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综合意外险

合肥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一马当先

6540亿元

截至2018年底,23家市属国企资产总额、净资产分别达到6540.45亿元、2467.1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9%、9.2%。

4.5%

2018年23家市属国企实现营业收入334.35亿元、利润总额47.03亿元,共上交税费36.66亿元,同比增长4.5%。

本报讯 去年以来,我市国资系统围绕稳增长、推改革、抓创新、防风险、优监管、强党建,稳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国企做强做优做大,确保国资保值增值。昨日从市国资委获悉,截至2018年底,23家市属国企资产总额达到6540.45亿元;当年23家市属国企实现营业收入334.35亿元。

量质齐增经济指标全线飘红

据了解,去年全市国资系统强化提升国资监管质效,在国资国企改革重要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和新成效,国企发展活力持续释放。数据显示,去年23家市属国企实现营业收入334.35亿元、利润总额47.03亿元,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在企业效益稳定提升的同时,资产规模也进一步扩大。截至去年底,23家市属国企资产总额、净资产分别达到6540.45亿元、2467.1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9%、9.2%。与此同时,我市国企继续发挥骨干带动作用,社会贡献持续加大。去年市属国企共上交税费36.66亿元,同比增长4.5%。

顶层设计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激发企业活力是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

为推动全市国资国企健康发展,去年我市陆续新出台了职能转变方案、重大事项决策、法治国企建设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形成了1+11政策体系,构建起合肥市国资国企改革的制度框架,为国资国企改革绘就施工图。

在顶层设计格局下,市国资委通过营运机构调整,推动建投集团由政府建设融资平台向战新产业市场化投资运营平台转变;推动产投集团由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改制平台向重大产业项目投资运营平台转变;推动工业科技由标准化厂房建设企业向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平台转变,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有效助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把引资本与转机制结合起来,瞄准科技型龙头企业,以增量改革为主要路径,通过技术授权、战略入股、合资建厂等多元化模式,积极参与优秀民营企业股权改革,组建了晶合公司、长鑫存储、奕斯伟封测、中科嘉优等一批混合所有制企业,引入社会资本和先进技术有力支持市级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国资高效运营彰显带动力

国企改革的本质是要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率,盘活国有资产。市国资委在高位推动国资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使得国有资本质量和运行效率得到提高。

2018年,我市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国有资本产业引领主力军作用,大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致力打造完整产业链。其中,以京东方等项目为龙头,投资维信诺第6代AMOLED生产线、视涯科技、康宁玻璃、彩虹玻璃等项目打造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链,助力合肥成为全国最大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以存储芯片制造为龙头,投资晶合12英寸晶圆制造、安世半导体、通富微电、颀邦封测等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链,引领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以科大讯飞为龙头,重组安徽省信息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组建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金,加速语音产业链上下游创新创业项目的集聚与发展,助推中国声谷建设。

与此同时,我市还创新国有资本投资新兴产业模式,发挥国有资本引导、放大杠杆作用,整合产业、创业、芯屏等基金,形成总规模约600亿元基金丛林,重点投向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优势主导产业的全产业链,保障重大项目融资需求的同时,投资于上下游产业链的重点项目,做好强链、补链、延链文章。此外,市国资委还探索引进专业团队→国有资本投资引领→项目落地→装入上市公司→资本市场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
  • 添加到通讯录
  • 关注我的公众号

    请长按选择识别二维码

    即可保存到通讯录!

    关 闭

    你好,这是我的微名片!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