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商业保险

“土地癌症”:石头带来的灾难?——我国石漠化现状及其治理路径

2018-11-17 海口商业保险

  核心提示

  国土资源部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土地石漠化的总面积达到了11.35万平方公里,目前仍在以2%的速度发展。

  石漠化是在喀斯特地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现象,主要发生在西南岩溶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等8个省份。石漠化的危害主要是导致相关地区水土流失,旱涝灾害频发:下一场雨就涝,但雨一停,水立刻就跑到地下去了,马上转为干旱。所以,人们形象地把石漠化称为:土地癌症。

  □ 记者 吴 岗

  什么是石漠化

  地质专家的解释为:石漠化即石质荒漠化。它主要指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的岩溶发育区受人为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导致植被减少,山石受到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山体呈现出类似土地荒漠化的景观。人们形象地把石漠化称为:土地癌症。

  土地被石头侵袭,听起来好似痴人说梦,但这种情况在我国西南一些地区已经演变成了现实,而且越来越严重。

  这种现实可以理解为是大山对人类破坏山体的又一种报复,人类从此又增添了一个灾难。

  娇嫩的“山美人”

  天无三日晴,地无一尺平。这是人们对贵州省的形容,意思是贵州雨量充沛,山多地少。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走进贵州,你一定惊异于该地奇特多姿的山体。那山或高或矮,无不千姿百态,令人叫绝。毫不夸张地说,贵州的任何一块石头拿到大都市,都是非常精致的山石盆景材料,都可以摆在家中向客人炫耀一番。

  贵州的大山有“山美人”之称。贵州的这种优美山景,就是喀斯特地貌带来的奇特地质现象。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地貌吧。

  翻开世界地图,我们会发现地球的表面是凸凸凹凹各不相同的。高山、平原、丘陵、盆地、大海……地质学家把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统称为地貌。

  通俗地讲,喀斯特地貌就像草地下面的沙土一样。它只有在植被的呵护下进入人们视野才是美丽和坚强的。倘若少了绿色的遮挡,喀斯特地貌马上暴露出脆弱的一面,表面坚硬的山石在风雨的侵蚀下,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人类的灾难。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占了全省的62%,95%的县有喀斯特地貌分布,98%的城镇和工矿区人口、95%的农村人口、93%的耕地处在喀斯特地貌上。

  有这些不利的因素,加之人们对植被的保护工作做得不好,石漠化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石漠化加剧人地矛盾

  一份权威的数字提示我们,贵州全省石漠化面积已经达到2419万亩,短期内有石漠化趋势的岩溶山区还有967万亩。两者相加,占去贵州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2.8%。

  严重的石漠化使贵州原本非常严峻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甚至影响到了贵州省农民的生存,现在很多地方出现了“一方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尴尬局面。

  地质专家预测说,按照目前的石漠化速度发展下去,最多再过50年,土地资源匮乏的贵州省将无地可耕!

  这是多么可怕的情景啊!

  到那时,青山绿水远离贵州,全贵州17.6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大部分将石漠化。站在贵州的大地上,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满眼的石沙,2900余万贵州人的“生命线”将不复存在。耕地没了,青山没了,贵州岂不成了南方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非常简单,近几十年来贵州省的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的需求就多了起来。没有土地,人们就向大山要地。人们挥起斧头、铁锨,将原本呵护大山的树木一棵棵伐掉,把植被一块块铲掉,使成片成片的林地草地变成了耕地。

  “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对森林植被的乱砍滥伐,导致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是贵州省石漠化的根本原因。”石漠化专家如是说。

  据统计,贵州省50年来每年净增人口50万,人口增长率每年比全国人口增长率高出2~5个百分点。该省的毕节、六盘水等贫苦地区,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粮食的增长速度,从而对原本就很少的土地形成更加沉重的负担。按照目前贵州省的生活水平计算,全省每增加一个人,需要新开垦至少一亩耕地。依此计算,每年至少要开垦50万亩的耕地,才能保证新出生的人有饭吃。

  为了解决最基本的吃饭问题,人们只好走上山头,在山上大量毁林开荒,致使全省25度以上的坡地许多被开成了耕地。据统计,全省25度以上的耕地面积占到了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

  耕地的增多意味着森林覆盖率的减少。据贵州省林业厅的调查,该省20世纪50年代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5%,50年间,大片大片的森林变成耕地,原本茂密的森林系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到现在的12.6%。

  土地多了,森林少了。开垦的土地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可以连年高产粮食。挥起头砍伐树木的人们曾天真地认为,在开垦后的耕地上种的庄稼,会像山上的树和草一样生长得十分茂密。

  人们把山上的树和草砍光后,虽然种上庄稼,但庄稼收了以后,耕地有很长时间被闲置。闲置的耕地少了植物的保护,正好被山体石漠化打了时间差,石漠化利用这个间隙慢慢扩展自己的领地。石漠化面积增多,使土地的质量随之下降。这样,几个回合过后,石漠化占了上风,昔日的绿色山体成了荒漠之地。

  山体石漠化后,各种灾难接踵而至。

  20世纪50年代,贵州省的水土流失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1995年迅速增加到7.6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3.5%。森林与耕地角色的转变,还造成另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干旱频繁发生。过去贵州雨量较为充沛,号称“天无三日晴”。20世纪50年代前,该省的旱情为“3年一小旱,10年一大旱”;到了60年代,变成了3年~5年出现一次大旱;到了90年代,几乎年年有大旱。

  旱情增加,森林和雨量减少,一多一少的转变,使过去掩而不露的喀斯特山体完完全全地暴露在阳光下,任风吹雨打。原本薄薄的一层土在风力和暴雨的双重打击下,无可奈何地告别了大山,随风随雨而去,喀斯特山体的筋骨毫无遮挡地暴露了出来。日复一日的风吹日晒,昔日威武漂亮的山美人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

  综合治理任务艰巨

  石漠化后的山体就像北方的沙漠一样,沙漠里能长出庄稼来吗

  贵州省威宁县盐仓镇有个兴发村。该村最大的名气让人难以启齿:退林还耕。

  为了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20年前,村民们浩浩荡荡地上了山。他们逢树必砍,逢草必锄,很快把村周围的大山垦成了耕地。20年后,石漠化开始疯狂地报复村民。他们辛辛苦苦没日没夜用自己的双手开垦出来的一块块耕地,慢慢地变成了“沙地”。农民们虽然很少走出大山,但沙漠化这个词还是知道的。让他们感到惊奇的是,他们这里的“沙地”绝非北方的沙漠化,而是石漠化。大山能变成石漠他们一百个不明白。他们心里头不明白,但残酷的事实他们不得不接受。

  站在兴发村仰看一座座高山,满目褐黄色,景致与黄土高原无异。山上没有树木,甚至连根荒草也很难寻觅。石漠化已经把村民们几十年辛勤劳作的成果毫不留情地席卷而去。即便是残存的一些耕地,由于土层太薄,种的玉米单产不足50公斤,连维持最简单的生活都不可能。

  山上少了绿色,没了耕地,今后的日子怎么过

  在贵州省,这种令人心寒的人为原因造成的生态灾难实在是太多了。

  严重的石漠化带给村民的只剩下贫穷了,许多地方石漠化和贫穷像噩梦一样挥之不去。人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严酷的现实:至今全贵州仍有近百万人没有跨过贫困线。生态专家说,贵州要想脱贫,首先必须生态脱贫。只有把生态环境搞好了,恢复往日的山清水秀,才能从根本上脱贫。否则,脱贫只能是一句空话。

  专家毕竟是专家。在越来越相信科学技术的今天,专家的话无疑为贵州省从根本上脱贫指出了一条明路。

  土地专家说,在喀斯特地区若要形成20厘米厚的土层,在没有任何人为破坏的情况下,至少需要8年的时间。要想达到能种庄稼的程度,少不了30年。虽然贵州省在一些地区治理石漠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些还都属于局部的、实验性的。这些地方通过植树种草,地上已见薄薄一层土,但离能种庄稼还差得很远。贵州省有关方面负责人介绍说,全省石漠化形势依旧十分严重,一些地方的石漠化趋势仍在快速蔓延,所到之处疯狂地掠夺人们赖以生存的耕地。

  治住石漠化这个恶魔,贵州省的任务依旧十分艰巨。

  “土地癌症”不仅仅在贵州

  研究显示,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石漠化的问题是最严重的。最根本的一个问题是因为石漠化地区人口密度很大。我国岩溶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可达每平方公里208人,相当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153.3%,是岩溶地区适宜人口承载量的两倍。

  地质专家说,在喀斯特山地条件下,当每公里的人口密度超过100人时,就会出现不合理垦殖和严重水土流失,而当人数超过150人时,就极有可能发生石漠化。

  在我国西南地区,患有石漠化顽症的地方并不少,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8个省的喀斯特地貌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集中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联合国有关机构还曾将其中部分山区评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

  近年来,由于西南旱涝极端天气频繁,石漠化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噩梦。由于石漠化导致石质裸露,光秃秃的山头留不住土壤,它们被雨水裹挟而下,冲刷山上居民的房子,继而大量冲进河道,导致河床每年堆高、河流改道。

  过于稠密的人口和过度的人类活动,使这里的石漠化无止境恶性循环。它的具体流程是:水土流失形成的石漠化造成地表植被减少,没有植被的土地蒸发量会加大,加剧局地干旱,缺水的气候条件会反过来恶化植被生长环境,植被成长不好的地区,水土流失可能性再度加大。

  石漠化如一剂涂在地球表面的慢性毒药,长年累月散发药性。有人形象地比喻石漠化像浓硫酸一样,渐渐腐蚀着大地。它将保护土壤的植被剔除,每年到了雨季,雨水裹挟着流失的土壤,混成泥,像米汤一样从山上滚落。没有了土壤这层皮肤,这些地区失去了曾经布满植被的绿色的脸,留下了一张裸露出苍白石头的恐怖面孔,一点点吞噬着健康的土地。

  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地区:贵州、云南、广西、重庆、湖北、湖南、四川、广东。

  一项非做不可的工程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和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但石漠化治理涉及的问题非常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

  尽管如此,不少地方已经积极行动起来。

  2000年,贵州省有关部门向国家计委上报了《贵州省石漠化治理工程项目建议书》。《建议书》中对治理贵州的石漠化作出了预算:81.4亿元。

  可喜的是,贵州省在国家的支持下,已经开展了石漠化治理工作,在一些地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记者在安顺市普定县采访时了解到,该县5年前石漠化面积曾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5%,5年来,他们通过封山育林育草、退耕还林还草等积极措施,使全县林草覆盖面积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全县人均收入和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在余庆县实验区,采取同样的方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该地区3年前干涸的3口枯井已有一口常年有水,另外2口雨水旺季也已经见水。

  云南是全国岩溶分布最广、石漠化危害程度最深、治理难度最大的省之一,岩溶面积居全国第二位,石漠化严重的65个县处于“九分石头一分土,寸土如金水如油,耕地似碗又似盆”的境地。从2008年起,该省共投入3.19亿元,对12个县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封山育林81097公顷,人工造林27111公顷,人工种草1952公顷,改良草地1844公顷,建设棚圈19150平方米,坡改梯2710公顷,排灌沟渠157公里,修建拦沙谷坊工程539座,输水管275公里,治理岩溶面积1511平方公里。

  去年,全省35个县纳入国家石漠化重点治理县,中央及省投入的治理资金3.49亿元,治理面积达1740平方公里。目前,35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工,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今年,国家加大了对云南省石漠化治理的支持,全省65个石漠化严重县全面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计划投入资金4.8亿多元,治理石漠化面积1071平方公里。

  2010年,重庆地区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开发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由国家科技部立项,中科院院士、国际岩溶专家袁道先任科技总顾问。项目把生态治理石漠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开创了石漠化治理的“重庆模式”。他们的做法是,在山地上种植金银花、玄参、天麻等中药材,经济效益好,又不用像种玉米、红薯那样一年翻三四次土,能够有效保持水土。

  今年2月24日,广西正式启动《广西壮族自治区2012-2015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工作方案》,坚持“积极治理,科学利用,治用结合”的方针,遵循自然规律,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恢复和重建岩溶地区生态系统,控制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改善生态状况,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社会。

  还有湖北、湖南、广东……各地积极组织力量,拿出资金,投入到治理石漠化的生死战,力争用最短的时间让石漠化远离人类。

  根据2008年的颁布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我国计划到2015年,完成7万平方公里的石漠化治理,整个石漠化治理涉及2.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以上。治理目标主要还是从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发展圈养、把坡田改成梯田,再修一些引水渠道,修建拦沙坝,修建蓄水池这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程,也是一项非做不可的工程。

  治理石漠化被称为修复大地之殇、重建美好家园的重要举措。饱受石漠化痛苦的人们已经深刻意识到遏制住石漠化、让大山重新披上绿色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美好愿望一定可以实现。

  

  

  延伸阅读

  广西环江: 从石漠化到“世外桃源”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古周村,雨后的清晨,山坳里错落几间土黄色民居,水滴顺着灰色的屋脊滴答而下,一幅水墨丹青景象。但就在10年前,这里还是严重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石山裸露,植被稀疏。

  “这10年来,广西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一年比一年好。”谈及成功的经验,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兼中科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站长王克林总结说,一是要让群众不再靠过度开发资源吃饭;二是要尽快修复石漠化地区的生态。这两者都需要科技的力量。

  耕种是导致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耕种强度越大,土壤垂直漏失越快;土壤漏失越快,越要毁林耕种。制止这种恶性循环的最好方法,就是移民搬迁、封山育林。

  然而,“国际上大多数生态移民计划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是没有解决搬迁后的可持续产业设计,导致大批移民破坏环境后又回到原住地。”王克林说,“环境移民要以科技为支撑。”

  在距县城3公里远的三乐村,科技工作者们建起了肯福示范区,采用“科研单位+公司+基地+农户”的股份制经营体制和运转模式。中科院的专家对示范区进行生态设计,公司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对于没有迁出的农户,因地制宜地发展养殖业、种植果树和木材,让他们从“农民”变成“牧民”和“护林员”。

  要想就地修复生态,什么样的耕作活动才能支撑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这类科学问题,在已经撂荒多年的石山上,中科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站成立了。坡地长期动态径流监测场、轻度退化区、中度退化区、植被封育区、木本饲料区……在这个占地2000亩的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平台上,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喀斯特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寻找一条最科学的生态修复之路。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喀斯特生态研究基地之一,他们的经验正在向贵州、云南、四川等石漠化严重的喀斯特地区辐射推广。

  

  

  链 接

  各地探索

  贵州省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据该省相关负责人介绍,贵州猪肉产量超过肉类总产量的80%,猪饲料主要靠种植玉米。而由于地理环境和不适当的耕作方式,造成该省凡是玉米种植比较普遍的地方,就是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地方。因此,为利用好该省1亿亩草山草坡和有利的气候条件,贵州省近年来着力用“草地农业”取代“粮猪农业”,变种玉米养猪为种草养畜,变山区农民为牧民。通过种草养羊、养牛,保持合理的载畜量,一方面发挥牧草的固土作用,另一方面减少坡地种植玉米造成的水土流失,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

  广西桂林的恭城县则通过在石山地区的洼地种果树,建设沼气池,以沼气照明,煮饭炒菜,以沼池水灌溉果树,以沼渣肥田、喂鱼,创造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恭城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云南省则依据所处的自然地质环境条件,根据小流域特点和水土流失规律,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从山上到山下,从坡面到沟谷,合理布设各项措施,使之形成立体的、相互联系协调的综合防护体系。同时以坡耕地的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解决群众的生存问题为重点,对25度以下石漠化程度较轻、土层较厚的缓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并配套蓄水工程,将缓坡耕地建成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
  • 添加到通讯录
  • 关注我的公众号

    请长按选择识别二维码

    即可保存到通讯录!

    关 闭

    你好,这是我的微名片!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