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上半年,一场中国保险市场上最大的给付风潮开始席卷)。
随着5年前销售的“两鸿”产品给付高峰的到来,这家中国最大保险公司的资金面骤然吃紧。按较早前中国人寿一季报显示,今年前三个月该公司的总给付支出已经占到了当期保费收入的五成以上。
但在大规模向客户送出现金的同时,另一市场机会也随之显现。
早在去年年中,中国人寿就已为这场意料之中的给付风潮制定各项方案。按该公司的计划,以此契机,相当比例持有到期的“两鸿”客户将在收到给付款的同时,成功转保。届时,全国范围内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寿旧有客户将被“二次开发”。
5年期“两鸿”给付
2007年6月末,中国保监会如期公布保险资产变动情况,结果引来四方关注。
令各方颇感诧异的是,已公认进入“人口红利期”的保险行业,其总资产竟出现环比下降趋势——2007年5月末24270.59亿的数据较上月缩水13.85亿。
究其原因,在上半年中国A股火爆,分流了部分保险潜在客户的同时,市场大鳄中国人寿的诸多微观变化也不容忽视。
据中国人寿2007年1季报,该公司今年首季赔付384亿元——已超过该公司2006年的赔付总量。同期中国人寿的保费收入为738.61亿元,给付金额占同期保费收入的比例高达51.99%。
创纪录的384亿元赔付款中,高达344亿“两鸿”产品给付占到绝对大头。
“两鸿”产品,指2002年前后销售的“鸿泰”、“鸿瑞”两款寿险产品。两者产品形态类似,均为保险期限5年的趸缴两全分红产品,分别交由银邮中介与代理人渠道销售。
“'鸿泰'是我们最早的银保产品之一。”中国人寿一位内部人士称,继2001年主要竞争对手平安人寿开始在银行渠道推出分红产品之后,中国人寿也于当年年底设计好了类似的银邮分红保险。
2002年初,“鸿泰”正式上柜。但甫一登场时,销售情况却并不顺畅。
“当时陕西分公司试着用个险渠道冲了一下,效果还不错,当月卖了几个亿。于是其他的分公司也纷纷效仿。”该人士表示,“随后不久,总部又针对代理人渠道推出了类似的”鸿瑞“产品。此时,银邮渠道也逐渐看到'鸿泰'产品的市场需求,加大销售力度,部分银行很快找到了卖分红险的感觉。”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