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雁南飞,却至互道珍重时。”55岁的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建岳,在昨晚给全行员工的告别信里,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巨蟹座的细腻一面:加入广发行的日子,数得清清楚楚——2600 多个不平凡的日子。
在这封2000多字的信里,董建岳表达的意思很丰富,有主政以来的业绩总结和特色概括、有遗憾、有感激、有真诚歉意、有未来寄语、有对新班子的期待。
董建岳在信末表示,虽然他只是广发行的过客,但广发行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无论未来身在何方,在广发银行工作的美好时光”,分别时,“心上盈盈,感言无尽”。
比董建岳晚来广发行一年、却在同一天离开的利明献也写了一封告别信,只有三段,言简意赅,最重要的是这句:“我和罗行及周行的离职也代表了花旗银行在广发银行的股权及管理权正式终止”。
虽然坊间传言董、利时有不和,但没共进却共退的董董、利行Team,能一起搭班子共事,也可以说是一种缘份吧。
两个前中行人
董建岳属于政界、金融界跨界人士,进入金融界之前,历任国家化工部生产综合司设备动力处副处长、生产协调司设备能源处处长、生产协调司副司长、无锡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等职。
1998年,董建岳加入中国银行,历任总行信贷业务部副总经理、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资产保全部总经理,期间曾兼任中国银行总行资产处置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银行有限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控制委员会委员、中港公司董事长、中银集团投资公司董事。2003年任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行长,2008年任中国银行集团执行委员会委员兼任北京市分行行长。
2009年6月,时任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行长的董建岳,接替也是来自中行、执掌广发行十年的李若虹出任新一届董事长。虽然都是出身中行系,但从时间线来看,他俩在中行期间几乎没有交集。
1994年,受广发行创始人伍池新之邀,李若虹从中行哈尔滨分行来到广发行,在广发行历任行长助理、副行长、行长,1999年11月接替伍池新出任广发行董事长,2009年8月挂冠而去,正好执掌广发行十年。离开广发行之后,李若虹转任广东金融办副主任,2013年6月退休。
李若虹当年辞职离开广发行,原非本意,而是不得以为之。2009年6月19日,广发行执行董事、副行长王新因受贿指控被批捕,同日,李若虹以健康原因和配合上级要求调动为由,提交辞呈。
说到王新,则又扯出当年广发行重组时的一桩旧案。2005年广发银行重组时,当时王新是分管资产管理部与发展规划的常务副行长,处置银行580亿元不良资产时,收受中间人侯明贿赂80万元港币,帮其代理的汉国置业收购了广发行不良资产中的两个地产项目—广海项目和中旅大道项目。
王新的事什么又扯到李若虹了呢因为王新在起诉书中曾提到,一桩不良资产处置弊案中,李若虹是知情并同意的。
2010年10月25日,王新因受贿罪被广州市中级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4年,并处没收财产4万元人民币。案发后,王新家属退出赃款57万元人民币、15万元港币均予没收。
2012年底,原珠海分行行长屈建国贪污、受贿被判死刑。
此时已经离开广发行的李若虹最终没有逃脱责任。2014年9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消息称,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决定,依法对李若虹涉嫌受贿犯罪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两个月后,广东省纪委对他立案调查。
李若虹出事后,顾雏军在微博上评论:广东省金融办副主任李若虹被抓了,看来2.76亿美元的伪造保函很快就会东窗事发。——这又是哪一出
尽管广发行内控黑洞颇多,但重组完成后,花旗和国寿等新股东进驻,广发行的整体发展趋势还是向好的,2007年实现扭亏为盈。到2009年董建岳接替李若虹出任董事长时,广发行已连续三年盈利,已经在张罗IPO的准备工作了。
换个角度来说,董建岳一来,就面临着广发行上市的工作。
2010年初,确立了“以股份增发为首选,次级债发行为辅助,积极推动IPO进程”的资本补充思路。按照当时的“A+H”股设想,计划在2012年实现上海和香港两地同时上市。
2011年,广发行正式启动IPO,2013年股东大会通过了“A+H”上市方案。
但是,谁曾想,2012年7月,证监会暂停A股上市,广发行想在2012年实现上市的计划落空。而2012年底时,其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37%,徘徊在监管红线附近。不上也不行,上也上不去,空悲切。
2014年4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下发的《2014年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推动广发行上市”。不过,方案已变成A股暂停、先推H股了。
即便如此,广发行上市依然一延再延,时至今日,和广发行同档的银行基本上都上市了,大的城商行也上了好几家了,最近连江苏银行这种小城商行也要上市了,连吃瓜群众眼看着都替广发行着急。
上市未了,也成了董建岳的心病。他在告别信中感叹:“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外方文化的差异以及更主要的我个人能力所限,有一些工作的成效尚未达到我预期的目标,有些工作存在疏漏,还有很多工作在推进的过程中,特别是 IPO,几经努力,使出洪荒之力,也未达成。每每想到这些我都感到深深的不安和愧疚”。
董董连最近的热词“洪荒之力”都用上了,很与时俱进嘛!
董建岳执掌广发行以来,如果从他刚来的时候算,主要指标是呈上升的曲线,截至 2015 年末,广发银行总资产、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分别达到1.84万亿元、1.74万亿元和1000亿元,分别是董建岳接任广发行时的2009年年中的2.9 倍、2.9倍和4.8倍。营业收入和拨备前利润则分别达到547 亿元和325亿元,是2009年的3.64倍和6.5倍。从净利润指标上来说,广发行在2010-2015年累计实现净利润596亿元,超过之前所有年度的总和,是广发银行成立以来前21年利润总和的5.2倍。
但是,如果去年净利润大幅下滑24.7%,着实不好看啊。而核心资本充足率依然徘徊在8%红线附近,并且同比有进一步下降。看着真是揪心啊!
董建岳今年才55岁,距离退休还有好几年,不知下一步董董要在哪个新平台上发挥洪荒之力
别了,花旗人
台湾人利明献(Morris Li)于2010年6月加盟广发行,至今共待了六年零两个月。
利明献高中毕业时原本想报考技校,后来经人提点才报考并考上了台湾大学经济系。从差点当了蓝领,到后来成为金领,有时命运真的就在于一个瞬间的决定。
利明献于1989年加盟花旗银行,从外汇交易员做起,一步一步做到花旗台湾分行行长、花旗台湾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担任花旗银行台湾行长期间,2007年4月主持并购一家台湾的华侨商业银行,成为台湾规模最大的外商银行。他还曾在台湾最大的本土银行之一中国信托出任高级行政副总裁,负责银行的资本市场和财资业务。
其实利明献对花旗也并非“从一而终”,而是“三进三出”。2010年6月作为花旗股东方代表,出任广发银行执行董事、行长 。
说起来,利明献和广州也挺有渊源,他第一次来内地,就来的是广州。
而在2010年利明献再一次来到广州时,不是作为一名匆匆访客,而是接替同样来自花旗的辛迈豪出任广发行行长。
2006年11月16日,花旗财团以溢价2.27倍的代价,斥资242.67亿元获得广发行85.5888%股份,并与其他三个并列第一大股东签订协议,不能单方面增加股权,取得相对控股的地位。
作为广发行重组的牵头人,花旗拥有一些“特权”:对广发行拥有全面管理权,如果取消或变更这一权力,则需经79.9%以上的股权表决同意。此外,花旗还拥有购买其他股东部分或全部股权的优先权,最高持股比例可达40%。在股权的锁定期上,花旗是六年,其他股东则是三年。
当年,曾有市场人士评价,如果花旗当年取得特批,拿到广发行40%甚至更多的股权,或许为广发行带来新的发展模式。
不管怎么说,进驻广发行之初,花旗意气风发,颇有干劲,拥有 6个董事会席位,其中包括5名执行董事和1名独立董事。此外,花旗派驻了11名高管,辛迈豪便是广发行重组后的首任行长。
从国籍上来说,辛迈豪是美国人。从履历上看,他是国际人,自2004年加入花旗集团的18年间,在纽约、科特迪瓦、加蓬、突尼斯、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韩国任职。加盟广发行之前,他的职务是花旗集团企业和投资银行主管。
有趣的是,辛迈豪当初加盟花旗,是作为被收购者而被花旗收编其前东家韩美银行被花旗收购。加盟广发行,则代表花旗作为收购方而来。
可能因为周游列国的经历,辛迈豪能很快适应环境,来广州没几天,就已自称 “广发人”,并把家人带来广州生活。
辛迈豪到任一年,成绩不俗,2007年广发银行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26.7亿元,同比增长32.09亿元,创下当时的广发行20年来最佳财务成绩。此后连续三年刷新该行净利润纪录。
不过,随着2009年董建岳空降而来,并迅速推行人事改革,广发行开始了中资团队主导的局面。
在目前广发行“1+7”高管架构中,花旗高管只有3位,仅有主管财务的副行长周卫华——也就是利明献信中的罗行——来自最初的团队。
周卫华历任花旗银行台北分行财务服务部主任、财务会计主管,大通银行台北分行首席财务官,花旗集团中国区首席财务官,花旗银行驻中国总代表处代表及花旗集团中国区幕僚长、广发银行副行长。
与其他合资或外资占据重要份额的公司一样,广发行也面临花旗团队与广发行本土团队的磨合与矛盾。近几年来,不时见诸媒体的,是广发行管理层“内斗”等字眼。
据说,花旗最初希望将其经营理念带进广发行,慢慢渗透并掌握零售渠道,在零售业务上有所作为,这正是花旗入股的初衷。但是,花旗团队并未渗入信用卡中心管理层,并不掌握业务操作和管理的实权。
当初花旗派驻到广发行的团队多达数十人,但在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以及重点区域的分行行长层面少有席位。据一位熟悉广发行的人士称,在广发行内部的文件上,几乎很少看到来自花旗团队的指示。在重要事项的决策中,广发行业务部门常常表现出“尊重行长,但首先听董事长的”。
加盟广发行后,花旗在技术和流程管理上做了很多工作,开展了110项业务流程整合,启动了35个IT项目改造。不过,董建岳2009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评价,广发行真正用到花旗经验和技术的地方“并不多”。
2010年,辛迈豪在完成三年任期后,表示不再寻求连任,其新职位是花旗新加坡全国业务主管和花旗新加坡行长,重新回归花旗。
据当时媒体报道,广发行内部有种说法,要找一个中文流畅的新行长,以便管理层沟通。来自台湾的利明献于是成为辛迈豪的继任者。
而另一个来自花旗的James Morrow——也就是利明献告别信中的罗行——接替即将退休的原执行董事、副行长兼首席风险官岱默奇。
罗杰历任花旗子公司沙特阿拉伯美国银行运营经理及公司银行经理、花旗银行企业银行客户关系经理、亚太区风险资产审查官、台湾地区环球金融业务首席风险官、花旗银行瑞典行长、全球电子行业业务主管、花旗银行日本企业银行业务主管和注册代表、花旗韩国银行首席风险官、花旗银行摩洛哥行长、花旗银行摩洛哥、突尼斯和利比亚总行长,广发银行执行董事、副行长兼首席风险官。
2012年底,是花旗六年锁定期的到期之时。据报道,2013年广发行董事会曾讨论过,花旗的管理权过渡与交回的问题。锁定期到期后,花旗面临要么按照持股比例与中资股东共同管理,要么完全退出管理。
约在2013年,花旗可能已萌生退意。2013年分管零售的蔡丽凤转投平安银行,其后花旗再未派出新的高管。
在广发行目前的董事会名单里,还有两个花旗成员,一个是非执行董事章晟曼,一个是独董叶君诚。
章晟曼大有来头,曾是世界银行的第二号人物。1981年-1993年历任中国财政部副处长、处长、副司长,1993年-2005年历任世界银行中国副执董、中国执董、副行长兼秘书长、高级副行长、常务副行长,是世行的第二号人物。2006年-2016年5月,历任花旗集团全球公共部门银行业务主席、全球银行业务副主席兼亚太区首席运营官、亚太区总裁、亚太区主席(2008年至2012年兼任香港区行长)。2006年12月至今兼任复星国际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2016年5月至今任新城发展资本(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8月任新城控股(601155.SH)第一届董事会董事候选人。
叶君诚1965年加入香港花旗银行,后在欧亚银行香港分行、加拿大皇家银行 (多伦多地区) 任职,1980年-1991年历任英国米特兰银行香港分行创行经理、副总经理、香港分行行长兼总经理、集团投资银行部万达基投资银行董事总经理,及法国农业信贷银行香港分行大中华地区经理;1991年后担任香港花旗银行副总裁、环球金融机构业务主管,出任香港及中国区管理委员会成员超过十年,曾为代任香港区行长之一;2002至2010年期间,在香港出任明满资本有限公司总裁,亦担任多间公司董事职务。
目前不知章晟曼和叶君诚是否仍作为花旗的股东代表,留在广发行董事会。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在董事会占据三席的中国人寿,未来的席位将增至五席。如此的话,增加的席位是否来自章晟曼和叶君诚
如果花旗全面退出,理论上来说,这两个席位亦将退出。
当年战胜群雄,好不容易拿到广发行的股权,缘何全盘退出
在2月29日,与中国人寿签署广发行股份转让协议仪式上,花旗集团亚太区CEO高晋诚表示,此次交易与花旗希望成为一家更精简的金融机构的目标保持一致,并将使其更专注于在中国市场发展自身核心业务。
近年来花旗已不断出售其海外业务。2012年出售所持浦发行股权,2014年出售其在日本的零售银行业务,2015年又宣布出售消费者金融部门One Main Financial Holdings、零售外汇平台CitiFx Pro和Trade Stream。
有意思的是,花旗在不断收缩其零售业务,而广发行的零售业务却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其零售业务占比已达51%,已超越有“零售之王”这称的招商银行。
失之东隅,这算是花旗的遗恨么
来来往往的国寿董事
广发上市空遗恨,此恨绵绵可有期
董建岳未竟的广发行IPO心愿,大概要靠中国人寿接棒完成了。
有投资分析师表示,花旗持股广发行或许是其IPO的一个障碍,因此花旗出售股权可能会使IPO进程变得顺利。广发行借助中国人寿的国企背景和人脉资源,对于将来进一步推动公司上市而言,是百利而无一害。
无论是董建岳在信中所说的,“明生同志政治素质好,是资深金融家,曾担任农行行长、保监会副主席;家德同志金融管理经验丰富,熟悉广发银行情况,2006年就参与广发银行重组,并在此后10年间一直担任广发银行董事。我相信,新一届董事会一定会率领大家开创广发银行更加辉煌的明天”,还是利明献信中的那句:“我和罗行及周行的离职也代表了花旗银行在广发银行的股权及管理权正式终止”,都指向一个事实:广发行从此要变天,要开始国寿当家作主的时代。
在2月中国人寿与花旗的股权转让协议签订仪式上,杨明生曾表示,已就保持广发行过渡期平稳运行、后续优化其公司治理机制,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安排。
8月26日中国人寿发布的第五届董事会第八次会议决议公告,其中一项议案便是《关于补充提名广发银行董事人选的议案》。
就在董、利两高层的告别信刷屏刷了半天之后,广发行于8月31日下午发布公告称,董事会选举刘家德董事为副董事长,自董建岳辞任之日至新任董事长正式就职前代为行使董事长职权。
在另一份公告里,广发行称,同意在聘任新的行长及其任职资格获得核准前,由张凤鸣副行长代为行使行长职权。
广发行拟任副董事长刘家德,现年53岁,现任中国人寿集团副总裁兼中国人寿养老险公司董事长,2004年以后曾分别兼任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中国人寿财险公司董事、中国人寿董事和中国人寿富兰克林资产管理公司董事。进入中国人寿之前,历任财政部商贸金融司副处长和处长、河北省馆陶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财政部国债金融司处长、财政部金融司副司长。
刘家德当年是国寿入股广发行的操盘手,2006年便开始任广发行的非执行董事,可以说十年来看着广发行一路发展。
广发行代为行使行长职权的张凤鸣现年51岁,自2013年起任广发行执行董事、副行长、党委委员至今。
张凤鸣是银行业出身,历任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科员、主任科员、副处级秘书、正处级秘书,国务院办公厅正处级秘书,中国民生银行资金计划部总经理,广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中国民生银行新产品研发中心总经理,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副总裁。
2013年,时任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的张凤鸣接替郑勇出任广发行执行董事和副行长,而郑勇则回到中国人寿出任董秘至今。
当年,时任中国人寿法律与合规部总经理的郑勇,接替的则是当时被当地检察机关带走的王新。
从履历上来看,王新并没有在国寿任职的经历。他在加盟广发行之前,任职中国人民银行新疆分行、中国银行新疆分行。2002年8月,由中国银行新疆分行副行长调任广发行副行长。2005年,广发行启动引资重组,分管规划部、资产管理部等关键部门。
2006年广发行重组完成后,王新作为中国人寿派出的执行董事,出任广发行副行长兼任首席整合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王新可以说是“半个”国寿人。——据说,王新作为国寿派驻在广发行的董事,和当时国寿的某位领导有一定的关系。
当时,中国人寿拥有3名董事和1名独立董事的席位,除了刘家德、王新,还有时任国寿首席投资官的刘乐飞。
后来,刘乐飞离开国寿后,该董事席位由国寿总裁万峰担任。当时,国寿还提名林义相担任广发行独董。
万峰转任新华保险总裁后,国寿在广发行的董事就剩下了俩,也就是刘家德和张凤鸣。
这一次,花旗退出后,国寿的董事席位增为五个。
忆竞购往事
十年来,国寿大概心心念念在于拿下一家具有控股权的银行吧
心之所念,必有回响。中国人寿,终于等到了入主广发行的一天。
遥想当年,广发行竞购案之复杂和竞争激烈程度,足以拍成一部商战大片。
说起来,广发行当年资本充足率只有6%、不良贷款率达6%、亏损6亿元,无论怎么看,都是很“渣”,咋就成了中外资疯抢的“香饽饽”呢
广发行“香”到啥程度据说,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甚至以个人名义给国务院高层写了一封信,力荐花旗集团和凯雷集团参与收购广发行。
广发行隔壁那旮旯的中国平安,也对广发行表示出强烈兴趣。BOSS马后来回忆,平安当时曾向广东省政府领导递交了一封信,表达让“本土金融企业能得到一点空间”的意愿。据称,这封言辞恳切的信,让读信的领导们深受感动,“被平安打动了”。
平安的“情书”固然写得动人,其他追求者用资本实力说话更实际。经过数轮竞标和方案调整,最后竞购者剩下花旗、平安和法国兴业银行三家财团。
据报道,花旗原本希望拿到广发行40%的股份,但这一方案遭遇“单一外资股东持有国内商业银行的股份不得超过20%,且所有外资股东持有的该内资商业银行股权比例合计不得超过25%”的政策限制。
这为中国人寿的进入提供了机会。2006年6月,新一轮报价结束之后,中国人寿加入花旗财团。
彼时,国寿的管理层高层资源和人脉之丰富,绝非他人可比。甚至,监管层还表示,中国人寿竞购广发行将不受10%以上银行股权投资需“比例管理”的限制,可作为个案逐报审批。
对于国寿来说,入股广发行只是广发银行重组一揽子交易的一部分,寿随后以320亿元拿下南方电网31.94%的股权,堪称“一石二鸟”的精彩商业Case。
最终,花旗财团“艳压群芳”,斥资242.67亿元获得广发行85.5888%股份。其中,花旗、中国人寿和国家电网各持股20%,中信信托12.85%、普华投资8%、ibm Credit 4.74%。其后普华投资将8%的股权转让给中信信托,中信信托由此亦并列为第一大股东。
那厢边老对手平安收购银行正酣,中国人寿对广发行的期待值自然不止手中的20%股权。
2010年广发行增发时,曾传出中国人寿希望借此增持,广发行董事会亦考虑过吸收新股东进来,但最终被四大股东否决。不过,因IBM Credit 未参与该轮增资,其持股比例被稀释至3.686%。而花旗却未对IBM Credit放弃的这部分配股权行使优先认购权,隐隐显现出一些微妙之态。
今年7月,中国人寿增持广发行股权案,获得银、保监会批准。意味着其正式成为广发行单一最大股东。
对于中国人寿来说,目前尚未对广发行实现财务并表,距离50%的绝对控股权尚有一步之遥。目前尚不知中国人寿是否通过收购其他中小股东的股权,进一步增持广发行。
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中国人寿下一步实现并表并完成广发行上市,则中国人寿的总资产规模可以叫板平安集团了。截至上半年平安集团总资产为5.22万亿元,中国人寿集团总资产规模作为3.21万亿元,而广发行去年底的总资产规模为1.84亿元。
在今年初的2016年中国人寿集团工作会议上,中国人寿董事长杨明生提出,将围绕资本使用强化综合经营,采用嫁接方式开展综合经营,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快速进入相关领域,并“迅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自入股以来,中国人寿与广发行已建立了较好的业务合作关系,除了银保业务,还在信用卡、车贷、企业年金、基金托管、基金销售、电子银行等业务领域开展了合作。
金融街中国人寿大厦的一楼,早已开了一家广发行网点,很有股东一家亲的气象。
对于广发行来说,则已开始适应国寿要当家作主的新局面。据说,广发行对于行内的事儿,都会和国寿积极主动地沟通,提前吱一声儿。
娱财姐又开始瞎操心地想:将来国寿的童鞋们,发工资、交保险啥的,不会也都用广发卡吧——就象平安把啥都绑在平安卡上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