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丝·莱辛:苦难是人生的良缘
文/感动
出生在伊朗东北部一个贫困家庭。父亲做苦力,母亲给人家帮佣,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存,所以刚刚出生,她就掉进了苦难里。
迫于生计,她六岁时随父母移居到非洲的津巴布韦,她在那里入学,和黑皮肤的孩子成为同学和玩伴。她本应该无忧无虑地享受童年时光,但灾难却不期而至。12岁那年,她小学还没有毕业,却突然得了眼疾,她眼里的世界一下子都模糊起来,就连书本上最大的字也看不清楚了。那天,母亲带着她离开校园时,她几次回头,也看不清曾经熟悉的老师和同学,她绝望地痛哭流涕。黑暗的世界里,她每天在地狱般的孤寂与痛苦中苦苦挣扎。为了安慰她的情绪,母亲每天晚上回来,都要给她讲一些外面的见闻。白天,父母都出去做工了,没有人来陪她,为了打发时光,她就把听到的那些见闻编成许多感人的故事。没想到,父母听了她的故事后,竟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16岁时,她的视力渐渐恢复了正常。看着家里的窘境,她主动向父母要求出去做工,赚钱养家。她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电话接线员,每天从早到晚地工作,能赚到买一块黑面包的钱。一块黑面包,她也很满足了,因为这就解决了全家的晚餐问题。但是好景不长,不久,她就因为接错了一个重要电话而被解雇了。于是,她又开始四处寻找工作,最后,她给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孩做保姆,这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没办法,为了哄他高兴,她就编各种各样的故事讲给他听,直到有一天,孩子的父亲偶然听到了她的故事,这位博览群书的男主人对她说:“你讲的故事很精彩,出自哪本书呢”她害羞地说是自己编出来的。男主人吃惊地对她说:“一定要把你的故事都记录下来,有一天,你也许会成为作家呢。”这番话,对于16岁的她来说,不过是一句笑话罢了,因为她每天要面对的,还是贫穷的现实生活。
20岁时,她结婚生子了。她憧憬着,自己的人生之路,从此会铺满灿烂的阳光。但她没想到,婚姻却成了她生命中的一个劫。婚后第三年,那个她认为可以依靠的男人,突然销声匿迹了,他拿走了家里所有的财物,扔下了三个幼子和支离破碎的家。想着茫茫的人生之路,她恐惧,心痛,她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为了排遣苦闷,她又开始提起笔来写被自己称为故事的小说。写小说,成了可以让她逃避现实、排遣痛苦的方式。
31岁时,她发现自己实在无法养活三个年幼的儿子了。望着骨瘦如柴的孩子,她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贫困的津巴布韦,到外面的世界寻找生机。她带着孩子离开津巴布韦,经南非开普敦搭乘客轮前往英国。万里飘摇的轮船上,她两手空空,囊空如洗。此时,她的全部家当只是背包中的一部反映非洲生活的小说草稿。
刚刚下船,问题就来了。没有食物,没有住处,孩子们嗷嗷待哺,她那颗母亲的心如同刀割。她拿着自己唯一的筹码——那部长篇小说的草稿到一些出版社去碰运气,结果,她处处碰壁,受尽白眼和奚落。没有人会相信,一个非洲来的流浪女人会写出可以一读的小说来。但她没有别的路可走,她不敢放弃,因为这是自己和孩子们的唯一机会。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她几乎敲遍了伦敦所有出版社的大门,直到有一家出版社同意以《野草在歌唱》为题出版她的小说。
包括她自己,任何人也没有想到,这部非洲题材的小说出版后竟吸引了无数读者,整个伦敦出版界在一夜之间都认识了这位带着三个孩子的年轻母亲。
一部小说的成功,让她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和生活的方向——继续写故事,写小说。童年以来的苦难与坎坷经历,都成了她创作故事的素材。贫苦的出身,使她对弱者有着天然的亲近与同情;对人性的深切关注,又使她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勤奋写作。结果,她在写作的道路上一发而不可收,结出了累累硕果。
从1952年开始,她用17年的时间,创作发表了《暴力的孩子们》《金色笔记》等多部长篇小说。她的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与此同时,一些诋毁和攻击也如风暴般袭来,有些人说她的小说是狭隘思维与偏激思想的混合物,有些人干脆说那是垃圾。她宠辱不惊,唾面自干,埋着头继续写自己的小说。她相信,只要坚持着笔耕不辍,总有一天,人们会理解自己的那些故事,并喜欢这些故事。
时光荏苒,在文字中耕耘的她由少妇变成了老妇,又由老妇熬成了耄耋的白发老婆婆。有一天,当她去超市购买生活用品回来时,看到自家门口挤满了带着摄像机的人。她好奇地问那些人:“你们是要在这里拍外景剧吗”这些人就告诉她:“你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位白发老婆婆听了后,却面无表情,而人们则呼喊着她的名字:多丽丝·莱辛。
瑞典文学院的颁奖公告中这样写道:“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以及她那史诗性的女性经历。”
这一天,距离莱辛88岁生日还有11天,她是目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最高龄者。
让我试试,行吗
19世纪末的一天,伦敦的一个游戏场内正在进行着一场演出,突然,台上的演员刚唱两句就唱不出来了,台下乱得一塌糊涂。许多观众一哄而起,嚷嚷着要退票。
剧场老板一看势头不好,只好找人救场,谁知找了一圈也找不到合适的人。这时,一个5岁的小男孩儿站了出来。
“老板,让我试试,行吗”
老板看着小家伙自信的眼神,便同意让他试一试。结果,他在台上又唱又跳,把观众逗得特别高兴,歌唱了一半,好多观众便向台上扔硬币。
小家伙一边滑稽地捡起钱,一边唱得更起劲儿了。在观众的欢呼声中,他一下子唱了好几首歌。
又过了几年,法国着名的丑角明星马塞林来到一个儿童剧团和大家同台演出。
当时,马塞林的节目中需要一个演员演一只猫,由于马塞林的名气太大,许多优秀的演员都不敢接受这个角色,还是那个小男孩又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谁知他和马塞林配合得非常默契。
很可能你已经想到,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名扬世界的幽默艺术大师——卓别林!
有钱人这样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渴望一展才华的机会,早日找到人生的梦想舞台。
然而,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顾及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犹豫不决,踌躇不前,以至于错失了一个又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最终落得一连串的遗憾。
有时候,可能我们什么都不缺,惟独缺少大声说一句“让我试试”的勇气!
只有先被别人撂倒,你才能撂倒别人
文/龙飞儿
人生路上有很多被撂倒的时刻,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规则就是:你能不能爬得起来,你有没有找借口放弃自己
他在4岁的时候,便挨了闷头一棒。走路经常撞墙,经诊断后,他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妈妈带他到各大医院找寻名医,开完刀后,终于获得了一点微弱的视力,可以自由走动,但是太细小的东西仍是看不到。
上天似乎要考验这个家庭的承受能力,他上国小的时候,家道还算小康,另有房子收租。后来因为家中投资失利,从国中开始,全家人只能靠租屋度日,父母 做水泥工养活家里三个孩子。这时,命运又和15岁的他开了一个玩笑,眼睛全盲。如果说,上次命运挥得是桦木棒,而这次是荆萝棍,在这个青春蓬勃的花季,他 彻底被撂翻在地。他无法接受现在的这个自己,封闭、无助、无奈,只有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才能支撑他重新站立起来。幸好,他遇到了音乐,创作、唱歌,给他温 暖的寄托和挺过难关的力量。架子鼓、萨克斯风、吉他、爵士鼓,他用摸索的方式了解各乐器按键的位置。渐渐地,他接受了这个角色,学会用盲手杖过马路,听声 音坐公车,跟着水泥工父亲到工地秀表演。1995年,读高三的他自组视障音乐团体《全方位乐团》,他们手搭肩,列队去地铁站抱着吉他演唱,常常被警察当摊 贩驱赶,在附近绕绕再回来。
转眼,毕业季来到。有一次,他做水泥工的父亲到着名音乐人黄小琥家去做装潢:“我有一个做音乐的儿子,您能不能提拔提拔他”慷慨义气的黄小琥拿着 他父亲给的两张票,赶去他的新歌发布会。“你的儿子不用提拔,他很棒!”黄小琥对他的父亲说。从此,他跟着黄小琥来到她驻唱的PUB,并到处找机会结识一 些音乐人。他把握每个机会,随时随处发名片,找寻演出机会,偶像歌手在签唱会唱3首歌,他就唱6首。工地、校园,他走遍台湾地区各大小社区。有时候,他感 觉到离梦想越来越远,什么时候才能在台上唱自己写的歌呢
2002年,26岁的他凭借着不懈努力,推出首张专辑《你是我的眼》。他想告诉全世界,他看见了,用音乐的能量,去说服所有的一切,让更多人去爱,去温暖,去感动。然而,这张诚意之作,在当时却是叫好不叫座,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
2007年,林宥嘉在台湾第一届《超级星光大道》,翻唱《你是我的眼》获得总冠军,他因此一炮而红。唱片销量陡增10倍,电话此起彼伏地打过来,许 多知名歌手请他写歌。蜇伏5年,终于慢慢走向事业巅峰。此时,他的心境已几近平和,他在部落格上写了一封寄给十年后自己的信:“你要把握上天给你的一切 ,爱惜自己的羽毛 。就像在运动场上柔道中汲取的精神,可以努力,但要心胸宽广,不要太与人去争,要互相礼让。”2008年,他获得“最佳台语专辑奖”。 2010年,获金曲奖“最佳台语男演唱人奖”。 为黄小琥创作的《没那么简单》,长久稳居KTV排行之首,他成为KTV歌曲排行榜常胜将军。
2015年3月,他来到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的舞台。凭着出道的第一首歌曲《你是我的眼》获得了本场第三名的好成绩。等待全世界为自己转身,他花了 10年的时间。他就是——台湾新生代实力唱作人领军人物萧煌奇。
萧煌奇不仅具有“听声辨物之绝技”,身高、体型、性格皆能凭借听声辨别。下工之后的他,还是一个热衷于窝在家里煮咖啡、做家事、写部落格的宅男。他 最大的愿望就是,带自己喜欢的人开车去大自然领略四季的风景。同时,他又是一个十足的摄影爱好者,为别人拍美图是他的快乐。幽默更使他魅力大增,张大大 问:“你看我长得怎么样”萧煌奇回答:“眼不见为净!”萧煌奇更是一位理财高手,现在,他在台湾拥有3栋房子作为工作室和母亲居住,并投资按摩店和高殖 利率股票。
面对命运的残酷,萧煌奇没有消沉。他用他最擅长的创作与声音,给人们述说着感人的故事,让大家听到他内心中那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只有先被别人撂 倒,你才能撂倒别人”质朴的语言却道出一个金牌至理:“想要成功,经历失败必不可少!”在黑夜与灵魂对话的台湾歌王萧煌奇,就是一个活生生被生活撂倒,而 又奋起征服生活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