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中国人寿

构筑地灾防治的坚实体系

2018-07-05 太原中国人寿

3月19日,阳曲县黄寨村水泉崖三巷地段发生大型黄土坍塌地质灾害,造成13户60余间房屋倒塌、掩埋,经济损失236万元,由于预警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7月19日,杏花岭区杨家峪村小北沟地段发生土坡坍塌灾害,由于监测到位,受滑塌土体威胁的3户居民安全撤离。

8月18日,我市地区局部暴雨,全市国土资源系统紧急行动,连夜排查地质隐患点,紧急搬迁56人,未造成人员伤亡。

今年以来,市国土资源局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全系统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实践,充分发挥国土资源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督”职责,时刻绷紧地质灾害防范这根弦,成功避让了多起地质灾害,努力将损失减少到最低。

变几百双监测眼睛为上万双监测眼睛

“泥石流应急治理主要采取的措施为避、排、拦、导、停、禁、植等。避,就是居民点、安置点应避开泥石流可能影响的沟道范围和沟口;排,就是截、排引导地表水形成水土分离以达到降低泥石流爆发频率级规模的措施……”

9月10日,市国土资源局聘请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对迎泽、小店两区国土资源管理所的全体工作人员,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乡长,以及各村的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地质灾害检测员等110人进行了培训。

“以前,我对我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了解点,但没有此次培训老师讲的这样系统。回去后,我要给我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进行详细讲解,让他们也系统、专业地了解地质灾害的防治。”迎泽区松庄村的地质灾害检测员这样说。

这是我市构筑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一个缩影。我市是本省地质灾害易发区之一,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构造地裂缝、采矿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泥石流等,直接威胁人类生命财产的地质灾害点及隐患点880处。为了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市国土资源局全力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共同责任机制,变“一家管”为“大家管”。

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张占军介绍,今年我市采取多项措施,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变几百双监测眼睛为上万双监测眼睛。一是下发群测群防市政府文件。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根据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现状,进一步明确了市、县、乡、村、矿、土地使用人及21个单位部门的职责;二是下发责任书。5月18日,该局组织召开了我市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参会部门和单位达44个。会议上,市政府向10县政府、市直有关局、委、办及大中型矿山企业等44个部门单位下发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将防治责任大范围、全覆盖到市级各部门和县区政府、矿山企业,做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三是完善网络。我市10县区79个乡430个村已经建立了820人的监测队伍。全市已向当地巡查人员及受威胁群众发放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840份、地质灾害防治避险明白卡6916份。同时,该局出资88万元,在全市设立了规格一致、内容统一的地质灾害隐患警示标志;四是加强培训。市国土资源局每年都对该市的地质灾害监测员进行2到3次系统的培训,今年该局编制印发了《地质环境管理法律法规文件汇编》、《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手册》、《太原市地质灾害隐患监督监测记录本》,全部发放到乡镇及国土所。对全市地质灾害监测员培训2000余人次。

夯实基层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

“要聘请专家,制定全村的整体治理规划。”“要对全村的居民分类安置。”9月14日,杏花岭区杨家峪村村委办公室内,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白托明,市国土资源局杏花岭分局局长王荣胜,副局长卫斌等专题研究杨家峪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杨家峪村是我市极易发生地质灾害的村之一,为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该村在国土资源部门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实行了分类监测、分段培训、分片包干、分线督查、分级负责的“五分工作法”,最大限度地预防了地质灾害的发生,连续4年成功避让了多起地质灾害,没有发生人员伤亡。

王荣胜告诉记者,为了搞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杨家峪村实行了“五分工作法”,一是分类监测。将全村按地质灾害极易发生、可能发生、不易发生分为三个区域,对极易发生的区域,采取一天一查,全年监测;汛期强化监测,四个小时一查;对可能发生的区域,实行半月一查,汛期重点监测,实行一天一查;不易发生的区域,实行一季度一查,汛期半月一查;二是分段培训。该村在党员干部中采取命题调研的方式,深入基层开展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调研。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村民,利用村委办公场地进行轮训、培训,着力提升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监测方法。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居住的居民,采取张贴宣传画、发放明白卡等形式进行宣传培训;三是分片包干。该村按照下庄、安圪洞等村民居住的区域19个片区,选出19个村民代表进行包干负责。同时,在全村的50多个党员中,以“当先锋、见行动,创先进、争优秀”为主题,按照“支部创五好、党员争标兵、共建新农村”的载体开展活动。具体而言,就是大力开展“三培三带三争”活动,即:按照居住片区,选择65岁以下的党员19个,为包片党代表。党代表要负责把普通村民培养成有责任心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把防治专家培养成党员,把防治专家中的党员培养成“两委”干部;在党员中广泛开展治理防范好地质灾害,带领人民群众致富,带领党员队伍致富,带领全村致富;争当先进班子,争当优秀干部,争当模范党员活动;四是分线督察。该村结合街道办、国土资源所的要求,细化责任分工,严格督促措施。村委委员对19个片区进行专门指导督察;村委主任对村委委员进行督察。严格标准和程序,对责任不落实、监测不到位的、达不到规定要求的,该“补课”必须“补课”,该“返工”的要“返工”;五是分级负责。该村采取村民小组组长负责包片村民,村民小组长对口包片人员;同时,该村将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村民具体落实到每个党员头上,进行落实,分级分层签订责任书,明确目标,细化措施,量化任务。

“地灾防治关键在基层,但目前我们的基层最为薄弱。”7月20日下午,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说。

“我们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关键是夯实基层群测群防体系,杨家峪村防范体系是我们全太原市的一个例子,我们全市各地质隐患点已经因地制宜创造了很多群测群防的办法。我们国土资源局已经申请市政府为地质灾害监测员发放一定的监测补助,鼓励他们做好地质灾害监测工作的积极性,并建立淘汰机制,对不负责任的进行淘汰,从而夯实基层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确保将损失减少到最低。”7月14日中午,副局长白托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群众监测的基础上,我市还利用高科技进行监测,今年在太原市柳巷地区、双塔寺实施了物联网的‘地眼’工程,改造升级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投资40余万元对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系统进行了更新改造升级,降雨量采集点从6个增加到73个;为30个主要乡镇国土所安装LED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显示屏,地质灾害隐患监测点由原来的130多个增加到800多个,现在的预报精度,已经从原来的县、区级区域精确到了乡镇级。

雨声就是命令

“喂,从今天开始连续三天均有降雨,你们要挨村逐户进行再排查、再安排,坚决不允许有任何一户受灾……”。8月18日上午8时,古交市河口所工作人员立即联合河口镇政府工作人员对全镇所有村庄进行电话通知,要求村干部要密切观察近日天气变化。

8月18日至8月19日,太原市经历了一次强降雨过程,根据气象部门通报,18日白天的降雨,在太原市的降雨监测点中,5个站点达到60毫米,16个站点达到50毫米;其余的均达到25毫米,太原市气象部门紧急发出了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雨声就是命令。市国土资源系统立即行动,对全市的地质灾害点,特别是汛期易发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泥石流等880处地质灾害点进行了紧急拉网式大排查。

8月18日21时至8月19日1时,市国土资源局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宝玉亲自带队对晋源区、杏花岭区的防治地质灾害工作情况进行了督察。督察人员由太原市政府聘请的地质灾害专家曹金亮、樊国强,市国土局副局长张占军、地环处、办公室、地质环境监测站等处室单位负责人组成。冒着大雨,督察组在坑洼不平的泥泞中先后督察了晋源区太古公路、西峪村,杏花岭区杨家峪村小北沟等地质灾害点,就灾害点的相关防治、监测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并提出了下一步防治措施。

督察中,针对晋源区太古公路收费站附近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情况,张宝玉要求,要督促有关单位,加强对全路的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力度,在公路危险地段要立即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安排专人负责监测,明确监测责任,对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采取必要的处置措施,彻底清除隐患;一旦发现灾情险情,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度进行报告。针对杏花岭区杨家峪村小北沟塌陷灾害治理点,张宝玉要求杏花岭国土分局和杨家峪街道办事处严格落实专家提出的隐患处置意见;在隐患治理过程中,针对降雨情况,采取临时防水、排水等处置措施,绝不能在治理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落实专人严密监测,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协调治理单位,加快治理进度,同时发挥专业优势,做好防灾避险工作;给杏花岭分局下拨50万元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处置资金,确保万无一失。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国土资源局主动作为,积极防治地质灾害的经验在全山西省已经进行了推广。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
  • 添加到通讯录
  • 关注我的公众号

    请长按选择识别二维码

    即可保存到通讯录!

    关 闭

    你好,这是我的微名片!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