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平安保险

科技金融、资本市场双轮驱动 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实现跨越发展

2018-11-03 长沙平安保险

特色彰显,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工作全面发力

为充分用活、用尽国家九部委批复的《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这一“国家战略、武汉品牌”,2016年9月12日,《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标志金融改革创新工作进入全面实施落地阶段。《实施意见》共五十条,分为八个方面,突出五大特色,立足于金融创新支持科技创新。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以万勇市长为组长的市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制订科技金改三年行动计划,按照一年启动、两年推进、三年完成,逐项明确责任主体、办理要求、完成时限;提出到2018年,建成以科技金融为鲜明特色的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及科技金融资本特区,担当全国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先锋,为我国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按照《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2016年是科技金改的关键启动年,主要任务是开展投贷联动试点、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试点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加快要素市场创新、建设区域性票据交易平台、打造武汉科技保险示范区、组建武汉科技金融促进中心、发布武汉“科技金融指数”等八项重点工作。在各责任单位的大力配合下,各项工作全面完成,多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科技金融资源进一步聚集,在提升了武汉科技金融在全国的影响力和显示度的同时,也积极支持了我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实施:东湖高新区、汉口银行成为全国首批投贷联动试点地区、试点银行,已有5家科创企业获得总额达1.7亿元的投贷联动资金支持,打通了科技创新创业企业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通道;全国第11家、我省首家民营银行——武汉众邦银行获批筹建,将通过互联网技术,采取“网存网贷”业务模式,主要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特色金融服务;武汉“科技金融指数”正式发布,成为全国首个科技金融指数,将对我市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工作进行动态评价;武汉票据交易中心上线运营,是全国第二家获批、首家上线运营的区域性票据交易中心;武汉金融改革创新促进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将探索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推进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试点,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开展科技型企业境外人民币借款和发行人民币债券业务;汉口银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获金融许可证,成为全省首家持牌经营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

厚积薄发,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蓬勃发展

我市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把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升直接融资比重作为推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围绕产业链布局资金链、有效“去杠杆”的重要抓手和发力点,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创新工作方式,研究制定《去杠杆直接融资专项行动方案》《关于推动武汉创业投资发展的实施意见》《“天使之城”建设计划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措施。多层次资本市场工作取得历史最好水平,企业上市的梯次推进格局基本形成,直接融资连续四年保持千亿规模。提出到十三五时期末,全市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将达到60%的工作目标。

企业上市创历史最好成绩。2016年,我市融众资本、梦工坊、久之洋、华舟应急、海波重科、农尚环境、塞力斯、理工光科、周黑鸭、精测电子等10家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企业上市工作创历史最好成绩,圆满完成了市政府工作目标和绩效考核目标。梦工坊为我市首家在澳大利亚国家证券交易中心挂牌的企业;周黑鸭在港交所上市,让汉味小吃走向国际市场;塞力斯为时隔6年后我市又一家主板上市企业。10家IPO企业首发融资51.6亿元,上市公司再融资179.5亿元,总计融资231.1亿元, 上市公司历年从证券市场累计融资1598.75亿元。

新三板“武汉板块”巩固夯实。2016年新三板新增挂牌企业9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达到238家,22家企业进入创新层,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仅次于北上广深杭苏之后,东湖高新区挂牌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科技园区第二。2016年有52家新三板企业实施了56次定向增发,募集资金13.72亿元,全市历年累计100家新三板企业实施了152次定向增发,融资额超过38亿元,融资额居中部第一。

“四板”市场做成武汉品牌。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着力打造新“四板”市场,挂牌企业达到2023家,为企业累计融资579.94亿元,在全国首创科技板、青创板、县域板。在全国40家区域性股权交易场所中,武汉股交中心的挂牌企业数量、挂牌股份公司家数、挂牌科技板企业家数、县域特色产业板块数量、市场规模增长幅度等指标排名全国第一。托管企业家数、成交总额、融资总额等指标排名全国第二,在全国知名度和影响力凸显,受到中国证监会、沪深交易所的认可和重点关注,为我市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起到了坚实的“固基托底”作用。

债券市场规模激增。2016年我市企业实现直接融资1459.9亿元。其中,中期票据融资320亿元,短期融资券融资330.3亿元,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融资58亿元,企业债券融资74.5亿元。葛洲坝集团100亿元可续期公司债券在上交所成功发行,成为全国首批、我市首支在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可续期公司债。地铁集团在境外成功发行3亿美元3年期美元债券,实现债券认购38.41亿美元,开创了湖北省国有企业境外直接融资先河,为我市企业尝试利用创新型融资工具“去杠杆”提供了良好示范和有益经验。

“天使之城”计划初具规模。为推动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制定了“天使之城”计划,鼓励集聚发展创投、风投和天使投资,进一步完善服务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资金链。大力支持创新创业投资活动,吸引高端股权投资“城市合伙人”,助力打造武汉“创谷”。我市创投机构达近千家,资本规模超千亿元。打造私募基金特色小镇等股权投资集聚区,南太子湖私募工场项目正式启动,成为华中地区首个私募机构孵化中心项目。

服务环境持续改善。持续加强上市后备企业全过程服务,对确定的“金种子”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密切跟踪督导,积极争取证监会、证监局、沪深交易所对上市工作的支持。同时,进一步拓宽境外上市渠道,与港交所、澳大利亚国家证券交易所开展合作,与摩根、法巴、瑞银等国际著名投行举办项目推介对接活动。市财政、税务、国土规划、房产、工商、环保、商务等上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强化主动服务意识,为企业上市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便捷服务。各区特别是新城区对资本市场重要性认识普遍提高,东西湖区实现企业境内外上市双零的突破。

攻坚克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市金融业在中部地区始终保持了较好的整体发展水平,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机构实力、金融生态环境、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等各类金融指标在中部处于领先地位,区域金融中心龙头地位不断加强。多项重要指标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已跻身全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第一集团。

截至2016年前三季度,我市金融业增加值为700.86亿元,同比增长15.8%,占第三产业比重达15.6%,占地区生产总值8.46%,全年预计突破900亿元,是第三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行业之一,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全国副省级城市第六。截至目前,武汉地区金融机构共计238家,法人金融机构25家。随着恒丰银行武汉分行的批筹,武汉也成为第六个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全部设立了分支机构的城市。武汉地区各类金融机构数、外资银行数、法人金融机构数均位居中部第一。融资性担保、小额贷款、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等类金融业态超过1200家。金融后台机构33家,入驻武汉金融后台服务机构数居全国前列。截至2016年12月末,武汉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0754.87亿元,同比增长21.12%;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2196.21亿元,同比增长14.45%,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存贷款余额排名第十,存款增速排名第一、贷款增速排名二。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3981.53亿元,同比多增1571.82亿元。截至2016年底,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70家,其中境内上市52家,境外上市18家,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6572亿元,资产证券化率达到60 %,我市上市公司数量、直接融资总额等指标位居中部城市第一,新三板挂牌238家,位居全国城市第七位。2016年,武汉市共实现保险保费收426.13亿元,同比增长31.29%,保险深度为3.58%,保险密度3995元人,武汉保险示范区建设已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
  • 添加到通讯录
  • 关注我的公众号

    请长按选择识别二维码

    即可保存到通讯录!

    关 闭

    你好,这是我的微名片!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