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前民间高利贷较低的月利息3分融资,200万元一个月的利息6万元,一年72万元。高利贷“高压”可想而知。
高利贷的利率不能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四倍,超过部分不受法律保护。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借贷双方“你情我愿”,处理起来往往很棘手。
在银根紧缩时期,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应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对预期利润要有理智的判断,经营上“宜收不宜放”,切莫盲目求助高利贷。
作为普通市民,也应擦亮眼睛,切莫轻信街头融资“糖衣炮弹”,让资金增值要看放贷机构主体资格是否合法,是否涉嫌非法集资。
1.下半年高利贷案会增多
民间借贷纠纷增长之势令人担忧。
近日,市平宇律师事务所律师杨安取一直忙于民间借贷案件。他告诉记者,自去年底,他接到的民间借贷案件占所接案件一半以上,有时一周都在办理借贷案件,其中诉讼标的在千万元以上较多。“最大的案件是一家婚纱企业向民间融资上亿元,用以‘拆东墙补西墙’,最终东窗事发。”杨律师担心,高利贷活跃,这类案件下半年可能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据鹿城区法院统计,去年前11个月,该院已结案的民间借贷官司833件,涉案金额6.9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的570件、涉案金额3.4亿元,增长了46%和103%。一位知情律师说,为了应付接踵而来的借贷纠纷,“地方法官甚至休息日也要为案子忙碌”。
“最近温州接连出现波特曼等三家企业资金链断裂,其实还有更多默默无闻的小企业也面临资金危机。”杨安取分析,从他接手的案件来看,这些企业多数分布在制造、加工贸易和房地产等宏观政策敏感的产业链上。
2.一损俱损的连环担保
我市眼下的高利贷和担保圈息息相关。以血缘、亲缘和朋友圈为纽带结成的融资担保网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环环相扣,把无数企业的资金链拴在一起。
中小企业因为少有抵押物,在向银行融资时,都会要求互相担保,你担保我的贷款,我担保你的贷款。这种“连环保”好比双刃剑,在极大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同时,一旦一家资金断裂发生问题,势必殃及互保企业。
“这就好比我的引爆导火线装在你身上,你的导火线装在我身上,一个老板逃跑,就可能引发一批老板出逃。”一位经历了我市多起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银行信贷部门人士说,这种互保曾被誉为“抱团发展”,创业初期功不可没,但在发展阶段,风险就会转嫁、蔓延。在银根收紧背景下,有时只能借助于高利贷,这就无异于“饮鸩止渴”。
3.街头融资广告切勿轻信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眼下我市高利贷市场正出现一个新动向:各类期货股票配资广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为揭开配资里的奥妙,记者就此暗访一家投资公司,称自己只有10万元做期货,为放大基数,希望获得100万元资金支持。对方表示可以配资90万,条件是必须给予对方高利息,而且要在对方给出的账号内做期货交易等。对此,市金融学会工作人员认为,期货和股票是高风险行业,高利贷组织的集团化运营,将相当一部分地下资金引入股票、期货,其中蕴含的风险远超外界所想,相关的市民一定要注意风险防范。
此外,记者也暗访了一家打出“最低利息不到2分,无需抵押也无需信用担保便可轻松贷到30万元”诱人广告的投资公司,发现贷款利率要视借贷人从事工作而定,最低月息也要2分多,与广告所说并不吻合。
“民间放贷最讲究的是风险控制,这些看似轻松的融资广告,背后很可能就是暴力讨债。”杨安取告诉记者,在他接手的借贷纠纷中,就有此类轻信街头融资的案件,市民一定要提高警惕。
4.成也房地产败也房地产
对于我市眼下的民间高利贷现状,长期从事金融研究的市委党校教授诸葛隽表示了担忧。
诸葛隽认为,高利贷与房地产息息相关。几年前房地产红极一时,不少企业家们纷纷投资其中,2003年以后,国家就开始以抽紧银根和地根的方式加以调控,企业资金链告急的例子就不断显现。有些小一点的企业进入比较迟的,它的资金链不容易周转,可能受损失是最大的。目前,这种多米诺骨牌式风险已经显现出来。
“民间高利贷一直都存在,只是在某个节点,它会表现得特别突出,比如眼下。”诸葛隽认为,民间高利贷涉及银行、担保、典当,钱庄、各类投资公司,可谓鱼龙混杂,利率完全凭双方约定,较为隐蔽,外界难以知晓。由于民间信贷监管,不涉及任何部门职责,如何变事后救火为事前预防,确实值得深思。
5.银行监督为何难真正到位
不可否认,眼下民间高利贷中,不少资金是银行信贷而来。一些人士认为,高利贷的事前防范,银行应有更大作为。
然而,这要在实际操作中真正落实起来难度却不小。“银行经营制度中确实有规定,银行有对贷后的款项用途负有跟踪的责任,但实施起来较困难,监控的‘长度’极其有限。”市政协委员、海峡银行温州分行“老金融”余寿权说,一些贷款人通过多个环节操作,刻意避开银行监控。与以前相比,现在银行对下放的资金的监督增强不少,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监督漏洞很难完全覆盖。
与此同时,因为企业向银行信贷中,一般有抵押和担保,即便日后难以偿还,起码还有抵押物,因此,一些银行特别是商业银行,往往对信贷资金流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几年商业银行和城市中小银行竞相登陆温州,各大银行为争夺优质客户,一般不会太较真,只要按时还本息,一般不会去跟踪贷后款项的真正用途。”对此,诸葛隽也认为,银行也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让银行去监督企业的经营行为,并不现实。
草根金融
需要更多“阳光”
温州民间金融历来活跃,应该说,近年来,随着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包括农村资金互助会等各类草根民间金融机构的破冰而出,民间金融操作“阳光”了很多。但目前由于处于银根紧缩的“节点”时间,无证担保公司活跃,一些正规担保公司或小额贷款公司“混水摸鱼”,草根金融难以有效监管的弊病也再次显现。
对此,诸葛隽表示,为遏制民间高利贷风险,减少波特曼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无证担保公司等地下放贷组织的打击力度,同时加强对有证的担保、典当等公司的引导。在银根紧缩的特别时期,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应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从自身出发,找准自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定位,对预期利润要有理智的判断,不能盲目求助高利贷。而普通市民也应擦亮眼睛,不能盲目让钱流向高利贷市场,而要看放贷机构主体资格是否合法,是否涉嫌非法集资。诸葛隽同时呼吁将温州信用建设与增加信用放款有机结合起来,杜绝企业用信贷的钱去放高利贷。
“往年查获的高利贷案件中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在非法集资活动初期,‘老高’们往往都能按‘允诺’的条件。”杨安取透露,放贷者以远高于银行储蓄利率的回报让集资参与人获得暂时的实惠,用后续集资人员的资金支付前者的利息,使资金越滚越大,一旦资金周转不灵,很容易崩盘。杨安取指出,对于高利贷我国法律的规定已经很清楚了,它的利率不能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四倍。比如说想借一笔三个月的钱,对比的就是央行规定的6个月含6个月以下的贷款年利率5.85%的4倍,也就是说不能超过年利率23.4%,超过部分不受法律保护,尽管双方有协议。但这在真正的操作中,由于借贷双方“你情我愿”,处理起来往往很困难。
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也告诫,一些非法集资者为了获取更多更广的群众参与集资,采取以高息、红利或定期分配实物为诱饵,广大市民一定要慎之又慎。市金融办在一份金融调研报告中提出,要建立民间信用体系,并进行引导,加强对社会融资活动特别是非法集资活动的监测,重点规范如典当、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的正常经营,让6000亿民资对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只有职能部门、银企以及企业主们走好自己的路,那些寄生于企业资金链上‘老高’们,才会无路可走。”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