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6月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开启了又一次 欧洲行 。作为欧洲的 常客 ,这已不是李克强首次到访欧洲,资料显示,2013年李克强就任中国国务院总理后的首次出访,目的地就是欧洲。那么此次 老友 再相见,双方合作又会谱出什么新乐章呢
合作再升级
截至目前,中欧合作成绩单有目共睹。数据显示,欧盟长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互为彼此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欧盟还是中国第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和第四大外资来源地。2016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为5470.9亿美元。截至2017年3月,中国对欧盟累计直接投资733亿美元,欧盟对华累计直接投资1146亿美元。
在此背景下,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明确表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与欧盟形成的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定位已是目前最高一级的定位之一,后期加强中欧合作需进一步努力的,是让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加 名副其实 。
比如《中欧投资协定》的谈判。商务部研究院欧亚研究部副主任姚铃一直对其寄予厚望,认为这是推动中欧贸易投资合作再升级的关键突破方向。
对此,欧盟方面也有同样的期待。欧盟驻华大使史伟在5月初举行的庆祝欧盟成立60周年的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欧盟希望能借今年欧中领导人会晤为《欧中投资协定》的达成注入新动力。毕竟欧中有诸多合作的机会,欧中高层有义务提出一个标准框架,为双方市场开放、相互投资作出指引。
共促新共识
除传统合作外,中欧也开始探索新领域的合作以及新共识的达成。史伟直言,除了关注《欧中投资协定》谈判外,他希望未来能为欧中合作注入更多新内容,包括人文合作、旅游合作等。
另外,史伟还提到了中国的 一带一路 倡议。史伟表示,欧盟非常支持 一带一路 倡议所推动的改善亚欧大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这可以帮助亚欧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欧盟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方面有很多经验,希望能够在 一带一路 项下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进行分享。
崔洪建则认为,海洋合作可能成为今年中欧合作的新方向。 中欧双方应该更多地从经济增长和环保等角度发展海洋合作 。
姚铃也认为,新的议题和合作可能是今年中欧合作向前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可持续发展、能源合作以及数字经济等领域,中欧都可以尝试进行拓展。
而具体到中德和中比之间的合作,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一方面,中德应以李克强此次访问为契机,对外发出推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的积极信号。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强大动力,中德应创新合作方式,在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带动两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进步。
他说: 德国企业有技术,但市场相对较小;中国市场大,人才、资本及政策优势强,两者若强强联合,将会创造出无限可能。
中国驻比利时原大使张援远则指出,李克强此次访问比利时,中比双方有望推动化工、食品、金融、微电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合作再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