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跑在你前面的人打破纪录
文/古保祥
1966年11月,前苏联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奥什市某中学,一年一度的校运动会拉开了战幕,目光聚焦在马拉松赛场上,女子比赛正在进行,报名者极少,只有三个女孩子,这样的比赛裁判员超过了运动员。
现场围观了许多学生和群众,三名运动员正蓄势待发,其中一个女孩儿名叫奥通巴耶娃,她身材中等,体形稍瘦,是三名学生中最有实力的选手,大家对她抱以热烈的期待。许多同学热情地支持她,并且在沿途上设置了蓄水点,以便她可以及时补充能量。
因为考虑到学生的体力,整个赛程缩短至8公里,没有执行国际比赛规定的距离。
比赛开始了,三名运动员马上分出了高低,奥通巴耶娃体力好,遥遥领先于其他两位同学,在跑到2/3距离时,她已经领先第二名一百余米。
在离终点还有两公里左右时,她感觉自己的体力下降得厉害,口干舌燥,脚下如灌了铅般地沉重,意识告诉自己,她今天后半段的状态欠佳,正在此时,后面的一位同学超越了她,她鼓足勇气跟了上去,但还是与对手差了半臂距离。
奥通巴耶娃感觉口干舌燥,她想喝水,本能地,一位同学送给她一瓶水,她喝了几口后,准备扔到地上,这也是长跑运动员的一种习惯姿态。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她竟然将那瓶水送给了跑在她前面的同学,一切发生在瞬间,周围的同学惊呼时,那名同学接过水瓶,喝了几口后,扔进了旁边的稻田里。
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那名同学由于及时补充了营养,破天荒地打破了校马拉松的运动会纪录。
同学纷纷责怪奥通巴耶娃,不该送给对手那瓶水,正是那瓶水救了对手。
她接受校杂志采访时说道:我已经感觉不行了,体力不支,即使是补充水分也不可能战胜她,我想帮助她打破纪录的,要知道,这个纪录已经二十余年没有人打破了。
帮助对手赢得比赛,奥通巴耶娃的行为在学校内部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说她傻,有人说她善良、大度。
这个叫奥通巴耶娃的女孩子,毕业后踏上从政征途,她先后担任过吉尔吉斯斯坦外交部长,反对派领导人,并且领导过“郁金香革命”。视对手为朋友,这是她一贯坚持的人生原则,这也使她无论在朋友中间还是在对手中间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2010年7月,吉尔吉斯斯坦发生骚乱,奥通巴耶娃临危担任吉尔吉斯斯坦过渡时期总统,她成为吉尔吉斯斯坦名符其实的掌门人。
即使你赢不了比赛,至少可以让跑在你前面的人打破纪录。这也许是她成功的要诀。
分页:123
生存逼着我成功
文/闾丘露薇
通常有两种人能够取得成功,一种把成功当成追求,另一种被生存逼迫,不成功就成仁。而剩下的那些人,则只能碌碌一生。
到现在为止,我觉得,生存是一个人首先要面对的事情。
大部分人和我一样,没有一个有钱的爸爸,因此在大学毕业之后,需要自己去找工作。首先是要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以后结婚了,大部分人也和我一样,没有找到一个家财万贯的老公,两个打工仔加在一起,开始为自己的小日子谋划起来。要买房子,有了孩子,就要为孩子上学打算……大部分人的生活就是这样。我的生活也是这样。
我还记得自己刚刚到深圳的日子。那段日子,让我真的明白什么叫做生存。
因为母亲的关系,大学毕业之后,我到深圳去了,放弃了在外资公司的工作,在母亲的公司帮忙。所谓的公司,其实就是那种皮包公司。我和母亲还有她的几个带着发财梦来到深圳的亲戚,也算是她公司的员工一起,在深圳的一栋民房里,每天忙忙碌碌,和形形色色的人碰面。用母亲的话来说,生意就是这样碰出来,谈出来的。
我的母亲在我四岁的时候,就在我的生活当中消失了,然后在我十八岁的时候又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对于少女时期的我来说,母亲在我的想象里,是一个神秘而又亲密的人物。于是当她说,希望我大学毕业之后,能够到深圳帮忙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去了。
记得当时我的父亲什么都没有说,他总是这样,每当我要决定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总是什么也不说,即使之后我碰得头破血流地站在他的面前,他还是什么都不说。
我还记得那个夏天,我提着一个箱子,来到母亲既是办公室,也是住宅的地方。母亲的第一句话是,你怎么穿得这样不好看。那一天,我穿的是一件简单的白衬衫,和一条长长的花裙子。母亲总是嫌我长得不漂亮,因为那样在她的眼中,我很难找到一个有钱的男朋友。看上去还非常年轻的母亲对我说,在外人的面前,不要说我是她的女儿,这年头,一个女人要做生意,要在这里混下去,不要让人家知道年纪,不要让人家知道婚姻状况会更加划算。
当时的我,真心诚意地想,这个从来没有和我生活在一起的母亲,她曾经历过多么艰难的日子,我应该帮她。于是我答应了。
接下来的日子慢慢让我开始明白生活的艰难。在我房子的对面,是那些来自湖南的打工妹的集体宿舍。每天到了吃饭的时间,都会看到她们很多人都是端着一碗白饭,就着一瓶辣椒酱,津津有味地吃着。
而我们的生活也不富裕。我发现,我的母亲什么生意都做,只要能够赚到钱,哪怕只是一点点。虽然请别人吃饭的时候,她总是抢着埋单,但是在家里面,每顿饭总是节省到只有一个素菜、一个荤菜。
不过我的母亲是那种哪怕口袋里只有两块钱,也要在别人面前装得像一个百万富翁那样豪爽的人。直到现在,兜兜转转,她还是在用这样的方式生活着。
我的母亲经常会突然消失一段时间,于是房东就会找我来要房租。她的这些亲戚每天都要开饭。曾经有一天,我的口袋里面只剩下两块钱,看着他们,看着这个地方,我真的想哭。因为我不知道,这两块钱用完之后,明天如何生活下去。
母亲消失的时候,我必须自己赚钱支撑这个家,同时也是支撑我自己。靠着同学的关系,我接到了一单礼品生意。我还记得我和我的同班同学一起,跑到别人的厂里和别人谈判。不过他们很快看穿了我的底价到底是多少,这个合同签得有点灰溜溜。不过好歹有点钱赚,心里面已经算是很满足。
还有一次,我母亲不知道从哪里拖来一百箱饮料,从东北运到了深圳。而她自己却不知去向。我手忙脚乱地找了一个仓库把这些饮料存放起来,但是开始为仓储费发愁。
面对这一大堆连我都没有听说过名字的饮料,我和我的同学一起,推着自行车,开始一家店一家店地推销。
求人真的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要面对别人毫不留情的拒绝,或者是那种干脆不愿搭理的样子,现在回想起来,还好那个时候年轻,刚刚走出校门,反而能够承受这些东西,如果是现在,我真的很难想象自己,还能不能像那个时候一样,去做这样的事情。
结果,就这样,在炎热的天气里,有一天下午还下着雨,我们的自行车倒在地上,一箱子的饮料从后座上面摔了下来。那个时候,一刹那我感到一种绝望,觉得自己不可能做任何事情。我知道我的那位同学那时候和我有着同样的感觉。
不过幸运的是,我们的这种软弱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我记得,我们扶起自行车,继续一家一家推销着我们的饮料。
最后,我记得,终于有一个好心人被我们感动,于是我们又赚了一点钱,可以解决一大帮人一个月的生计问题。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几个月的时间,很快我发现,原来我和我的母亲对于生活的价值观、生存的方式实在有太大的区别。
我的母亲总是拿一些她身边的年轻女孩给我举例。谁谁谁嫁给了一个有钱的老头,谁谁谁嫁给了一个港商,或者是谁谁谁做了二奶,而她获得多少多少的房产。
在我母亲的眼里,钱才是最重要的,无论如何也不要和钱过不去,因为只有足够的钱才能够生存。
但是我不这样看。我觉得,如果真的爱上一个人,那个人很有钱,倒也是不错的一件事情,但如果只是为了钱却并不值得。
我们闹翻了,从此我和她断了来往,但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我已经没有办法再回到上海,于是我要在深圳从头开始。
为了生活,开头的几个月,我什么工作都做过。酒店服务员,仓库管理员,还有国有企业的每天闲着没有事情做的老总秘书。换工作的原因,最主要还是工资问题,因为要租房子,要应付日常的支出,因此那个时候,选择工作的首要标准是工资是不是高。直到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进入了一家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从此我的生活重新走上了轨道。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如果我没有选择来到深圳,没有跟着我的母亲的话,我会像我的不少同学那样,几个月下来,在外资企业已经有了不错的表现。有时候,我会觉得,我好像浪费了半年的时间。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真的要感谢我的母亲,感谢在深圳的这段日子。
因为在这段日子里,我看到了那么多在生活底层挣扎的人们如何生活,我也接触到了形形色色三教九流的人物,他们做着不同的事情,有的人循规蹈矩,慢慢寻找着机会,有的人用不正当的手法,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赚到最多的钱。但是他们最初的出发点都是一样,为了生存。
在这段日子里面,我也体验到了,很多时候为了生存,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韧劲来面对这个社会中的人和事。
我的那位同学,我们在深圳一起待了一个月之后,他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湖南的一个偏远县城,他说过,他的理想是要进电视台工作,之后我听说,他在县城的电视台主持少儿节目。后来我们失去了联络。
八年之后,当我们在北京再见的时候,他已经是珠海电视台的一名编导,而我则成了凤凰卫视的一名记者。他告诉我他用五年的时间,从县城走进省电视台,然后又只身来到珠海,从一名编外人员成为电视台的正式员工的整个过程。他说,深圳的那段日子,教会他,如何在艰难的时候,勉励自己一定要走下去。
分页:123
其实大家都比我们看到的更努力
文/姜小姜够靠谱
因为曾经复读的原因,我的很多同学都上班一年多了。陆陆续续的联系,让我这个赋闲在家不愿意学习就等着开学的人,越来越为自己的懒惰汗颜。
高中同学留在天津做IT了,常常看到他朋友圈分享着自我励志的状态,每次问他还考研么,他从来都是斩钉折铁的迅速回答:考啊。隔着手机我都能感受到他充满决心的语气带来的风。有时候我会在早上醒来看到他前一晚的留言,一般都是凌晨以后的,在我已经昏睡的时候他发来的问候,不知道是不是刚刚编完一个程序准备睡了,还是跟我说几句只是休息下,还要接着工作。
朋友在香港面试,结果最后一轮加了远程英语面试,人力资源隔着电脑跟他交流。他本身的大学是有英文授课的,而且还考过几次GMAT,结果因为不满意自己的表现,郁闷了好久。
北京的小姑姑,现在做了美术总监。刚到工作单位的时候,好几次在公交车上背单词都坐过了站,孩子今年快两岁了,才第一次回老家。
其实大家都比我们看到的更努力
妈妈朋友家的儿子,比我小一年级。年初参加雅思考试,打了7分。想要申请的学校分数好像不够奖学金,放假在家玩命儿整英语呢,他妈带他出去吃饭都不肯去。
在事务所上班的同学,晚上加班到跑才赶上地铁的最后一班回家。跟我开玩笑说,自己包车回来的,好像得几百万的车吧……那时候她还没吃晚饭。
许多朋友都羡慕油田子女毕业就能回来上班。我以前的一个姐姐,休年假出去旅游了,好像还带着要考核的书,那天还跟我抱怨说,真的岁数大了么,怎么记东西这么费劲儿了呢。我几个好朋友参加工作不久,申请了北京带薪进修的机会,十天的准备时间。我了解的朋友,高中时候我一回头找她唠嗑,她就是在半梦半睡中。不知道经历了怎样的努力,脱颖而出的。
曾经的同桌做了妈妈,我觉得她又轻松又幸福。前段时间聊天,为家里刚刚起步的店面加班加点的奋斗着,常常收拾完已经凌晨三四点,早上八九点送酒水的来的时候,她往往脸还没来得及洗。
爸爸单位一个阿姨,几年前单位定岗,她因为缺一科资格证。同组的同事每个月都比她多拿奖金,她说,我俩干一样的工作,为啥他就多拿钱,领导对他说话还客气呢。一咬牙一跺脚,自己也报名参加考试。后来也的确考下来了,就是CPA。
六楼的阿姨,参加工作时候是院长办公室收发报纸,打扫卫生的。五年里去长春考了不知道多少考试,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办公室。
日本留学的姐姐,去年在北京恋爱了,对方是清华的硕士,在研究所做科研工作。两个人还没等多你侬我侬,对方家长就去了北京见了姐姐,言辞之下,不单单炫耀了自家家世背景,还居高临下的对姐姐提了很多要求。姐姐一气之下,辞了工作,回日本考上了研究生。我跟她说,日本研究生多难毕业啊,她回我的是,她现在还在一家机器人公司兼职,觉得生活挺有意思的。
在英语小组学习认识的辽宁小哥,那时候看他准备出国考试日,日签到都很早,前几天说留学的事得推迟了,我知道他已经考过了,很奇怪,问他这是要放弃么他说,家里的公司的一个项目需要他签字。
一个副总裁在微博里说,他从毕业开始,就很少凌晨前回家了。也的确,他日常的微博总是在两三点更的。
回忆小马甲是靠在微博里展示他的猫猫狗狗赚人气的,我却总看到他也是零点左右发出去跟妞妞玩的照片的。
我还有很多朋友,都在发奋努力着。他们许多人付出着自己念书时候,觉得自己死都不会累成这样的汗水。甩掉了念书时候,怎么都甩不掉的肥肉。工作了的他们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更加的努力着。
念书时候,我们容易更懈怠,因为父母不会根据你每天有没有收获来给你生活费,但是工作了,你每天付出的汗水,一定是比你每个月拿的工资多的,老板是根据你干多少活给你加薪。如果把生活费看成你努力所得呢大学里安逸的生活是不是过得更不踏实了
我们看到的每天悠哉的挥霍混日子的人可能也有,家里强大的后盾支撑着他们更享受自己肆意的生活,可是生活最可怕的就是,家世比我们好的仍比我们努力着,就像那个出国念书的小哥。
你继续努力,你想要的,岁月都会还给你。
而事实上,我们身边的人都比我们看到的更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