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老旧建筑伴随旧城改造而拆迁,其中不乏一些代表历史沉淀的建筑也随之消失,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挖掘汉阳地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成为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为此,受区政府委托,汉阳国土规划分局、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6月28日召开了《汉阳区建国后优秀建筑资源调查和保护规划》工作会。张彪、方东平、肖书喜、陈国辉等专家及区文史办、区文体局、区房管局、区商务旅游局、区经信局、区档案馆等单位参加了会议。
受沈已东局长委托,会议由余小平副局长主持。他首先对目前因城市建设导致许多优秀建筑消失,历史文化没有及时得到传承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强调了开展建国后优秀建筑资源调查和保护规划的重要意义。随后,市规划院国际所邱永东所长介绍了本次规划的背景及前期已完成的工作,初步提出了具有保留价值的建筑物68处,有保护价值的构筑物12处,有保护价值的树木53处。
与会专家及参会单位认为该项工作很有必要,而且很及时,希望能通过这个保护规划切实将优秀建筑加以保护,让子孙后代能通过这些保护下来的建筑来了解历史,传承历史文化。
同 时与会专家及单位也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一是要将该项工作延伸至社区,社区作为一级基层组织,对辖区内优秀建筑了解更清晰,对历史缘由更了解,能做到查遗补漏;二是对优秀建筑进行分级,按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四级进行保护,做到有的放矢;三是结合城市发展、三旧改造等工作,有选择性的保护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建筑物、构筑物通过保护中开发利用来有效的利用资源,既减少保护过多同类型建筑导致与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土地的矛盾,又能使保护建筑得到合理的利用;四是对即将开发建设区域内的建筑可暂时保留,在项目开发建设时通过方案设计来确定保留或者移建,这样既保护了优秀建筑,又可以作为一个特定的景点让人参观;五是对已消失的、但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名人及地域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可通过竖立标牌等方式,介绍此处原承载的历史文脉,让后人得以了解。
会议还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研究,针对我区补充和筛选出的这些优秀建筑目录进行全面查勘和调研,在征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意见后,逐一提出保护意见,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和整治措施,并探讨其与现有的文保单位、优秀历史建筑等历史资源保护体系的关系,研究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方法及途径,服务汉阳区的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