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从不同情弱者
第一个故事
23岁,他大学毕业,放弃了父母安排的稳定工作,独闯京城,在家小公司混个小职位,工作还算顺手,月薪三千,混了混,混走了一年的光阴。
24岁,有了女朋友,从二环12人的集体宿舍搬到香山民居,一间平房,二人世界,爱爱爱。偶然约三朋四友,打扑克搓麻将,日子快乐似神仙;
25岁,出了几次差,调了两次岗,薪水涨了不过百,生猛狂飙的物价让现实血淋淋,无力为心爱银儿购件大牌,看场大片都得等快下线时,站在哈根达斯的门店外,盘算计算,心一横吃吧。一路怅然有钱人的日子真好。一郁闷已是年关。
26岁,女朋友终究脑洞大开,与其跟爱的人过穷日子,不如跟不爱的土豪穿金戴银去。回归单身,拿着仅有的三百块,一个人飙歌到天亮,这一伤心就是三百六十五五天。
27岁,公司扩张,新进员工成了上司,心生郁闷,一冲动辞了职。旅行疗伤没有钱,回趟老家吧。三朋四友听闻消息,大邀特邀,一聚会才知差距,官员、老板、教授、海龟……
人人都在力争上游,唯有自己往谷底摆渡。羡慕嫉妒恨,悲切愤怒冷,为嘛当初没有人挽留,如果不去闯荡,也许……可是,回不去了,五年光阴废了。
第二个故事
23岁,他大学毕业,放弃了父母安排的稳定工作,一个人闯京城,进了一家小公司混了一个小职位,工作虽说顺利,却没有安全感,这个社会从不缺人才,公司随时可能新人换旧人,于是,定目标,要做这一小撮人中最优秀的;
24岁,有了女朋友,从二环12人的集体宿舍搬到香山民居,一间平房,二人世界,相互携手,小心规划未来,偶然约朋友,谈股票,聊投资,年关竟额外小赚一笔;
25岁,梦想成真,成了公司主干,有猎头抛来年薪十五万的诱惑,一夜间跻身百强企业领导层,公司人才济济,压力很大,无法懈怠,学各种新知识、新技能,上MBA,考各种证件;
26岁,晋升总监,年薪百万,有车有房,年底与心爱的人坐在哈根达斯吃冰激凌火锅,看玻璃窗外惆怅的眼神一一飘过,被人羡慕嫉妒恨竟是种深深的幸福;
27岁,有半月年假,回了趟家,三朋四友聚会,有官员、有老板、有教授、有海龟,唯独众人羡慕自己:你用你自己的双手和脑袋证明了你自己的实力。
微微笑,五年时间过得很辛苦,奋斗目标会有挫败,不敢有奢侈一次的念头,旅行的脚步总是停留在城内,会被不可一世的暴发户践踏,会错过与亲朋友人相聚的欢快,会被人误解不懂刁难,但是,只要美美的苦过这一阵子,你爸不是李刚,你没干爹干妈,你不曾名校毕业,仅凭努力,你也能成为成功人士。
你27岁了吗或者30抑或37你有成功吗还是讪讪然,“我已经把世界拱手让人”这个世界似乎从不缺少这样的声音:“看他们多年轻,我们已经老了,已经没希望了!”
希望不是没有,时间也还有一大把,只是不管你停至何种岁数,你永远没有真正努力一次的决心,这是你致命的硬伤。
你身边从不缺少这样的人,他们跟你一样没有有钱的爹妈,没有漂亮脸蛋,没有神马天赋异禀,你们毕业于同一座院校,曾在同一家公司任过职,但是仅仅三年或五年的时间,你们间的距离简直无法用有没有房有没有车来形容了,他在日进斗金,你却只出不进。什么前提条件都一样,可差距就显而易见了呢终归是两个字:知道。
他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他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他知道怎么做才能过得更好,他还知道谁能助他一臂之力。
所以,成功没有那么复杂,那些跟你一样又不一样的人,从屌丝逆袭成贵帅一族,只凭以下几点:
1、我要,我要,我真的要,我一定要
混社会想要混出点名堂,首先你要知道自己要什么,目标要明确,接着有决心要到,要不到也要要,要有十头牛都拉不回来的劲头;
2、学习,学习,不是学霸也要学成学霸
你那颗脑袋装不下这个世界,世界天天在变,你紧着学都跟不上它的步调,别说一天、一月、一年不学了。天天学,时时学,不是学霸也要学成学霸,懂得多了,脚下的路也就宽了。
3、别指望穷人能让你发财
穷人总想着怎么赚钱,他都在摸索,你就别指望从他那里学到什么经了;富人总在想我怎么钱生钱,他把钱撒出去,你看到的都是经验和教训。
4、去旅行吧,用很实惠的方式
旅行不一定要花大笔的钱,背包客、骑行一族、搭车旅行、合资出游等等,穷游的方式有很多种,多出去看看这个世界,眼界宽了,见识广了,认识的人多了,成功的机遇也就多了;
5、尝试、尝鲜、尝不曾尝的味道
别总拘泥在你自认为熟悉的小圈子里,多去尝试自己不曾尝试的事,多进入自己不曾进入的领域,我们从不知道什么真正适合自己,正如我们从不知道一件自己并不喜欢的衣服穿在身上有多合体一样。
6、不要,不要,这些统统不要
不要一有时间就睡觉;不要生气、愤怒、后悔;不要羡慕嫉妒恨;不要指望任何人,没有用的,不做情绪困兽,不做懒虫瞌睡虫,不做攀附木棉的藤条,你所有的时间只该做能改变你命运的事情。
7、要么死,要么夹缝求生存,要么石破天惊
这个世界从不同情弱者,穷的、苦的、痛的只是你本人。要么认穷,穷死;要么动一动,少点穷;再要么,拼了,用十二万分的努力来一次石破天惊的创举。
一个让人读了又读的故事:骆驼是怎样打败狼的
在广袤的沙漠或者草原,骆驼的天敌只有狼。狼一向以凶残着称,它用牙齿作武器,征战厮杀,获取食物。
在这一点上,骆驼肯定不是狼的对手。不过,骆驼却有另一手——它的生存手段不是进攻,而是逃跑。
每当骆驼与狼相遇,狼总是急切地发起进攻,企图速战速决。而骆驼却从不仓促应战,常常是吼叫一声,便撒开四蹄狂奔起来。
狼哪里肯放弃就要到嘴的美味,就拼命追赶。它没有料到,这一追就恰巧中了骆驼的计,狼必死无疑。
一开始的奔跑速度,骆驼当然不如狼,但跑着跑着,狼就慢下来了。骆驼见状就主动放慢速度,给狼一点鼓励,一点希望。狼果然中计,继续用力追赶,骆驼就继续逃跑,一副精疲力竭的样子,实际上真正精疲力竭的是狼。
骆驼一点一点地把狼引向无水无食无生命的大漠深处……狼用完最后一点力气,四肢发软,口吐白沫,便呜呼毙命了。
而此刻,骆驼的力气还足,就这样,骆驼打败了自己的天敌。
“马太效应”说,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骆驼是食草动物,狼则是食肉动物。初听上去,作为弱者的骆驼打败作为强者的狼,似乎是天方夜谭。事实上弱者是可以打败强者的。
其实,骆驼不是把狼打垮的,而是用耐力和智慧把狼拖垮的。在这一点上,骆驼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扬长避短,最终取得了胜利。坚持到最后,所有的不利因素全部消失,一举改变最初被动挨打的局面,骆驼成为胜者,成为强者。
狼的贪婪本性害了自己,而骆驼正是利用狼的贪婪本性救了自己。由此可见,狼是被它自己打败的。
人也一样,一个人最难战胜的,是他自己。所以,中国有句古话: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要打破“马太效应”,反败为胜,就是要以自己的优势击败对手,让自己成为强者。
50岁逐梦也不迟
文/路勇
静下来想想我们的未来:50岁,半百之年的我们开始倒数,期待退休时刻快点到来;60岁,花甲之年的我们没了工作的负担,游山玩水成为我们晚年的乐趣;70岁,古稀之年的我们步履蹒跚,坐在摇椅上回忆着光辉或平凡的岁月。
再看看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的人生经历:50岁时,25岁就出版第一本小说未获成功的他,时隔二十几年重新开始笔耕不辍的生活;60岁,他才凭借以18世纪的宗教审判隐喻葡萄牙后独裁时代的小说《修道院纪事》成名;而以作品《失明症漫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已经是76岁的高龄了。
25岁到50岁,这应该是一个作家思想活跃、文笔日臻成熟的阶段,也是非常容易出成绩的阶段。可是,老天却和萨拉马戈开了个大大的玩笑,第一本小说的出版让他由焊工成为作家,可是随后的20多年却没让他在文学上获得更大的成绩。这20多年,萨拉马戈开始了新闻报道和戏剧创作,虽然和文字依旧有着紧密的联系,和文学的梦想却有了不小的偏离。
或许很多人都认为,萨拉马戈不会再有新的作品问世,更不会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可是,萨拉马戈心底怀揣着追逐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想,这样的理想从来不曾在他的心底冷却过。当萨拉马戈50岁那年,选择重新以写作为业时,身边的亲友们吓了一大跳。只有一位非常要好的老友鼓励萨拉马戈:“50岁逐梦也不迟,加油吧,伙计!”
《修道院纪事》出版时,这位老友因病去世了,萨拉马戈无比地悲伤。在感叹岁月无情的同时,萨拉马戈更加勤奋地写作,完成了包括《失明症漫记》在内的多部优秀作品。后来,《失明症漫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由于他那极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的作品,我们得以反复重温那一段难以捉摸的历史。”
萨拉马戈获得了姗姗来迟的肯定和荣誉,当然要感谢忠实的读者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但是更应该感谢自己50岁开始逐梦的决心。或许正是死亡近在咫尺,才逼得萨拉马戈拼尽全力去爆发,去开拓自己的无限潜力。萨拉马戈曾说过:“我已经不年轻了,所以每一部新作品的开始,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我写的每一本书都有可能是我的绝唱,如果我的最后一部作品不尽如人意,那会是很可怕的。”
萨拉马戈给我们的启迪是:如果想成为超级成功人士,哪怕是从50岁开始逐梦也不晚,成功的大门不会轻易关闭。其实,任何人成就一番丰功伟绩,不在于从15岁还是50岁开始逐梦,而在于是否有将梦想进行到底的热情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