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进入惠州“企业服务月”活动第2天,于江北会展中心鸣锣的连续两场“服务集市”以一种“收获问题”的方式成功收档。
来自惠州市经信部门的统计,截至3日,“服务集市”共吸引了1700多家企业、2200多人参加,并通过现场交流、填写问题反映表等方式,共收集到企业反映的问题456个,“立行立改”解决440个,尚有16个待解决。
在3日的活动现场,由32个单位组成的“摊位”,不时会有慕名而来的企业代表“带着问题赶集”,与工作人员现场交流后,还会填写一份《问题反映表》提交到现场设置的“问题收集处”,工作人员在收到表单后立即反馈给对口单位,能够现场答复或解决的,立即办。
由此,这也让“收集到企业反映456个问题、解决440个”的高效办事成为了现实。
不过,记者注意到,相比去年的“服务集市”活动,今年的活动略显“缩水”。
去年活动期间,采取了市、县联动“摆摊设点”的形式,惠州市和7个县同时举办3场“服务集市”活动,而今年不仅没有了县联动,场次也减为2场。
除了举办场次数量的减少,企业的参与热度也有所减退。
仅去年首场“服务集市”当天,企业反映问题及咨询问题总数就达到1137个,现场已解决或答复问题1091个,46个问题待解;数量最少的第三场也收集到企业问题反映和咨询数达667个。
对比之下,今年2场共计456个的数量显得偏少。
与“服务集市”的略显冷清相反,在“集市”二楼新闻发布中心同期举办的“互联网+与智能制造2025”主题讲座,却吸引了很多企业代表的参与,可谓座无虚席。
当天的讲座邀请到了华南理工大学经贸学院副院长祁明教授现场授课,在整个讲座期间,祁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向在座300多位企业代表分享了互联网应用于制造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对制造业领域企业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竞争力提出了解决方案。
他提出,企业家们必须改变传统制造方式,建立专业、高效的智能制造工厂,亦或做无工厂制造,把资源聚焦到产品的前端创新研发和后端用户服务,用“互联网+智能制造”思维的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来源:6月4日南方日报南方日报讯 记者/张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