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公布2008年年报。 8.73亿元的盈利虽然较2007年的155.81亿元锐减94.4%,但是能够力保盈利底线,仍被市场视为利好。当日,中国平安A股 上涨5.95%,报收41.13元;H股 上涨7.71%,报收52.40港元。
但是,细看中国平安年报,盈利数字更多只具“纸面意义”。
递延税额拯救平安
细看中国平安年报,更具参考价值的2008年营业利润为-23.07亿元,再算上营业外亏损,利润总额为-24.53亿元。之所以最后能够大逆转呈现一份盈利的年报,关键就在于总额高达61.66亿元的递延所得税收入,使其当年所得税费用变为-33.26亿元,进而使净利润达到8.73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6.62亿元。
2007年,中国平安递延所得税这块为4.14亿元,使所得税整体费用由当期14.88亿元上升至19.02亿元。而2008年,由于公允价值处理部分导致巨大的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暂时性差异,所以平安在递延所得税这块不但没有费用,反而形成了一大笔收入。
2008年投资亏损
虽然2008年全球金融市场风雨飘渺,不过根据中国会计准则,中国平安依然取得105.80亿元的投资收益。但是,若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调整,尤其是剔除资产减值损失以及投连险收益后,则中国平安2008年的实际投资为亏损74.16亿元。
2008年,中国平安的股票及基金两大股权投资金额由1073.34亿元锐减709.62亿元,至363.72亿元,占整个保险资金的比重由24.3%锐减至7.8%。
股权投资金额的锐减,2008年中国平安在此块投资上的失利是根本原因。根据年报,中国平安2008年浮亏中,交易性金融资产部分为174.93亿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部分则为579.05亿元,虽然这两块合计753.98的浮亏中仍包括债券等其他资产的浮亏,但大体可以将其视为对股权投资浮亏的近似估计,其金额与平安股权投资的减少金额大体相当,可见中国平安通过主动减仓实现的股权金额下降颇为有限。
相比股权,中国平安保险资金的债券投资额由1888.88亿元上升至2867.91亿元,比重亦由42.8%上升至61.7%,其中金融债和企业债是最大的增仓来源。
投资富通害惨平安
毫无疑问,对富通的投资是2008年平安不能承受之痛。
平安针对富通的累计投资为238.74亿元,但因为富通在次贷危机中股价重挫,其中227.90亿元已经进行的减值准备反映在平安2008年的利润表中。
2008年,平安的已赚保费为1217.90亿元,较2007年上升29.52%,虽然还需承担公允价值导致的浮亏,但是当年营业收入仍有1398.03亿元,较2007年不过微降15.4%;而营业支出方面,剔除富通227.90亿元的减值准备,为1193.2亿元,较2007年下降19.43%,从而本可实现204.83亿元的营业利润,较2007年的171.67亿元进一步上升。但富通一犯错,最终就变成23.07亿元的营业亏损了。
减值准备仍有隐忧
2008年,平安计入股东权益的浮亏为478.68亿元,其中有258.87亿元通过资产减值在损益表中得到反应,而其中227.90亿元来自富通,即富通之外250.78亿元的浮亏,仅进行了30.97亿元的减值准备,比率为12.35%。与之相比,2008年计入股东权益的浮亏为615.34亿元,其中157.23亿元进行了减值准备,比率为25.55%。
这方面,平安似乎一直比较保守。2008年三季度,平安在上证指数累计下跌16.17%的前提下,未对富通之外的投资进行任何的减值准备;而与此对比,中国人寿前三季度的累计减值准备却由半年报的56.27亿元上升至87.30亿元。
中国平安能够在2008年力守盈利底线,除了递延税额的帮忙外,显然减值准备部分同样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