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中国人寿

“十二五”及2015年国土资源系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扫描

2018-07-16 太原中国人寿

  伴随着又一个汛期的到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又迎来了一个忙碌的开始。

  “地质灾害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生命任务,是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地质灾害防御能力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批示精神,尽心尽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这是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向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发出的号令。

  姜大明指出,当前全国已经进入汛期,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尤其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一定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覆盖严密,工作上不留死角,把工作做在前面,落到基层,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4月14日下午,国土资源部组织召开了2016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会上,副部长汪民总结了2015年和“十二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并对2016年的防治工作进行了部署与安排。

  2015年干了啥

  2015年,国土资源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和工作部署,认真研判趋势,多次动员部署,督促落实防治措施,快速做好应急处置,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

  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8224起,造成287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24.9亿元,与2014年相比,分别减少25%、28%和54%;成功避让452起地质灾害,避免人员伤亡2万多人,避免经济损失5亿元。

  其中,四川省全年死亡失踪3人,甘肃省全年地质灾害零死亡,两省均创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低值。三峡库区连续13年未因地质灾害导致人员死亡。汶川、玉树、芦山、漳县、岷县等地震灾区,继2014年后再次实现地质灾害零死亡。

  上述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2015年,国土资源部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都做了哪些工作

  一是强化动员部署。2015年2月,召开趋势预测会商会,研判形势;3月,通报各地进展情况,交流、推进工作,印发通知对全年工作进行安排;4月,召开视频会议,进行全面动员部署;6月,召开紧急视频会,对汛期工作再动员、再部署。从年初到年尾,凡接到强降雨、连续降雨等天气预报,国土资源部都会及时下发通知,安排部署相关工作,派人进行巡查排查,督促提醒相关地区防治人员上岗到位、防治措施落实到位,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二是强化督促检查。2015年,国土资源部先后派出工作组赴三峡库区和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陕西、广东等地,检查督促地方做好汛期防灾工作,指导地方完善防灾减灾体系。2015年8月,国土资源部部署和开展了矿山和水电工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派出11个工作组对全国14个重点省份进行督导,其中派出4个工作组对云南、四川、甘肃、湖南等重点省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进行实地检查调研,督促四省建立完善资金保障、项目绩效目标评价、项目情况核实等系列制度和措施。

  三是强化预警应急。2015年5月,国家、省、市、县四级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同时启动,涉及全国31个省、303个市、1578个县;7月,联合中国气象局在广西柳州开展演练、召开会议,研究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精细化水平。“4·25”尼泊尔地震、“5·20”贵阳云岩滑坡、“8·12”陕西山阳滑坡、“11·13”浙江丽水滑坡、“12·20”深圳光明受纳场渣土滑动发生后,国土资源部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帮助指导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确保不因二次灾害导致人员伤亡。特别是陕西山阳滑坡和深圳光明垮塌事件发生后,姜大明部长第一时间带队赶赴现场指导工作,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任务。

  四是强化能力提升。2015年5月,国土资源部在四川丹巴召开全国地质灾害应急避险现场经验交流会,落实李克强总理批示精神,总结推广2014年丹巴东谷乡“8·9”特大泥石流等应急避险经验;7月,在乌鲁木齐举办地质灾害防治培训班,帮助培训新疆地质灾害防治基层工作人员。国土资源部通过在全国集中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和应急演练,提高了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2015年,全国共组织应急演练3.76万场,参加演练191万人,参加知识培训223万人次。

  五是强化综合防治。在汛期等重点时段,3000名应急专家分区指导和驻守,专业队伍包县、包乡提供技术服务,全年各地共派出省级应急专家工作组904次。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完成了三峡移民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验收,与国务院三峡办和湖北、重庆两省市召开工作会商会,后续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资金切块下达两省市。2015年,中央财政投入55亿元资金,支持云南、四川、甘肃、湖南、西藏、陕西等重点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十二五”干得怎么样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发布以来,全国各级国土资源系统立足基层,着力推广一整套涉及责任落实、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培训演练、主动避让、综合防治等贯穿防灾全过程的综合防灾体系,防灾效果明显。

  一是责任体系更加完善。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实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政府主要负责人为防灾第一责任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部门联动,全面细化梳理和落实各部门分工和任务,确保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统筹防灾力量,各地创新汛期一线驻守督导工作制度,充分依靠技术单位的技术优势,组成汛期驻守督导工作组;实行责任公示,坚持把隐患点的防灾责任落实到县、乡政府具体责任人和群测群防员,制定岗位责任制,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并向社会公示公布。

  二是防灾基础更加牢固。强化以行政管理、事业支撑、应急处置、专家咨询、中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五条线”建设,特别是在行政管理方面,各地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防灾力量不断加强;建立了以国家、省、市、县四级地质环境监测站为依托,专业技术单位、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防灾减灾工作体系。

  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161个市、990个县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31个省、171个市、420个县建立了应急技术指导机构。

  “十二五”期间,全国平均每年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228起,避免人员伤亡63238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1.5亿元,比“十一五”分别增加99%、67%和178%。

  三是防灾措施更加合理。强化调查巡查排查复查,完成1080个县的地质灾害1∶5万详查调查工作和15833处隐患点的勘查工作;完善群测群防体系,针对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地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编制应急预案,明确启动条件和撤离路线,向社会公布群测群防员和防灾责任人;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2011年至今,国家层面共制作预警产品697份,在中央电视台发布359次。

  四是资金保障更加有力。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有力保障了地质灾害各项防治工作有序开展。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共投入210亿元支持地方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完成了4000多个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保护了100多万人的生命安全。

  在地方财政保障方面,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设立了省级财政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年度资金额度近40亿元。“十二五”期间,各级地方政府累计投入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近500亿元。

  2016年干些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既有许多有利因素,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汪民要求,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一定要清醒认识到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挑战,时刻绷紧防灾的弦。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今年初,国土资源部通报了各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情况。汪民在4月14日的视频会议上对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部署——

  一是进一步提高做好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凡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都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本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任务来抓,切实做好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

  二是全力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不断深化推进四个体系建设,明确地方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主体责任。

  三是严格落实汛期各项防灾措施。一方面,全面开展隐患排查,另一方面,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面开展督促检查,同时在工程建设中严格落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坚决避免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

  四是强化重点地区重点时段防治工作。以汛期为重点时段,以三峡库区、西南山区、地震灾区为重点地区,特别是在建水利、水电、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工程和旅游风景区等人员密集区,指导监督水利、交通、旅游等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认真汲取近年来类似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事件教训,创新机制,落实责任,切实避免地质灾害导致群死群伤事件发生。

  五是全力做好应急处置工作。一方面,加强应急值守,及时报送信息,为防灾减灾工作决策提供可靠信息。另一方面,接到险情和灾情报告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助地方划定危险区,撤离人员,避免群众和抢险救灾人员二次伤亡。同时,加强应急演练,使隐患点周边群众熟悉撤离信号、路线和避险场所。此外,做好与地震、水利、武警黄金部队等应急救援机构的沟通联络,提高应对地震等重大灾害的快速响应能力、协同作战能力。

  六是做好扶贫攻坚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大多是老、少、边、穷的贫困地区。一方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可以为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是国土资源系统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另一方面,各地也要抓住党中央实施扶贫攻坚重大决定的契机,积极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沟通,将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优先纳入精准扶贫、易地搬迁的范围,将地质灾害防治与扶贫攻坚工作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御能力。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
  • 添加到通讯录
  • 关注我的公众号

    请长按选择识别二维码

    即可保存到通讯录!

    关 闭

    你好,这是我的微名片!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