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商业保险

淮安市对外劳务合作情况汇报

2018-02-14 海口商业保险

淮安市对外劳务合作情况汇报

淮安市外经贸局

一、2005年及今年以来对外劳务合作运行情况

去年以来,我市对外劳务工作在省外经贸厅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下,2005年当年全市新派境外劳务733人,同比增长39.1%,年末在外人数3058人,同比增长31.5%;今年1-5月全市新派境外劳务达到397人,同比增长25%;期末在外人数3456人,同比增长31%,总体上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结构不断优化。我们坚持以“淮安市出国劳务培训中心”为龙头,紧紧依托市、县相关职校、技校等重点基地,积极组织外派劳务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在巩固扩大建筑、缝纫等传统劳务输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护士、高级厨师、电子装配工、日韩研修生等高技能劳务输出,占全市劳务输出总量的比重已达8%,较2004年净增2个百分点。

二是市场不断增多。大力实施外经市场多元化战略,在稳步扩大新加坡、日本、阿联酋、沙特、以色列、西北非洲等重点市场的同时,努力拓展卡塔尔、泰国、韩国、蒙古等新兴劳务市场,目前全市外派劳务已经达到25个国家和地区。

三是队伍不断扩大。去年以来全市新发展外派劳务中介公司15家,累计达到32家,另有6家外派劳务经营权企业,主体队伍迅速增加,并先后承揽了毛里求斯600名缝纫劳务、卡塔尔和蒙古各150名建筑劳务、科威特300名的建筑劳务等一系列成建制输出项目,全市外派劳务组织化程度有明显提高。

四是管理逐步加强。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外派劳务项目管理和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制定出台了《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派劳务合作和境外就业中介管理的通知》,成立了“淮安市外派劳务合作管理协调小组”,切实加强对承包工程和外派劳务项目的审查把关以及外派劳务中介公司的市场准入和信息发布把关,有力地保证了外派劳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回顾去年以来的我市外派劳务工作,我们感到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总量仍然偏低,占全省外派劳务的比重仅达4.7%;二是工种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建筑、缝纫等传统工种,约占全市的80%。究其原因分析,一是经营主体相对较少,在苏北地区我们外经获权企业数量仅相当于徐州的一半,较盐城少4家,加之个别企业由于改制等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全市外派劳务总量的扩张;二是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不少获权企业都缺少能够与外商直接沟通交流、自主承揽外派劳务项目的外经专业人才,导致全市“一手单”劳务项目比较少;三是资金因素制约明显,由于不少劳务人员无法足额支付前期费用,造成许多中介公司无法及时招足、招满劳务人员,不少外派劳务订单也只能白白“流产”。对于上述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克服和改进。

二、今年对外劳务合作工作目标及主要措施

2006年,我们将按照省外经贸厅的部署要求,牢固确立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正确处理好巩固与发展的关系、组织引导与市场调节的关系、管理与促进的关系,全力扩大外派劳务输出总量,努力打造淮安劳务输出的国际品牌,确保全年新派境外劳务比2005年同比增长15%以上;年末在外人数力争突破4000人;新增劳务获权企业1家,外派劳务中介公司8家,累计分别达到7家和40家。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注重大发动,营造浓烈的发展氛围。我市劳动力资源蕴藏在广大的农村,因此发展的潜力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按照发展农业必须走出农业、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思路,一要继续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地方电台、电视台和报纸等媒体大造声势,帮助劳动者树立“要想富,出国去”的观点。二要广泛宣传典型开展示范引导,利用我市出国致富的各种典型,组成巡回演讲小组进行典型引导。三要通过走访典型户、组织干群座谈等方式,用身边的事启发身边的人,吸引更多的劳务人员走出国门发洋财。

围绕扩总量,壮大外派劳务主体队伍。抓住国家放宽外经经营权条件的机遇,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实力、有信誉、有资质的各类所有制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申报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经营权,立足交通捷达、市政建设等已具备国家一级工程资质的企业,做好政策宣讲和服务工作,加快申报外经经营权的步伐,力争今年使全市获权外经企业达到7家。同时,加快发展外派劳务中介企业,全年争取劳务中介机构突破40家,形成以外经获权企业为主体、中介公司为有效补充的外经工作网络。

着眼创特色,加强技能培训和基地建设。利用淮阴卫校、淮安高职校等外派劳务培训基地的作用,集中力量培训护士、机师、厨师等中、高级技术人才,建立劳务输出储备档案,不断提高我市高技能劳务输出的比重。同时加强对淮安市交通职业技术学校、淮安市城建中专、淮安市国贸服装有限公司、淮安市英派制衣有限公司等有意成为淮安市出国劳务培训中心外派劳务人员培训基地的单位进行辅导,一旦条件成熟,就对其授牌。通过努力,使我市逐步形成以淮安市出国劳务培训中心为龙头,多家职校、技校、中专学校、工厂、公司参与的综合的外派劳务培训基地,培训并储备各种人才,以适应我市外派劳务工作的需要。

大力“走出去”,拓宽外经合作渠道。一方面继续保持与南通、南京等外经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积极组织大连、武汉劳务推介活动,适时赴上海、北京举办外经专题招商,进一步帮助企业拓宽合作渠道。另一方面指导具备条件的外经企业在有较好基础的重点市场设立分公司等办事机构,并配合专门办事人员,加大主体市场的开拓。同时,引导外经企业加强行业内的强强联合与协作,共同开拓市场,共同投标,力争承揽大工程大项目,带动我市成建制的劳务输出。

立足严管理,规范外经企业运作。一是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严格按照行业制度规范外经企业运作,配合市有关部门抓好外派劳务市场整顿工作,清理劳务中介,严厉查处和打击非法中介,规范外派劳务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和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建议市政府出台扶持外派劳务企业发展和扩大外派劳务输出的政策文件,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和个人走出去的积极性。三是开展外经企业评优工作,对外派劳务业务成绩突出的企业给予表彰,并积极向省内外经营公司推荐,对外派劳务业绩较差,或在企业经营中出现较大失误,造成不良影响的将责令其限期进行整改。

三、对加速外劳务工作发展的几点建议

1、建议省外经贸厅牵头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涉外劳务纠纷预案处理机制。由于涉外劳务工作的特殊性,其风险和纠纷也不容忽视,往往市、县在处理境外劳务纠纷时由于经验不足等诸多因素制约,难以及时有效处理到位。建议省外经贸厅能够尽快制定并出台《全省境外劳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着力构建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处置机制,使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的处置得以程序化和制度化。

2、建议省外经贸厅帮助苏北地区争取省级外派劳务培训经费。根据省政府《促进农村劳务输出培训省级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对苏北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组织派出机构每年给予4000万元的资金扶持,但该政策未将境外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和组织派出机构奖励纳入其扶持的范围。建议省外经贸厅帮助协调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能够从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淮安及苏北地区外派劳务的培训和奖励。

3、建议省外经贸厅帮助苏北地区拓宽外派劳务合作渠道。淮安地区外经工作起步较晚、渠道不宽,建议省外经贸厅能够适时组织苏北各市外经贸部门特别是重点外经企业,有选择地赴境外重点目标市场参观、考察,帮助企业进一步拓宽外派劳务合作的渠道,不断扩大外派劳务合作的规模。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列表
  • 添加到通讯录
  • 关注我的公众号

    请长按选择识别二维码

    即可保存到通讯录!

    关 闭

    你好,这是我的微名片!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