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国内二级资本市场的机构观点和相关媒体报道主要被依赖交易费用赚钱的所充斥。许多价值投资者的投资长期亏损或跑输于大盘,并不是因为价值投资不适用于中国,而是忍不住诱惑而步入了价值投资的二十大误区。
照片
胡照,晨星证券研究中心分析师
正文
误区特殊处理:在买入股票之前务必对公司持股人的背景以及其增减持股变动趋势有所了解。可惜的是,由于这种容易获得的信息往往投资者忽略。结合基本面和当前股价做出投资结论是价值投资最基本的思路。不过,在不完全透明以及证券市场监管机制仍有待改善的中国二级市场,短期的股票价格除了反映资本供给和需求之外,更受许多内幕消息所主导。作为个人投资者,除了小道消息和卖方调告之外,实在缺乏权威的正规渠道来了解公司的内幕。
笔者认为,投资者可以通过留意高管持股变动方向来了解公司内部对未来中长期基本面的判断。特别是当高管在对自己持有的公司股票买卖行为与其在媒体或公司定期报告中的判断出现矛盾的时候,投资者更要小心。基于政策规定,我国大型国企高管持股占比和金额较低,因此不具有作为风向标意义。举个例子,2011年,宝钢的高管和董事纷纷自发以平均价格6~7元增持了16次公司股票,股价却从每股6元下跌至目前的4.4元,跌幅达26.7%。
总体来看,高管股票或期权激励占比较高往往出现在中小型企业或大型民企,二级市场大额增减股票包含着非常重要的信息。
案例特殊处理:
中国平安的董事和高管在今年五六月通过二级市场净买入8402万元的股票。在随后的2个月里,该股票涨幅高达12%,远远跑赢大盘和指数的同期回报。
中国平安是国内首家拥有全业务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其“综合金融”的战略优势明显领先国内其他金融机构。得益于其交叉销售以及在产品设计和营销渠道的创新能力,公司在保险、银行及投资领域均显现较高的成长空间。
中国平安的寿险业务优势突出,2012年1~4月,贡献集团62%的净利润。公司寿险业务显著特点是其个险收入成长性及收入贡献度均大幅领先较低盈利能力的团险及银保渠道。强大的个险营销能力、较高质量的收入增速是平安寿险业务在众多同业间出类拔萃的亮点。平安寿险销售数量自2006年20.5万人增至45.3万人,规模仅低于国寿。尽管规模庞大,但公司过去4年个险销售代理人员规模年均增速22%,增速远高于国寿及太保。目前盈利水平较高的个险收入占比高达79%,收入贡献度领先同行。平安个险代理人的人均销售效率一直被视为行业标杆,人均每月首年保费约7922元,4年年均增速14%。就这两个指标来看均明显高于同处高成长阶段的太保。得益于平安寿险完善的培训管理机制及较优的产品结构,平安客户满意度稳定上升至行业领先水平,13个月及25个月保费持续率达到93%及87%。
我们认为中国平安已经形成窄的护城河。其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多元化金融集团平台,提供包括保险、银行、证券投资、资产管理等一整套金融产品及服务,且集团以统一的品牌在上述子业务均获得行业领先的市场份额,塑造了极强的品牌号召力及信誉度。二是“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的一站式金融服务理念提供优秀的交叉销售机会及资源整合能力。集团拥有约5100万名零售客户及200万个企业客户,过去7年年均增速分别超9%和19%。三是平安创新能力较强,从公司运营体制、及服务设计、销售渠道创新等方面均有引领行业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