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考研之路:相信自己,永不放弃
文/王江涛
1996年,我在一家政府机关工作,待遇不错,可以分房,但无法适应机关生活,决意考研。当时仔细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生性自由散漫,也不适合公司工作,最喜欢做一名大学教师。由于从小倾慕北大,自幼喜爱古典文学,决定报考北大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专攻魏晋隋唐文学方向,以后争取留校任教。当时并没在意,自己是跨城市、跨校、跨专业考研,难度极大。
1996年9月,专程前往北大,咨询考研信息。中文系只提供专业课参考书,没有历年试卷,不提供导师联系方式,很是郁闷。目睹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前往中文系,立志考研,压力不小,毕竟只是个人兴趣,从未专业学过。好在有位高中同学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所以冒然找到中文系研究生宿舍楼,寻找熟人。碰巧同学的朋友正在中文系读研,了解了很多情况,准备报考钱志熙先生的硕士。钱先生是葛晓音教授的弟子,袁行霈教授的再传弟子,仰慕已久。晚上借宿于朋友的宿舍。
第二天上午,在朋友的宿舍中偶然看到一份北大校报,上面有一则消息,引起我的极大兴趣:1996年9月,国内第一个宗教学系——北大宗教学系成立了!精神为之一振。当时对于宗教的兴趣已经大于文学,感觉冥冥之中,命运在召唤我。经过深思熟虑,决意转考北大宗教学系。好在从小对于升官发财没有什么兴趣,计划硕士毕业后赴美读博,然后争取回北大任教。
当即前往宗教学系了解相关情况,当时要考五门:英语、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西哲学史和宗教学原理。由于本科学习英语,所以英语不用复习,难就难在专业课,从未接触过。北大宗教学系本是哲学系的一个专业,1996年独立成系,事实上还属于哲学系。国内传统上把宗教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而在国外,宗教学和哲学分庭抗礼。我一直认为,宗教类似于文学艺术,讲究感性和直觉;而哲学类似于理科,讲究理性和逻辑,两者大相径庭。宗教学的专业课以哲学为主,不是我的长项,又是一大难关。
根据系里公布的参考书目,跑遍了北京各大书店,终于买全了所需书籍,包括赵光武先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大中哲教研室《中国哲学史》、南开大学《西方哲学通史》、吕大吉先生的《宗教学通论》等十多本书。
由于在职考研,工作很忙,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复习。直到1996年12月,才真正开始全面复习,每天晚上回到宿舍,挑灯夜战,很是辛苦,觉得这帮哲学家真是有病,恨不得一刀捅死算了。由于智商较低,迄今仍然不知所以。考试时,专业课参考书看了一半都不到,满分500分,我取得了254分的好成绩。只有英语过了,其他四门全部挂掉,专业课平均三四十分,很是悲惨,第一年考研以大败告终。
考研失败了,单位也知道了。当时各地正在精简机构,由于我在那个单位学历最高,专业最对口,我想肯定不会是我。单位中有很多老同志,眼看就要退休了,我以为会有人提前退休。一天,领导找我谈话,问我是否知道要精简机构,我自然知道。领导告诉我,我们单位只有一个指标。我好奇地问是谁,领导严肃的说:“就是你。”当时感觉犹如五雷轰顶。我质问领导为何是我领导说:“因为你工作态度不端正,又要考研。”我便无话可说,由于不喜欢机关工作,我在班上经常看一些《太平广记》之类的闲书,还把英国作家劳伦斯的禁书《查泰来夫人的情人》翻译了三分之一,后来觉得出版可能性不大,全部销毁。
当时决意考研,不想在机关混一辈子,便向单位请了半年假,回家复习。单位允许我带薪复习,但告诉我如果明年再考不上,工作也就没有了。我和父母压力都很大,好不容易大学毕业,找了一个还凑活的工作,眼看就要没了,考研并没有很大的把握。好在父母非常开明,并未表现出来。
1997年7月,再次回到父母身边,面临第二次“高考”。7月至9月复习得还可以,不幸的是,九月份问题出现了。由于父母觉得我很艰苦,每天给我订了牛奶补充营养。从小家中清苦,没有喝过牛奶。每天早上起床,我一般不吃早饭,先空腹喝下一斤牛奶,偶尔吃个鸡蛋。喝到9月,胃开始出毛病了,每天腹涨,吃的东西完全无法消化,每天基本无法进食。
我和家里都很着急,去了很多医院,吃了胃必治、玛丁琳各种胃药,效果甚微。由于进食不多,每天靠牛奶补充养分。一边喝奶,一边吃药,复习效果很差。由于无法进食,大脑空空如也,每天只能学习短暂的四个小时,上午两个,下午两个,晚上只能看电视。很多考研的同学可能会羡慕我的幸福生活,但我当时看电视比学习痛苦多了。直到1998年考研结束之后的5月,我偶然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很多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胃里缺少一种酶,所以有的人不适合喝牛奶,可以喝酸奶。那时我才恍然大悟,戒了牛奶,胃才慢慢好转起来,可惜为时已晚。有的时候,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会毁掉考研大业,深有感触。
1997年9月直至考前,我在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身体不适中度过。当时以为运动不够,所以每天早晚各散步两次。戴上耳机,徘徊在迷茫的街道上,看着熙熙攘攘的车水马龙,只有我深陷在孤独的世界。不知道明年我将面临什么样的结局,也不知道我的未来在哪儿。
经过半年的复习,参考书终于基本看完。1998年3月,考研成绩下来了,315分,满分500分。记得当年及格线310分,通过了,不幸的是政治只考了49分,而单科及格线51分。马上跑到北大研究生院,花了10元,递交了政治课查分申请表。结果下来,老天助我,竟然查来两分,政治变成了51分,终于及格了!当年北大宗教学系只录取一名硕士研究生,全国20多人报考,只我一人过线。打电话问学校,得到喜讯:我被录取了!等复试通知吧!喜讯告诉家里,父母也很高兴,单位开始准备办理我的离职手续。
蹊跷的是,等到4月份,复试通知杳无音讯。急忙打电话问学校,告诉我不能录取了。忙问原因,说是一位同学报考西方哲学专业,考了345分,未被录取,所以转到宗教学专业,总分比我高,我不能上公费了,只能读自费或委培,学费两万八,没有生活费,住宿自理,共需五万左右。
我联系了全国所有的重点大学宗教学专业。人大、复旦、南京、中山等大部分学校都已招满,只有四川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对我有兴趣。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四川大学也未能如愿,而上海需要交一万八的费用。经过综合衡量,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北大,把工作四年积蓄的四万元花在了北大,还借了家里一万。但我不后悔,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还会选择北大。个人觉得校园熏陶比具体专业对人的影响更为深远。
我在考研时,羽泉刚出了第一盘专辑《最美》,那盘磁带伴我度过了最黑暗的考研岁月。最后,把那首《爱自己》送给像我当年一样迷茫、一样痛苦的兄弟姐妹们:“最孤独的时候,不会有谁来陪伴你;最伤心的时候,也没有人来呵护你。只有你自己,经历着一些必经的经历;只有靠自己,才能回答一些生命中的难题。”
相信自己!永不放弃!
分页:123
生命的旅程不允许悲伤的泛滥
文/扬墨
土掩尘盖,当华秋作为一阵风毫无预备地席卷而来,落叶漫天,纷纷扬扬,像是冬雪一般,却更像是疲倦的蝴蝶,无力旋转,掉落,最终入泥为土。
每一次路过这染红了记忆的枫林小道,耳边就会有一阵阵断断续续的声音回荡,婉转却飘渺,带着悲壮的浑厚,不舍的轻吟。
那是落叶对着树在歌唱,用那沙哑的声音,倾诉无数春秋以来的岁月里,那些积淀下来的温存。一直以来我是不喜欢这样的声音,如同悲鸣,唱着无奈,悲情与不舍。直到深秋,冬至,那些音调就渐渐地消失了,无数已经失去温度的躯体,轻飘飘地,早已入土,化作无形沉淀在树的脚下。偶尔抬头望望天,冰冷的枝杈突兀向天,把渗着灰的天分裂得支离破碎。沉沉的,暗暗的,我不忍去倾听那秋季里散落的碎影悲鸣着怎样不幸的命运。
这本是生命的轮回。
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站在一棵树下,我回头看见他的时候,他正小心翼翼地接住一片叶,即将掉落的一片脆弱躯体,然后摩挲许久,又让它回归入土。
我好奇着,默默地看着他的背影,突然响起掌声,是他在拍手。一拍一拍的节奏很沉稳。看到这一幕的我霎时惊异,一片片的叶随着掌声的节奏,仿佛有了回应,一片接着一片,或许是巧合,单薄的叶片像是被唤着,应和着这样的节奏。旋转,飞舞,飘落,摩擦,每一个瞬间都成乐章,每一种姿态都有韵律。
正是出神之时,那背影已经消失,留我独自一人,与这叶的悲鸣同伴,我学着拍起手来,却再也不见那样的风景。
直至后来,一次偶然,有人发起一个问答,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
看了许多种见解,最后退出了页面。怎样给出一个确切的理解深思冥想,生命的意义。
依然是一年一度的秋,萧瑟的景象一如从前,只是如今看在眼里,少了那么些许悲伤,多了一些告别的壮美。
再看见那漫天的落叶,我还是习惯性地拍手,不知道有多久,我依然找不到合适的节奏,只是突然就看见了熟悉的那一幕,我停止了鼓掌。
无数逝去的生命,尽管只是一片叶,或大或小,它必定感觉得到身体脱离了生命本体的疼痛,树或许也会不舍,但无数的叶落之后,在寒冬过后,他依旧会拥有更繁密的绿。那些在最后以疼痛结束命运的叶,我不知道它们会不会泪流。但后来想想,或许应该是不会的,只是自古以来命运的轮回,来到世界,绽放自己,添一份绿,蓬勃生机,度过春夏,感受短暂的快乐,最终疼痛,掉落,入土,沉睡,化作无形,这便是一场生命的旅程。而那些纷纷洒洒的枯黄的思绪,最后的灵魂,成就了新一代生命的孕育。它们也拥有无尽无形的母爱,在这旅程的终点站,它们不悲伤,因为相信。
相信,最美的,不是华丽,是沉淀在岁月里,无私倾尽了自己所有的那些记忆,或许不为人知,却拥有了一场足以被时间铭记的旅程,在这世界感受过春风,也吟唱了夏季,结束已经不存在意义。
生命的这场旅程足以诠释它的意义,如落叶一般。
或许时间会告诉你,生命的旅程不存在悲伤,更不允许悲伤的泛滥。
分页:123
现在问自己,你该坚持些什么
有一天上网,收到这样一份短消息,标题是:“现实中,我们该怎样权衡放弃与坚持”
正文是这样的:“老师,在我看得许多有关励志方面的书中,有些里面提到要学会坚持,而且举了很多因为坚持最后取得成功人。而在一些书中,里面也会告诉你要学会放弃,学会转身另辟蹊径,然后重新寻找适合你的道路。可在现实中,我们身处其中,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很难分辨我们到底是该继续坚持还是重新回到起点,做出新的选择。在此,还请老师帮助指点迷津。”
看到这份留言,我也深有感触,毕竟这也是很多人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我想更详尽地把这个问题给大家谈一下。
人的一生当中要面临很多选择,这并不是问题,因为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而变得成熟。问题是正如文中这位朋友所言,到底什么选择才是对的,什么才是错的;哪些是应该放弃的,而哪些又是应该坚持的
励志方面的书籍,大家并不陌生。他给了普通人一个伟大的梦想,并告诉你,在遇到难时,一定要坚持。同时书中还会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案例告诉你:他们都是通过坚持,最终达到了成功的彼岸。
现在回到现实,我们身处其中,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到底是该坚持还是放弃我想,这无非要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们为什么坚持
目标是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源自内心的最原始的驱动力。有了目标,我们才不会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唐僧能够坚持不懈19年,行程5万余里而不放弃,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普渡众生,把佛教发扬光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生活的激情全部来自于目标的追求:有的人是为了成就事业而坚持,在商场上忘我地打拼;也有的人是为了让女儿上学能够背上一个新书包,起早贪黑卖茶叶蛋。不管目标是什么,也不管目标的大小,但只要目标存在,就足以在很大程度上支撑我们前行。
对于大多数在校学生而言,也同样要问一下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很多人迷茫、困惑、没有动力,到了职场上依然是这种状态,其根源便在于目标的缺失。而目标,则是支撑我们前行的最高信仰。
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有这样一篇调查似乎也说明了什么: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穿越各自的玉米地。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临出校门前,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
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25年,他们穿越玉米地。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又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为什么要穿越玉米地,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故事到此完结,具体到底是真是假,我也不知道,因为我看到的时候就是不具名的,不知道是何人所写。不过,在这里,我们的确看到了人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将这个规划细细拆分,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发呆。而对于那些还在困惑、迷茫、郁闷、无聊中虚度光阴的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呢
如果是我们生命中追求的东西,我们无疑要坚持。而对于那些无所谓的东西来说,过度坚持,则会更多地浪费我们的时间。所以,把精力花在你认为该做的、值得做的事情上,才更有意义。如果方向本身就是错的,一味坚持,只会把我们推向深渊。
第二,我们凭什么坚持
一旦遇到困难坚持不下去,我们常常会听到来自亲朋好友的劝慰,“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等。
对于坚持,我同样深信不疑。因为坚持的过程,是对我们毅力的一种考验,也是我们成功的必经历程。“磨杵成针”的典故,更是说明了这样一种道理。我们都渴望“平步青云”,但那种几率,还不如买彩票中500万更为现实。
回头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个典故:“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铁杵”之所以能够磨成“针”,是因为“功夫深”。这个道理,世人皆知。但大家却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前提,那就是“铁杵”。要想磨成针,只有“功夫深”是不够的,还需要“料”——铁杵。如果是一根木棍,到最后只能磨成一根棒槌。所以,在强调“坚持”的重要性的时候,我们还要问一句自己:“我到底是不是这块料”如果不是这块“料”,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你到底是哪块料如果放对了地方,木头也会有他不可替代的作用;否则,钻石也可能一文不值。
那么,决定“料”的性质的因素又是什么呢主要有两个:一是性格,二是优势。
首先来看性格。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顾问罗杰安德生有一个惊人的发现:98%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性格相适应,相反,失败者们则总是想在自己性格不适宜的领域获得成功。上帝是公平的,他对每一个人都寄予了厚望,他给了别人那样的天性,就一定会给你这样的天性,他让别人在这个领域成功,就一定会让你在那个领域获得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种性格都有其擅长的职业,有的人擅长这一行,有的人擅长那一行。无论是哪一种性格,你都应该接受它,并按照这一性格去寻找适合的职业。然而,遗憾的是,世界上几乎有近一半的人正在从事着与自己的性格格格不入的职业。
性格无好坏优劣,只有合适与否。如果找对职业,每一种性格都能成功。本人一直信奉一个观点:天下无不可用之人,关键是用在什么地方。这种用人观念,在一些优秀的外企,比如IBM,应用得非常成功,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也异常地高。而国内的企业,在这方面则连是起码的认识都不具备。他们更多地相信“磨杵成针”,相信只要坚持努力就会取得成功。由此造成本土企业效率低下、员工积极性不高,根源之一也就在这里。
所以,一定要认清楚自己的性格是哪种类型。有人向我求助职业规划方面的问题时,我通常第一步就是要看看他们的性格类型。在这里给大家推荐我在第一职场论坛常用的《DISC性格测评》,一是因为这个工具比较实用,分析起来相对简单,容易掌握;二是因为大多数的世界500强都在使用这个工具进行人才测评。许多想进世界500强的朋友们,一定要想清楚应聘的职位是否与性格相吻合。这样录用的可能性也会更高一些。同时这也为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一定要认识自我,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其次看优势。
盖洛普将其称为“才干”。而中国人更习惯将其称为天赋。我们常常会发现,做同样一件事,有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轻而易举地完成,而且相当优秀;而有的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则仍然不能达到要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在于后者不努力,而在于后者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如果你从事的工作能够充分发挥你的天赋,那么,你极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成功率。同样,中国与此相反却非常盛行的则是“木桶理论”:更强调补短的重要性,而忘记了长处的发挥。
不是说补短不重要。相比较而言,补短能够使我们达到“及格”,而发挥优势则能使我们达到“优秀”。在现实工作中,“及格”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一个起码要求,让我们不被淘汰;而“优秀”则会为我们的事业成功贡献更多的砝码。
奥托·瓦拉赫是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老师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在绘画艺术上是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同学,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质,建议他试学化学。于是,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在同学当中,这位在文学和绘画艺术上的不可造就之才竟然成为公认的在化学方面“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找准属于自己的道路,踏踏实实干适合自己的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就是奥托·瓦拉赫给我们的启示。如果你看不到自己的优势,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是你今生最大的缺憾。
自尊和自信来源于对自己优势的确认,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确认自己的优势是人的“精神生长点”。你必须独具慧眼,善于发现自我,把握你的这一最重要的“精神生长点”。
切记:即使是智商很低的人也有自己的天赋。在中国,有一位无师自通的指挥天才——舟舟。这位重型先天愚患者,500万分之一的发病概率,却在音乐指挥方面取得了常人难以想像的成绩,这足以说明天赋的重要性。
所以,对于坚持还是放弃,我的观点是:如果你所做的事符合自己的目标,并且符合自己的性格、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困难对你而言只是暂时的,坚持下去,你会取得比普通人更大的成功。
如果目标本身不符合自己的性格,也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建议你放弃,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目标、性格、优势三者吻合,才是最佳的选择。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目标,那就做你适合的,同样会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