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省不断深化农村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建设,增强社会信用意识。省内的崇阳、建始、竹山等地,通过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设计、信用主体的大力培植、信贷产品的积极创新,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金融服务“三农”覆盖面迅速扩大,惠农强农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信用提级、金融提质、经济提速的综合效应。
截至2015年9月,全省有1018个乡镇被评为信用乡镇、信用村18924个,占比分别为97%和75%,分别较201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累计建立农户信用档案868万户。
崇阳:“八个一”模式创建试验区
2014年,崇阳县被确立为全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之一,该县以此为契机,积极推进试验区建设,摸索出一套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八个一”模式。
制定一个办法,在工作机制上先行先试。制定了《崇阳县农村信用信息管理办法》,规范全县农村信用信息采集,保障全县农村信用信息共享使用。同时成立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政府主导、人行主办、银行推动、职能部门配合、信用主体主创的“五位一体”长效工作机制。
搭建一个平台,在信息电子化上先行先试。崇阳县开发了“崇阳县金融服务网”,依托崇阳县金融服务网,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统一的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主抓一项创新,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上先行先试。建立了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主办行”制度,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信社四家涉农金融机构,分别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
完善一揽子政策,在扶持“三农”上先行先试。崇阳县政府与建行签订助保金贷款业务合作协议,出资1100万元作为风险补偿金,建行以1:10比例放贷;注资2000万元与民生银行联合推出咸宁市首支政府引导型小微企业互助基金,民生银行将该基金放大5倍;注资600万元设立担保基金,邮政储蓄银行按5倍比例发放助农贷款,扶贫办按一定比例给予贴息。
树立一批示范,在信用细胞培植上先行先试。积极开展“信用户、村、乡”、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信用示范企业和示范合作社的创建活动,制定并出台《信用社区小额担保贷款试行方法》。
开展一系列宣传,在创新征信教育形式上先行先试。创新推出“基层团组织+反假工作站+大学生村官”的金融知识宣传模式,举办了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大型特色宣传活动,营造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创建的浓厚氛围。
完善一个体系,在改进金融服务上先行先试。通过资产注入、土地置换不良贷款等行政手段和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市场化手段,化解农信社历史包袱。引导金融机构推行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水域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支持特色农业发展。探索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农商行放贷、扶贫办贴息、农业局资助、农民互动的“6+1”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实施一项考评,在考核评价上先行先试。建立完善农村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提高信用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实行信用评价结果的广泛应用,金融机构参照涉农主体信用评分情况,严格落实各项优惠信贷政策,在贷款额度、利率、期限等方面给予优惠。
一系列措施的开展,有效提升了崇阳县涉农主体信用意识和创建意识,优化了农村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该县连续9年被省政府评为“湖北省金融信用县”。创建信用乡镇12个,信用社区11个,信用村149个,培植A级以上信用企业117户。
建始: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
2013年5月的一天,恩施市建始县某企业法人,带着公司高管及财务人员,到银行主动偿还了一笔逾期5年的300多万元贷款。之前,该企业进行了改制拆分,对银行贷款采取不还款、不认账、不接触的“三不”政策。
近年来,随着建始县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持续推进,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逐渐形成,企业诚信意识普遍提高,主动归还拖欠的银行贷款时有发生。
人行建始县支行的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9月,全县不良贷款率为0.89%,贷款收息率达到96.33%,基本杜绝了逃废债现象,A级以上信用企业占比达97.88%。
曾几何时,建始县金融秩序混乱,银企关系紧张,银行呆账、坏账多,出现了银行不敢贷、企业贷不到的尴尬局面。
2014年,建始县被确立为全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之一。当地党委政府和金融部门决心以此为契机,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重构银企关系,一场金融诚信保卫战就此打响。
政府牵头成立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建始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依托金融机构为农户、农村经济组织、农村小微企业等经济主体建立信用档案,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出台督查考核制度,规范了征信服务、政策扶持、信贷投入实施程序,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创建工作奠定制度基础。
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宣传教育至关重要。为此,建始县出台了《建始县农村金融教育实施方案》,依托全县438个村级金融惠农服务联系点,开展金融信用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在全县10个乡镇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网点,设立农村征信知识宣传站。以学校为阵地,把中小学生作为开展金融常识和诚信文化教育的重点对象。
与此同时,建始县依托已建立的农户信用信息和农民协会及专业合作社信息平台,加大信用信息采集。截至2015年9月,农户、小微企业信息采集面达到95%。建始县是全国100个电子政务试点县,该县设立“农村综合信用信息网络平台”,将纳税信息、法院判决执行信息、环保信息等纳入基础数据库,为金融机构识别借款人身份,判断借款人信用状况,防范信贷风险提供有效参考。
该县将诚实守信作为考察乡村干部任免的必要条件,以农户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为基础,逐步形成“农户+征信+信贷”的业务模式,将信用评价结果与贷款审核、管理相结合。对诚信企业和农户加大政策扶持,财政经费向信用乡镇倾斜,金融机构加大对守信农户、新经济主体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等失信行为。
通过几年努力,建始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信用观念明显改观,社会信用意识明显增强,“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成为社会共识。
诚信带来双赢,截至2015年9月,建始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96.29亿元,同比增长26.56%;各项贷款52亿元,同比增长28.71%。
竹山:“星级农户贷”扶农惠农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山区秦巴山腹地,属老、少、边、穷、库于一体的省级、国家级贫困县。该县将不同历史时期农村工作的主要内容科学设置为“十颗星”,并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
2013年以来,人行竹山县支行带领该县涉农银行机构,会同县委政府相关部门,利用“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成果,推出星级农户贷款和“十星户”速贷通贷款,创新金融支农新模式,取得良好的示范效应及社会效益。
竹山县把“信用星”作为新“十星”标准之首,农户最为看重、珍惜。人行竹山县支行联合当地农行和农商银行,到县委县政府、县直机关、村组及农户家中实地调研,摸清“十星”创建基本情况、“三农”发展前景、融资需求及偿债能力等。
在此基础上,农行竹山县支行制定星级农户贷款管理办法,竹山农商行制定“十星户”速贷通贷款管理办法,开启了“星级农户贷”系列信贷产品创新工作。
涉农银行利用自身基层服务网点对农户信用状况比较熟知的优势,对各村组农户普遍建立信用档案,开展“信用农户”评定活动。信用农户评定与农户信用星争创均按“农户申请、群众互评、干部审定、张榜公布”程序,对于在银行有赖帐行为的一律“一票否决”,直接取消评选资格,没有被银行评为信用农户的也无法得到信用星;同样,没有被村组评上信用星的农户也评不上信用农户。
结合农村“十星”文明创建成果,涉农银行机构完善“星级农户贷”系列信贷产品评分标准,重点突出“信用星、致富星、法纪星”等三颗星的核心地位,适当降低“道德星、计生星、义务星、卫生星、科教星、文体星、生态星”等7颗星的分值。
农行规定,星级农户贷款准入要求农户综合评分在85分以上。对准入信用农户,优先授信,额度视担保情况确定。农商行“十星户”速贷通,将农户信用等级分成五个档次,其中综合得分在95分以上为特级信用户授信30万元,在银行机构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农户不予评级授信。在现行执行利率基础上,特级信用户下调20%;一级信用户下调15%;二级信用户下调10%;三级及以下等级户执行现行利率。
风险责任明确到位。“星级农户贷”系列信贷产品将农户贷款管理,与客户经理个人绩效挂钩,既明确了管贷责任,又提高信贷客户经理服务的积极性。
以信用评定为基础的“星级农户贷”,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担保难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以“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发源地麻家渡镇罗家坡村为例,该村共有农户412家,其中贷款农户达到153家,金额1199万元,人均年收入900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00元。
截至9月底,竹山县银行机构农户贷款5620户、金额6.7亿元,比年初增长12.4%,其中,“星级”农户1360户,贷款金额0.8亿元,分别占24.2%和11.9%。“星级农户贷”的“信用星”一票否决”制,进一步增强了农户信用意识。目前,全县9.92万户农户中有8.9万户被评为具备“信用星”的星级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