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一天下午,钱江晚报记者敲开王星记董事长孙亚青办公室里门。不大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式各样不同的扇子。
“我16岁的时候就在做扇子了,现在60岁了,还在做扇子。”孙亚青从普通女工,到企业掌门人,从看着扇子长大,到以扇为事业。她说自己一辈子在跟扇子打交道,也一辈子不断经历着改革。
从1983年签订全国首个厂长承包责任合同,到2000年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为有限公司,再到2009年进行资产重组,优化结构成为国有控股公司,王星记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几乎可以说是全省乃至全国国企改革的一个缩影。
在浙江,国企改革可以说一直在路上。
民营经济大省的国企改革
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民营经济大省,浙江发达的民营经济给外界留下了太多、太深的印记,而国有经济却显得有些低调。
事实上,在改革开放的这四十年中,浙江这片经济热土上,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非但没有此消彼长,反而齐头并进、相得益彰,形成了共生共荣的格局。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初“搞活国营企业”的承包制,还是90年代初的“抓大放小”的股份制,再到90年代后期“国企三年脱困”以及现在的国有大企业“有进有退”,一轮轮国企改革“攻坚战”为浙江国企的“涅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空前激发了浙江国企的活力与潜力,使众多国企的实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跨入2000年后,浙江国有经济的“成绩单”也相当漂亮,以2004年为例,当年全省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总量为1979.65亿元,比上年增长8.22%,位居全国第4位;利润总额为233.42亿元,居全国第3位;总资产报酬率为4.7%,居全国首位;净资产利润率为11.4%,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位。
而接下来的十年,浙江很快又成为了全国国企“混改”进程较快的省份。
2015年5月,浙江出台了加快推进省属国有资产证券化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更多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混合所有制经济。
此前几年,省国资委一直在扎实推进本地国有企业的重组整合。如组建省海港集团,重组设立宁波舟山港集团;加快实施杭钢集团转型升级,完成对宁波钢铁增资实现绝对控股;省能源集团基本完成重组长广集团,积极推进转型发展;省农发集团重组黑龙江新良集团并将其更名为绿农集团,推进粮源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省交通集团启动水运板块改革重组。2015年7月,物产中大公司吸收合并其控股方浙江省物产集团获证监会重组委审核通过,成为浙江首个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并实现整体上市的国有企业。
时代的脚步从未停歇,今年9月11日,浙江省省长袁家军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听取全省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情况汇报,审议浙江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关文件。袁家军强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是打造“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最佳结合点。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管”要管得好,“放”要放到位。
一天之后,由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的国企改革“双百行动”科技型企业现场交流会在杭州召开。浙江共有7家国企入选“双百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