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破解“两难”,是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健全,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提高,为提升国土资源保障与监管能力,服务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8月18日召开的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管理工作会议上,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贠小苏高度评价了国土资源“十一五”科技与国际合作工作,并对“十二五”期间的工作进行了统筹部署。
攻关重大科技问题,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部牵头承担了国家“863”、“973”和支撑计划等20多项重大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300余项。在土地、矿产与海洋资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地球科学前沿等领域取得一大批理论和应用成果,为国土资源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在重大地学基础研究方面,地球深部探测计划、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顺利启动实施,为探索深部岩石圈演化规律、了解地震机理、加强资源勘查和灾害预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陆域永久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岩溶与碳循环研究成果引起国际科学界高度关注。地层学研究新获得3条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同时,基础地质工作更加注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选址提供了重要基础地质资料,全面完成上海、北京等六个城市地质立体填图等。
国土资源大调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共完成1∶25万区调494万平方公里、1∶5万区调30万平方公里,提交1040幅国际分幅的1∶25万、1∶5万区域地质图,编制了重要成矿带系列地质图件,初步建立了国家区域地质数据更新体系,为我国地质找矿、国土规划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
自主研发勘查技术及仪器装备取得新突破。研制成功我国首套全轴航磁梯度测量系统并投入试生产,开发出虚拟参考站卫星定位网络技术系统等,为打破国外核心技术的垄断,实现重点成矿带找矿突破打下坚实基础。围绕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开发了滑坡空间识别预测技术等,在汶川、玉树大地震和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监测防治、现场灾情快速排查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土地科技攻关取得重要进展。土地调查与监测从数量扩展到质量、生态并重,调查监测技术装备全面升级,空间分辨率不断提高。从区域尺度到村镇尺度开展土地规划理论与技术研究,增强土地规划科学性。土地利用与评价、土地整理理论和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加强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系统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通过国家、部重点实验室,大型技术、设备研究基地,野外科学观测站、台、网和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等科研平台的全面建设,不断完善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目前,中国地质科学院大陆构造与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已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立项评审,1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得到加强,国家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技术中心建立,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成为国际知名的大型仪器共享研究基地,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长期观测站等一批重要野外科学研究基地建设,53家单位被命名为第一批科普基地。此外,标准化建设工作不断强化,为国土资源各项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监管依据。
“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成效斐然。中国地质科学院有1000人进入国家非盈利科技创新研究基地,形成了大陆地质与地球动力学等5个优势学科群,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中青年科技人才涌出,部系统有14人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7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获得“国家杰出人才基金”,23名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通过部省共同培养“国土资源部青年科技骨干”,实施“部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项目1000余个,获得国家级奖励8项,省部级奖励246项,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集成应用高新技术,保障与监管能力稳步提升
作为高新技术的代表,卫星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评价、管理与保护中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部发布实施了《国土资源卫星应用发展规划》,为国土资源部作为高分专项民用部分卫星主用户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土资源一号02C星工程顺利开展,立项建议书已获批复,并将于10月份建成发射。《陆海观测业务卫星发展规划》列入国务院审批的78个专项规划之中,即将报国务院审定。
高新技术的运用,推动地质找矿实现突破。“十一五”期间,创新了中国区域成矿理论,深化了对地质构造体系的认识,建立了一批重要成矿区带找矿模型,构建了高效的勘查技术体系,在云南红河等地建立了勘查示范研究基地,在四川攀枝花、西藏驱龙、云南普朗、新疆彩霞山、内蒙古毕拉格、辽宁大台沟等20多个找矿靶区、矿区深部或外围获得地质找矿重大突破。
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实施矿产资源全球战略
“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部稳步推进双边合作,积极拓展多边合作,进一步完善了部际合作平台,扩大了国土资源国际合作舞台。在双边合作上,国土资源部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全球资源大国建立并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与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国家在地质矿产领域建立了高层定期协商机制,并纳入国家总体外交格局;与尼日利亚、安哥拉、纳米比亚、埃塞俄比亚、几内亚等非洲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同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委内瑞拉等南美资源丰富国家在矿业领域的合作稳步发展。在多边合作方面,国土资源部代表成功当选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委员会秘书处主任和亚太经合组织矿业工作组牵头人,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在相关国际组织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华设立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大力推动联合国国际地球年活动,使“地学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
同时,经过10余年的发展,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矿业盛会和全球四大矿业大会之一,成为国际矿业重要的合作平台。2010年起,一座新的平台——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也开始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矿业投资、技术进步、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国土资源部始终不遗余力服务“走出去”工作。“十一五”期间,通过组织实施境外地质调查工作,共完成非洲五国和亚洲三国援外地质调查前期考察,启动了非洲3个国家的实质性援外地质调查,系统了解了目标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现状和找矿潜力。同时,受商务部委托,对70余个国家的400多名官员与技术人员进行了地质矿产领域的专业培训,为我国与受援国之间开展资源领域务实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土资源部还积极加强国外地质矿产信息服务与综合研究,加快“全球地质矿产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积极推进“全球地质矿产与资源环境卫星遥感工程”建设,及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重要信息。同时,通过编制发布国外矿产资源勘查指南,每年举办境外地质矿产信息发布论坛等,为推动矿业领域务实合作搭建了良好的信息平台。
展望“十二五”,科技与国际合作工作任重道远
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安全高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从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来看,突破能源资源环境制约,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科技进步与国际合作的强有力支撑。新的形势下,国土资源科技与国际合作工作任重道远。
“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部将着重从八个方面开展这项工作: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健全完善科技工作管理体系,持续增加科技投入;强化《国土资源“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的指导引领作用;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构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贯彻落实《国土资源“十二五”国际合作发展规划》,有重点、分领域地开展国土资源国际合作;加强对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的统筹协调,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严格外事管理,创新国际合作工作思路。
在强化科技工作、提升创新能力方面,各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建立完善科技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研究本地区国土资源管理中重大科技问题。完善科技工作管理体系,建立贯穿省、市、县的科技工作管理网络。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资金的支持,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强对基础性、综合性科技业务工作的支持,为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要研究开发一批适合中国地质找矿特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勘查技术和装备,建立一批地质理论和勘查技术野外实验基地和科技应用示范基地,实施地壳探测等一批重大工程;要提升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盘活一批难选冶矿产资源;要修订和研制一批与地质找矿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推广应用一批先进成熟的地质找矿科技成果;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现代化地学理论、熟练掌握一线地质找矿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监管的能力和水平,重点实施土地资源时空演变与国土资源综合承载能力评估工程、国土资源卫星应用工程等;要依靠科技创新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延长地质工作链,重点实施地质灾害应急监测技术系统、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科技示范工程、矿山地质环境现代化监测与治理技术装备研发工程等。
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构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要加强国家与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野外科学观测与综合研究基地建设,加快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步伐。要加大人才培养与项目管理相结合,联合资助高端科技人才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依托大项目培养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要依托国际合作平台培养人才,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着重为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打造宽松的环境。
在国际合作方面,“十二五”期间,要参与和发起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大科学计划,显著增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和吸收一批关键技术和管理理念,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力度,培养一批国土资源高端人才,提升国土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密切与主要资源国家、国际组织的合作关系,拓展和巩固国际合作平台,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优选开展一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国际合作项目,明显增强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保障发展的能力。