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小,经济社会发展应注重求精求巧,走‘精品路线’,提高科学发展含金量。”昨日上午,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朱小丹莅临中山调研,了解我市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中山下一步发展把脉谋策。省政府副秘书长李春洪及省有关部门领导参加调研。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根楷出席调研座谈会,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薛晓峰汇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市委常委、火炬区党委书记冯梳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中凡,市政府秘书长贺振章等陪同调研。
临海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内,总投资约300亿元的十大重点开工项目搭起了先进装备产业体系框架,这里平均投资强度约280万元/亩,达产后年产值约1000亿元,年税收可达35亿元。
投资100亿元的中船基地明年6月即可投产,“只要具备竞争力,订单没问题!”中船负责人的语气充满信心。
去年在金融危机中逆势飘红的纬创资通,今年发展势头迅猛。华南厂区总经理赵仲麟称,今年产值预计可达270亿元,比去年增长100亿元以上……
“每次到中山来,都感觉发展势头令人鼓舞。”朱小丹认为中山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取得显著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创造了许多具有示范性的好经验好做法。他充分肯定我市在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动真格有实效,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优势支柱产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2万元,同比增长10.1%,增速首次与生产总值持平,呈现出“调结构促转变、抓统筹促协调、优生态促宜居、重民生促和谐”四大特点。
朱小丹认为市委、市政府下半年工作思路和措施明晰具体,并针对实际情况为中山勾画出一条提高发展含金量的“精品线路”。一是把引进培育高端新兴产业项目与发展提升地方优势产业紧密结合。既要引进高科技、有规模效应、关联度强和产业链条长的高端项目,又要发展提升吸纳就业最多、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大的地方优势产业,“新兴和传统产业要两手抓、不可偏废”。二是要把做大总量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中山地方小、容量有限,如今产业块头还不够大,如果没有内生力量激活增量就难以持续发展,应在原有良好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后不仅卖产品更要卖技术”。三是把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与推进绿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率先在全省推行城市设计和建设低碳技术,以和谐的生态文明衬托城市深厚的人文气质。四是把统筹城乡一体化与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结合起来,率先在全省推行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山虽小,但可求精求巧,在实施规划纲要方面选准主攻方向,争当‘单项冠军’。”
陈根楷表示,将在近期召开的全市经济分析会上传达这一思路与精神,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山有决心有信心确保政治大局稳定、经济发展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