达5个月之久,与多数策略转为保守的中小保险同御寒冬之苦;坚守分红阵线的中国人寿则波澜不惊,维持了前两个月12.6%的同比增幅;令人惊奇的是,前两月保费收入累计同比上涨43.4%,其中2月单月保费收入的同比增幅竟高达69.8%。
异常分化的数据背后,是巨头间策略的分野。面对利率及资本市场的不断下行,平安人寿逆市在个险与银保两条主战线,竞相发动激进策略,是导致上述结果的关键。
“开门红”分野
一直以来,“开门红”都是各保险公司全年经营行为的重中之重,开局的表现往往预示着全年的沉浮。以中国人寿为例,过去的三年中,其第一季度的保费收入占全年保费的比重分别达34.66%、37.57%和34.56%,均占据了1/3以上的比重。在整整一个季度的“开门红”中,前两个月更是因春节假期的集中需求而显得突出。
按中国保监会披露的2009年1月数据,昔日凭借银保投连利器攻城掠寨的部分公司已颓势显露,其中生命人寿与泰康人寿的同比负增长分别高达61.64%和20.42%。造成这一行业性集体下行的主要原因是,在上述的双重因素打击之下,多数保险公司大举收缩投资型产品线,市面产品吸引力不再。
太保寿险的表现与这一行业大势同步。
母公司中国太保2007年末登陆资本市场后,太保寿险随即于2008年初发动了冲刺般的攻势,当年前两个月的单月保费同比增幅分别达到83.24%和89.97%,以期提振母公司首年业绩。但2008年下半年在持续降息背景和监管部门“回归保障”引导下,太保寿险开始刻意压缩保险期限短的银保趸缴产品,甚至基本停售了利率敏感的万能寿险。这一举措令公司保费收入大幅下行,在2008年的最后3个月,该公司单月保费收入同比增长-8.74%、-31.07%和-30.50%。而2009年前两个月的“开门红”中,该公司的节奏也只是令负增长幅度变小,但也分别达到-14.2%和-14.8%。
在监管者针对银保投资业务等领域的规范中,固守传统分红业务的中国人寿属于受冲击较小者。尽管2009年2月306亿元的保费收入使其单月的同比增幅降至5.3%,但其春节假期中的1月保费收入的单月同比增幅仍达19.5%。这两个数字低于资本市场周期与利率周期见顶的2008年同期的累计38.6%增幅,却高于上述周期上行时段的2007年初水平。
一直以来,中国人寿均青睐在年初时通过3年-5年期的“鸿系列”分红型产品撬动市场。由于2007年资本市场向好,该公司在2008年初的“两鸿”给付中向客户“慷慨”地报出了高达近8%的分红,这在资本市场出现向下苗头的当时,极大促进了其分红险销售,形成了2008年“开门红”的火热。虽然截至目前,中国人寿尚未公布2008年分红率,但依前述逻辑,由于2008年资本市场巨幅跳水,昔日的高分红已不再可期。
相比之下,逆市保费井喷的平安人寿成为市场另类。继2009年1月单月保费同比大涨23.02%后,平安2月140.06亿元的单月保费收入,竟较上年同期增长近七成,两个月的累计同比涨幅达43.3%。
平安的道,在于竞争对手纷纷收缩阵线的时候,主动出击,将对手退却的战地收入麾下。
以作为市场重要指标的万能寿险结算利率为例,竞争者中国人寿与太保寿险分别在2008年4月和8月将之大举调低,在当年年底徘徊4%附近。而中国平安则将昔日血战时的高结算利率策略一直延续到如今,直到2月才小幅下调:个险渠道由5.25%至5%,银保渠道由5.25%至4.7%,但此时的这两个数据已分别高过同期5年期银行法定存款利率140bps和110bps,成为行业最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