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工作也有400次想辞职
再好的婚姻也会有200次想离婚,再好的工作也有400次想辞职。
最近的工作很忙,准确的说是从换了工作以后就变得很忙。遇到的困难不多,但是内心的战斗却很多。每次遇到战斗的时候都愤愤的想要辞职,愤愤的讲现在的工作怎么不让人满意,但是终究没有一次下手写辞职信。
其实没有一份工作是会让我们完全满意的,哪怕是把爱好转变成工作,也会遇到很多困难让人痛苦。因为付出的工钱,不是为重复简单劳动的报酬,而是为解决困难的报酬。那些不断发生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成长,也让工资的数额不断长大。有时候会觉得如果如果今天一天没什么大事,没什么大的问题需要去打电话,去想办法,去谈判,那今天会比较轻松的度过,但是这样的日子一过两三天,就会感到不安,感觉特别对不起公司付给自己的工资。这种很欠抽的想法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很是自虐。
刚上班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工资很低,无法生存;房租太高,找不到最好的性价比;老板太严苛,仿佛永远和自己过不去;同事冷漠,看谁都是势利眼。于是,当我们从一个友善的可以乱用毛巾,乱用杯子喝水,乱穿别人衣服的大学环境走出来的时候,会感到从骨子里的陌生和恐慌。于是大家羡慕那些生活的怡然自得的人,心想如果换到他的那种行业和公司里,是不是就能过上那样的日子,舒心,钱多,没啥大事儿闹心。
前几天一个网友写了一段话给我,大体是评论现在的人对于吃苦和收获的态度。她用了很形象的一个例子来讲:当一个小公司成立希望你加入的时候,大多数人觉得没前景工资低困难多,不愿意与创业公司一起成长;他们并不想要伴随一个小公司在困难中不断前进,只是想等小公司飞黄腾达上市的那一刻去分得一杯羹。可是他们又不想等小公司变成大公司,嫌弃规矩多,空间小,层级多,同事冷,各种不开心不愿意。现在的人到底想要什么恐怕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这个比喻很形象,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怯怯的想法。不想去吃苦,总存在侥幸心理,总觉得对方一个各种待遇好的公司可以很侥幸的把自己漏进去,之后自己就能如鱼得水,真的会这样吗
前几天Winter跟我讲,她申请港大被拒了。我说为什么她说她雅思太低了,港大录取的大多是没什么工作背景,但是英文好的陆生,她恰好是英文不好但是有工作背景的。可是如果Winter真的不用英语,而是用一年半的背景进去,恐怕会更痛苦。工作背景是个软条件,很难有标准来衡量,倒是英文是实打实的东西,听说读写一样不能差。倘若有一点Weak,如何面对港大的英文授课,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听懂教授的课程恐怕这才是最可怕的后果。我跟Winter讲了自己的担忧,果然她开始心里舒服起来,不那么愤愤或者难过。
有时候想到自己都工作三年半了,对行业的很多东西还都一知半解,就感到恐慌。特别是在三年半这样一个很节点的时间上,当理想和梦想慢慢变成工资单一点点发下来的时候,会很明显的感觉到,这理想的实现着实慢了点,内心最原始的冲动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在慢慢变弱。很多同龄的同事也频繁的发生抱怨性的跳槽,有时候我在想,跳槽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还是Winter,她讲:“昨天有人跟我说,之前我在的公司的那个客户组,一般account都是By campaign的换人,三个月一换,结果我一算,我呆了15个月,做了7个campaign,我真的很感激这份工作。”这15个月,她几乎夜夜加班到半夜,很少2点之前回家,她周末都在加班或者睡觉,在一个小气死的台资公司里,拿着很低的薪水,生活在全中国物价最高的城市里。我至少劝她跳槽10次,还帮她投递简历,但是她一直扛着,到现在。她跳槽了一次,现在的工资是去年此时的两倍,这个两倍,是给与她在新工作中需要承担的难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绝不是给她用来重复过去的简单劳动。她用她一年半的经历总结过一段话:
“不能说你工作了1-2年之后AE就应该是SAE,而是,你有没有这些收获,有没有这些心得,更有没有在工作中注意到,title跟年限不是完全的正比例关系。你可以用心去加快这个比例系数,也可以delay你的青春和时间。”
换句话来讲,任何工作最关键的不是做什么内容,不是纯干活,而是从中学会了什么,提炼出哪些对自己未来有用的内容,并能够将自己的未来塑造的更加有价值。
这样的一段历程会很辛苦,遇到很多困难,会有很多的争执以及彻夜不眠的夜晚;我们会容颜不再嫩的滴水,会有黑眼圈和眼袋;我们会有好多次想辞职,你会有很多次愤愤不平。但是,如果我们想要一个平凡而普通的生活,注定不用忍受这样的锤炼;而如果想要一份不平凡的经历,那就要经历艰苦的历练。那些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挨过的骂,有一天会噼里啪啦的回报回来。那一天,有一天,我们会看到来自很多人的尊重与仰慕,这才是最公平的奖赏。
分页:123
一直一直都要有梦想
一直一直都要有梦想,即使不再年轻。梦想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屋住,不过当你拥有的时候,总觉得精神饱满,自信充沛,太阳特别明亮,鲜花也特别芬芳。
今天有个朋友在网上跟我聊天,有一句话打动了我。
他说“是的,我们今年本来可以买奔驰,但我们用来做事了,在还想做事还能做事的时候去做事。既然上帝给了我翅膀,我试试看飞一飞,也许能看到大多数人看不到的风景呢”。
他曾经是个很拽的人,年轻的时候玩摇滚,在夜总会唱歌,放荡不羁。爱情倒很保守,异地恋了好多年,娶了一个初恋的大学同学。
我们认识是因为工作上的合作,刚开始的时候,我甚至觉得他有点不识时务,他常常不太尊重我们日常的“规则”,冒出一些奇怪的论调。
我们的合作并没有成功,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变成不错的朋友。
他第一次跟我说要做电子商务的时候,不能说我没有在内心嘲笑了一下的,很多我认识的不靠谱的人,都扬言自己要创业,3年做个上市公司之类的,但不用说成功,真的有胆辞职出来做的,也并没有几个。不过基于朋友的立场,我还是给了一些意见,并且直接反对他们3个原始股东平分股份的做法。
年前见面的时候,他的网站每月流水已经有十几万了,虽然不算有多么出色,不过发展势头还算不错。
他年龄不算很大,但也不小了,今年整30。我感慨的是,年轻的时候保持梦想是那么简单,年轻是跟梦想共生的,要周游世界,要公益扶贫,要厮守终身,要扬名天下。
可是我身边的朋友,越来越满足于,今年换辆新车,明年多买套房子。如果敢提起“梦想”两个字,他们一定会耻笑你说“怎么还这么不成熟”
所以我才尊重这个朋友的梦想。梦想真的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屋住,不过当你拥有的时候,总觉得精神饱满,自信充沛,太阳特别明亮,鲜花也特别芬芳。
分页:123
现在问自己,你该坚持些什么
有一天上网,收到这样一份短消息,标题是:“现实中,我们该怎样权衡放弃与坚持”
正文是这样的:“老师,在我看得许多有关励志方面的书中,有些里面提到要学会坚持,而且举了很多因为坚持最后取得成功人。而在一些书中,里面也会告诉你要学会放弃,学会转身另辟蹊径,然后重新寻找适合你的道路。可在现实中,我们身处其中,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很难分辨我们到底是该继续坚持还是重新回到起点,做出新的选择。在此,还请老师帮助指点迷津。”
看到这份留言,我也深有感触,毕竟这也是很多人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我想更详尽地把这个问题给大家谈一下。
人的一生当中要面临很多选择,这并不是问题,因为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而变得成熟。问题是正如文中这位朋友所言,到底什么选择才是对的,什么才是错的;哪些是应该放弃的,而哪些又是应该坚持的
励志方面的书籍,大家并不陌生。他给了普通人一个伟大的梦想,并告诉你,在遇到难时,一定要坚持。同时书中还会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案例告诉你:他们都是通过坚持,最终达到了成功的彼岸。
现在回到现实,我们身处其中,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到底是该坚持还是放弃我想,这无非要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们为什么坚持
目标是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源自内心的最原始的驱动力。有了目标,我们才不会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唐僧能够坚持不懈19年,行程5万余里而不放弃,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普渡众生,把佛教发扬光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生活的激情全部来自于目标的追求:有的人是为了成就事业而坚持,在商场上忘我地打拼;也有的人是为了让女儿上学能够背上一个新书包,起早贪黑卖茶叶蛋。不管目标是什么,也不管目标的大小,但只要目标存在,就足以在很大程度上支撑我们前行。
对于大多数在校学生而言,也同样要问一下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很多人迷茫、困惑、没有动力,到了职场上依然是这种状态,其根源便在于目标的缺失。而目标,则是支撑我们前行的最高信仰。
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有这样一篇调查似乎也说明了什么: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穿越各自的玉米地。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临出校门前,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
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25年,他们穿越玉米地。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又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为什么要穿越玉米地,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故事到此完结,具体到底是真是假,我也不知道,因为我看到的时候就是不具名的,不知道是何人所写。不过,在这里,我们的确看到了人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将这个规划细细拆分,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发呆。而对于那些还在困惑、迷茫、郁闷、无聊中虚度光阴的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呢
如果是我们生命中追求的东西,我们无疑要坚持。而对于那些无所谓的东西来说,过度坚持,则会更多地浪费我们的时间。所以,把精力花在你认为该做的、值得做的事情上,才更有意义。如果方向本身就是错的,一味坚持,只会把我们推向深渊。
第二,我们凭什么坚持
一旦遇到困难坚持不下去,我们常常会听到来自亲朋好友的劝慰,“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等。
对于坚持,我同样深信不疑。因为坚持的过程,是对我们毅力的一种考验,也是我们成功的必经历程。“磨杵成针”的典故,更是说明了这样一种道理。我们都渴望“平步青云”,但那种几率,还不如买彩票中500万更为现实。
回头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个典故:“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铁杵”之所以能够磨成“针”,是因为“功夫深”。这个道理,世人皆知。但大家却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前提,那就是“铁杵”。要想磨成针,只有“功夫深”是不够的,还需要“料”——铁杵。如果是一根木棍,到最后只能磨成一根棒槌。所以,在强调“坚持”的重要性的时候,我们还要问一句自己:“我到底是不是这块料”如果不是这块“料”,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你到底是哪块料如果放对了地方,木头也会有他不可替代的作用;否则,钻石也可能一文不值。
那么,决定“料”的性质的因素又是什么呢主要有两个:一是性格,二是优势。
首先来看性格。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顾问罗杰安德生有一个惊人的发现:98%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性格相适应,相反,失败者们则总是想在自己性格不适宜的领域获得成功。上帝是公平的,他对每一个人都寄予了厚望,他给了别人那样的天性,就一定会给你这样的天性,他让别人在这个领域成功,就一定会让你在那个领域获得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种性格都有其擅长的职业,有的人擅长这一行,有的人擅长那一行。无论是哪一种性格,你都应该接受它,并按照这一性格去寻找适合的职业。然而,遗憾的是,世界上几乎有近一半的人正在从事着与自己的性格格格不入的职业。
性格无好坏优劣,只有合适与否。如果找对职业,每一种性格都能成功。本人一直信奉一个观点:天下无不可用之人,关键是用在什么地方。这种用人观念,在一些优秀的外企,比如IBM,应用得非常成功,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也异常地高。而国内的企业,在这方面则连是起码的认识都不具备。他们更多地相信“磨杵成针”,相信只要坚持努力就会取得成功。由此造成本土企业效率低下、员工积极性不高,根源之一也就在这里。
所以,一定要认清楚自己的性格是哪种类型。有人向我求助职业规划方面的问题时,我通常第一步就是要看看他们的性格类型。在这里给大家推荐我在第一职场论坛常用的《DISC性格测评》,一是因为这个工具比较实用,分析起来相对简单,容易掌握;二是因为大多数的世界500强都在使用这个工具进行人才测评。许多想进世界500强的朋友们,一定要想清楚应聘的职位是否与性格相吻合。这样录用的可能性也会更高一些。同时这也为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一定要认识自我,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其次看优势。
盖洛普将其称为“才干”。而中国人更习惯将其称为天赋。我们常常会发现,做同样一件事,有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轻而易举地完成,而且相当优秀;而有的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则仍然不能达到要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在于后者不努力,而在于后者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如果你从事的工作能够充分发挥你的天赋,那么,你极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成功率。同样,中国与此相反却非常盛行的则是“木桶理论”:更强调补短的重要性,而忘记了长处的发挥。
不是说补短不重要。相比较而言,补短能够使我们达到“及格”,而发挥优势则能使我们达到“优秀”。在现实工作中,“及格”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一个起码要求,让我们不被淘汰;而“优秀”则会为我们的事业成功贡献更多的砝码。
奥托·瓦拉赫是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老师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在绘画艺术上是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同学,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质,建议他试学化学。于是,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在同学当中,这位在文学和绘画艺术上的不可造就之才竟然成为公认的在化学方面“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找准属于自己的道路,踏踏实实干适合自己的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就是奥托·瓦拉赫给我们的启示。如果你看不到自己的优势,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是你今生最大的缺憾。
自尊和自信来源于对自己优势的确认,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确认自己的优势是人的“精神生长点”。你必须独具慧眼,善于发现自我,把握你的这一最重要的“精神生长点”。
切记:即使是智商很低的人也有自己的天赋。在中国,有一位无师自通的指挥天才——舟舟。这位重型先天愚患者,500万分之一的发病概率,却在音乐指挥方面取得了常人难以想像的成绩,这足以说明天赋的重要性。
所以,对于坚持还是放弃,我的观点是:如果你所做的事符合自己的目标,并且符合自己的性格、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困难对你而言只是暂时的,坚持下去,你会取得比普通人更大的成功。
如果目标本身不符合自己的性格,也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建议你放弃,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目标、性格、优势三者吻合,才是最佳的选择。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目标,那就做你适合的,同样会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